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小红果”让日子更红火

2020-07-16 00:00:00 来源:精河县政府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精河县素有“枸杞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精河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枸杞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品种改良和产业延伸的带动下,一颗颗“小红果”成为老百姓迈向小康路上的“幸福果”。

记者见到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村村民田喜莲时,她正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二茬枸杞,得益于科学种植和细心管理,头茬枸杞收获了近8吨鲜果。田喜莲说:“第一茬枸杞卖了2吨干果,每公斤30元左右,算下来有6万余元。”

 

 

眼前的30亩枸杞地,在田喜莲看来就是家里的“摇钱树”。她告诉记者,现在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就像一颗颗枸杞那样红红火火。

精河县地处天山北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碱性砂质土壤很适合枸杞种植。早些年,田喜莲的父辈从甘肃来到精河,因为种枸杞能挣钱,便在精河县扎下了根。田喜莲的公公李百斤回忆说:“刚开始就15亩地,一年种枸杞能有5万余元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百斤用种枸杞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小商店,家里种枸杞的任务就传到了田喜莲小两口身上。

 

 

原本盼着也能靠“小红果”,让好日子更上一层楼,可没想到因枸杞品种良莠不齐、病虫害增多等原因,产量是一年不如一年。田喜莲说:“那时候枸杞结果不多、收益不好,当时想过放弃,改种别的。但是种其它农作物的话,我们也没什么经验。”

是否继续种植枸杞,成了当时不少杞农难以抉择的烦心事。老一辈的致富经不够用了,一直粗放发展的枸杞产业遇到了瓶颈。

补齐发展短板,精河县先后成立了枸杞协会、枸杞研究所及枸杞产业发展局等专业机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围绕品种改良、绿色有机、拓宽销路等方面制定帮扶政策。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介绍说:“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政策就要在枸杞科学种植、产业链延伸升级等方面下功夫,解决杞农的后顾之忧,从‘多、乱、散’向‘精而强’转变。”

 

 

按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理念,精河县整合所有技术力量,从生物防控、配套栽培和选择良种等方面入手,引导杞农从源头上打造“绿色”、“安全”的枸杞产品,并通过推广枸杞新品种、改造老杞园等方式,帮助农民重拾增收信心。短短几年时间,田喜莲家的枸杞品种就全部换成了病虫害少、产量高的精杞1号。“小时候见的枸杞树又高又大,需要踩着凳子去采摘。现在改良品种的枸杞树型矮、结的多,采摘还方便。”田喜莲说。

在政策的助力下,汁多粒满的新枸杞品种被推广到精河县的各个乡镇。过去靠上化肥、打农药才能保证产量的种植模式,也被绿色有机肥、生物防病虫等新技术所替代。如今,精河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3万亩。通过建立枸杞繁育基地,先后培育出精杞1号、2号、4号、5号、7号及黑杞1号等6个新品种。同时,为扩宽枸杞销路,精河县还在推广绿色种植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枸杞精深加工,通过创办、引进13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了免洗干果、枸杞蜜、枸杞酒、枸杞红色素、枸杞胶囊等20多种产品,年产值可实现2.6亿元以上。

 

田喜莲的丈夫李小龙说:“现在栽种的枸杞颗粒大、色泽好,而且采用无公害种植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枸杞的品质,卖价也更高了。我们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收入。”

在奔向小康生活的大路上,新一代杞农田喜莲每收一茬枸杞后,都要跟丈夫算算收入账,靠着家里的“摇钱树”小两口前年给父母盖了新房,去年又新建了一套抗震安居房,在他们看来,只要两人齐心协力,以后的小日子会更有奔头。

 

 

“今年的收入预计在15万元,我们计划准备把房子装修一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在我们都还年轻,就想着踏踏实实把枸杞种好,相信今后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田喜莲说。


【打印】    【收藏】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时代文明实践在精河丨开展用电安全隐患排查 保障群众“菜篮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