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皮影戏简介

2016-06-02 21:41:00 来源: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澧州皮影戏原名灯戏,俗称影子戏,北宋时已在湘西北一带盛行,依托于当地的民俗活动流传至今。
    澧州皮影戏多在民间喜庆、还愿、敬神等活动中演出,以历史剧、神话剧为主,语言为“澧州官话”,音乐为荆河戏路子,内容庞杂,次序固定,有请神、打闹台、打加官、唱正戏等。其传统皮影用牛皮等动物皮雕刻成人物、动物或静景影型。人型高约30公分,无色,侧面,单腿,独臂,肩和手各配一根操作杆;物型稍具透视感。演出时,在矮台上置一方银幕(亦称影盘),由一人提影,将影型贴近银幕,提动操作杆,通过灯光(植物油灯),使影型在银幕上表演各种动作,其他人分司乐器和各个角色。
    皮影戏班多以一家为主,由五、七人组成,代代相传,如澧南镇的“向家班”。宋末澧县开始有皮影戏班常年在农村室外通宵达旦演出,上世纪40年代末还有二十多班在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曾停演,以后时兴时衰。1979年县皮影队恢复活动,将皮影改彩色加高到70公分左右,侧面单眼改立体双眼,人物影型活动自如,飞禽走兽生动逼真。同时扩大银幕,运用电光布景、扩音设备和幻灯字幕,增强影视效果。1980年,县皮影队编排神话剧《火焰山》参加全省皮影调演获第一名,评为全省先进单位,演员傅冠其、张仕英当选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湖南分会理事。
    澧州皮影戏通过艺人操作皮影表演剧情,能做出其它戏剧不能做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皮影的制作相当精美、亮丽,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及美学特征;常演剧目百余出,既能说古又能叙今,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古朴、多源的音乐及唱腔等更是深受大众欢迎。2016年列入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上世纪80年代末,皮影戏演出市场萎缩,县皮影队解散,艺人各自组合成立戏班,目前还有5家能演出。但随着老艺人不断谢世,年轻人又不愿从事此行当,人才青黄不接,抢救、保护澧州皮影戏已刻不容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