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简介

2016-06-02 21:36:00 来源:澧县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荆河戏是流传于湘、鄂两省交界的荆州、沙市、澧县、张家界等地的地方大剧种,已有400多年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做、念、打相结合,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一直为广大群众喜爱。
    荆河戏起源于明初永乐年间,相传1425年华阳王封藩来澧州,随行带来私家戏班,拥有几十个乐户及大量剧本,经常在华阳府演出。明末清初,艺人将秦腔与楚调相结合,演变成荆河戏的“北路”,后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清朝后朝廷禁止私蓄戏班,大量艺人流落民间,荆河戏开始在民间流传。由于根植于当地语言、风俗、乐舞、俚歌之中,所以“初学秦腔,终带楚调”,这种楚调就是区别于吴腔梆子的早期荆河戏。“南北路”解放初期为盛行期,与“楚剧”、“汉剧”、“湘剧”齐名,1954年定名为荆河戏。
    荆河戏作为荆楚一带的地方大戏,具除了舞台语言用澧州官话别于其它剧种外,最大特色表现在音乐方面:一是呔腔呔调,独具特色;二是南北交融,韵味别致;三是唱腔特殊(“三小同腔”、“八块屏”、“黄八板”等);四是打击乐(锣鼓点)极具特色(大土锣有别于其他剧种)。1955年,梅兰芳先生率团在长沙演出,适逢荆河戏名旦瞿翠菊唱《百花亭》、名丑胡醉趣唱《白罗衫》,梅先生看完演出后走进后台,对瞿说:“荆河剧是个古老剧种,《百花亭》的唱腔比我们的《醉酒》要好听。”对胡深有感触地说:“你的100多句道白口齿清晰,在地方剧种中能有这样的丑角真不简单。”
    长期以来,荆河戏以它特有的唱、做、念、打的表演艺术,在不到三十平方米的舞台上,艺术展现了历史的兴衰起落的趣事轶闻,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成为荆楚人民接受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湘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寄托。湖南省澧县荆河剧院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具有演出实体的专业荆河戏剧团。2006年荆河戏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