坚定信念不褪色 践行宗旨不停息(芒棒镇张家村老党员杨会春先进事迹)

2016-02-17 17:08:00 来源:腾冲党建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坚定信念不褪色 践行宗旨不停息

——芒棒镇张家村老党员杨会春先进事迹

 

“要不是共产党,我哪能过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我现在做的只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会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我做的时间比较长而已。”芒棒镇张家村85岁的老党员杨会春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直谨记是谁给了她“新生”,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年来无私地帮助别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用一辈子不间断的付出践行着一名普通农村党员的高尚情怀。    

千针万线绣出鱼水深情    

30多年来,在边防要地滇西腾冲,各驻腾部队都会轮流收到一次上百双的手工鞋垫,有时还有几双千层底的手工布鞋,千针万线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结实耐用。可送鞋垫和布鞋的人总是托人转交且要求匿名,官兵们多方打听,却从不知道这些鞋垫出自何人之手,这成了他们心头的一个谜团。在这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里,究竟是什么人还能这样不辞辛劳地默默纳鞋垫送给边防官兵呢?    

直到2012年,经过腾冲猴桥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多方打听,才揭开了这个谜底:20多年一直坚持送鞋垫给官兵们的“神秘人”,就是腾冲县芒棒镇张家村今年已经85岁的中共老党员杨会春老人。    

原来呀,出生于1929年的杨会春老人,一直谨记是谁给了她“新生”,多年来她一直把“要不是来了共产党解放军,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这句话挂在嘴边、放在心头。再加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代表公社去保山地委开党代会,见到了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穿着朴素的老书记形象和他在会上讲的那句“共产党员要好好为人民打算”给了她极大的感触,开会回来后,老书记的谆谆嘱咐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她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事来报答党恩、践行党员宗旨,她左思右想,最后想到了为驻腾部队官兵纳鞋垫。于是她20多年来就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就在灯下飞针走线,一针一线为部队的官兵们纳鞋垫,在她的坚持下,老人的邻居们也从最初的不理解,变为对她的这种做法的支持,早些年经常把家里的旧布送给老人做材料,后来看老人年纪大了,手工活太辛苦,又给她送来一台缝纫机。老人话不多,但手里总有活忙,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开始缝。就这样,老人坚持不懈地缝制拥军鞋垫,积攒后又匿名让县妇联帮忙转交到驻腾部队官兵手中。在这过程中,工作人员多次询问她的姓名,却被她用种种借口搪塞了过去,哪怕是有一次工作人员再三追问,她都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只是随口报了一个同村党员的名字。    

找到杨会春老人后,猴桥边防检查站派人专程探望了这位从未谋面的“妈妈”,为她送上水果、藕粉等慰问品,安排军医为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详细询问老人近期身体状况,并对症送上一些药品,叮嘱老人注意事项。    

当一面绣着“杨会春拥军妈妈:千针绣出拥军大爱,万线结出鱼水深情”的锦旗递到老人手中时,杨会春微笑着说:“你们保卫祖国也不容易呀,我老了,做不了大事,只有做点表表心意的小事情,你们还这样关心牵挂着我,我有愧啊!我只有教育好儿孙、邻里听党的话,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才能报答你们,报答党和国家。”    

甘于奉献心系群众疾苦    

杨会春老人的身材不高,但却蕴藏着令人敬畏的“力量”。在她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后,她既要悉心照顾一直身患疾病的婆婆,又要辛苦地抚养自己的6个子女,可她面对生活的困境,不但没有退缩,还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1958年生活困难时,杨会春所在的张家村绝大部分人家都在闹饥荒,当时杨会春已有3个孩子,几乎每天都吃不饱,但听到邻居家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哭时,杨会春悄悄地把家里仅有的5斤粮食送给邻居,还不说是自己给的,说是公社叫她转送的,自己一粒也没留下,而自己孩子只有吃野菜的份了。    

2003年,“非典”在全国肆虐流行。杨会春知道后心急如焚,她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开了药方请卫生部门认可后,买来药煎熬后挑着走村串寨送给乡亲们。熬药的柴不够,她就早上挑着药出去,晚上又找好柴独自一人扛着回来;买药的钱不够,她就把儿子买给她的新皮鞋偷偷拿回商店再三央求老板退了钱后换药,继续送给大家。    

腾冲发生灾害时杨会春甚至捐献了自己的装殓衣服。2007年,腾冲明光等乡镇发生洪灾,杨会春捐献了自己准备的百年之后装殓的衣服鞋帽,表达她与灾区人民共同抗灾的决心和信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会春到茶园里给别人采茶,几天下来赚到50块钱,人却病倒了,她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硬是拄着拐杖走到村委会,请村干部把钱捐给地震灾区。    

2009年,持续的干旱天气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无情的旱灾,看着村民们种下的核桃和油茶,因缺水正逐渐干枯而死亡,杨会春心里非常着急,不顾儿女劝阻,挑起水桶加入到村民自发的抗旱救灾队伍中。那段时间的每天清晨,在张家村寨子里总能看到她挑着水桶走在抗旱的队伍中,核桃地、水井边等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脚印。提到这件事情时,村里的群众都说:“其实,那段时期她总是先保别家的苗再浇自家的水。”    

2011年,当听到芒棒镇坪田村因电线老化导致10户农户发生火灾的消息后,杨会春把平时省吃俭用留下来的50元钱交给村干部,委托他们转交给受灾群众。她说:“虽然钱不多,但多少表达了我的心意。”,“杨会春老人这几年生病住了几次院,而且她家里其实并不富裕,但当时她是第一个捐的款。”说起这件事,村里的群众记忆非常深刻。    

2013年4月20日,当听到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后,她二话不说,立刻把社会好心人士捐助给她的400元钱全部捐出。提起她所做的这些事情时,她总会说:“虽然我的生活不算富裕,但是我尽自己的力去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就对得起我的良心了。我只要白天有个做饭吃的地方,晚上睡觉不漏雨,就足够了。”    

杨会春老人就是这样默默地用一件件善举彰显心系群众疾苦的共产党员宗旨,就是这样用一辈子的时间筑起共产党员在群众心里的不朽丰碑。    

坚守信念永葆党员本色    

杨会春老人所住的农家小院只有篱笆,没有围墙,院里和屋下的地坪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低矮的三间瓦房三面砌的是土坯墙,中间房间用篱笆隔开,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整个家中唯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好心人送给她的21寸彩电和一个电饭煲,这样的家境在当地也只能用“艰难”来形容。但即便她的生活一直比较清贫,杨会春还是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起,就认定“吃苦留给自己,享受让给别人”的朴素信念,一直把坚守中共党员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做人的最高准则,以党章为镜,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当交纳党费的时候,她总是全村第一个交纳;每当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提前到场;每当村里的公益事业需要她的时候,她总是率先垂范,带头让田让地,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镇政府了解到她家的房屋已经年久失修,两次给她家安排危房改造项目,但是都被她婉拒,把指标让给了别人;不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是一个人默默坚持,从来没有到镇上村里伸手要过一分钱,哪怕是生病没钱看医生,她都只是强忍着病痛,到山里找点草药,自己熬了吃。她的孙子杨新逵读大学时的学费基本上靠申请助学贷款和亲戚朋友资助解决,杨新逵毕业回家后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当他拿到第一笔薪水后,回家拿了500元钱孝敬给奶奶,可杨会春老人却说:“咱们申请助学贷款,已经是沾了党和国家的光了,现在你领了工资要记得先把国家的钱还上,我现在虽然老了,但是共产党员的信念永不能忘。”    

每当有人问起杨会春老人,是什么让她能够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她总会说:“党培养教育了我多年,给我了新生,我就是想着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    

薪火相传感恩之心永存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会春老人的善举早已化为爱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萌芽、抽绿、盛开。    

她的大儿子杨明恒,一个长相憨厚、言语不多的农村汉子。在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他凭着热心公益的冲劲和干劲,带领着村里的群众轰轰烈烈地开始建设自己的家园。在村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他起早贪黑,主动协助镇村干部做好村庄规划和群众工作;在开展家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上,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群众人人动手,卫生死角迅速得到清除;当村民与村民之间出现矛盾时,他主动当起调解员,由于他为人公正厚道,经常一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每当别人夸赞他时,他总是很谦虚地说:“和我母亲相比较,我做的这点事根本不算什么,我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要像她老人家一样,做任何事情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去年,张家村的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杨会春老人想出门去看一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可是由于工程刚刚开始,路面坑坑洼洼,很不平整,她一个不留神,滑倒在地,不幸摔断了腿,村民们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第一时间就将她送往县城就医。由于老人的年纪偏大再加上伤情比较复杂,原来接诊的医院无法治疗,县委宣传部得知这一消息后,及时联系县人民医院院长,通知提前做好接诊准备,迅速协调好床位,组织最优秀的专家医疗团队为她诊断病情,派出最优秀的护理团队对她精心照顾,经过反复会诊,医院决定先让老人身体各项指标恢复后再进行手术,在治疗过程中,杨会春老人为了不增添医疗人员和家人的负担,她总是强忍着疼痛,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在大家无私的关心下,杨会春老人的伤势得以很快恢复,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杖,在院子里走动。    

现在,杨会春老人已经成为张家村开展感恩教育的鲜活榜样,村里的小学经常组织着学生到她家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让老人的感人故事纯净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而知恩、感恩、报恩的薪火也在一代代传递、延续。    

杨会春老人就是这样用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她从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开始,她就认定只要生命不结束,践行党员宗旨就不停止,她把一切奉献给了别人,唯独忘了自己,她的事迹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最好的诠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