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市武陵区历史沿革

2019-11-05 21:07:5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武陵一词,源于逶迤在黔东北、鄂西南、湘西北边境的武陵山脉之名。其地土著人多为苗族、土家族,并与少数汉族错居,古称“武陵蛮”,为反苛政常聚而起事。西汉甫立,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秦置的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驻义陵(今溆浦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年),光武帝将武陵郡治移驻临沅县(今常德市武陵区)。武陵郡作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名,在此后五百多年中,时因时废。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将临沅县、汉寿县和沅南县三县合并,置武陵县;原武陵郡之名,在隋、唐、五代、北宋时期,曾改名为朗州、鼎州等。郡、州、县治所均同驻武陵县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武陵县更名常德县。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析出常德县城,置常德市,隶常德地区行署。1988年7月,常德市更名武陵区,常德县更名鼎城区,常德地区更名常德市。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晚期,武陵区所在的常德城郊就有先民生息,到商周就已经相当发达了。距城区10多公里的南坪岗、石板滩、德山的出土文物证实,春秋战国时期,今武陵区城郊的农业、商业、交通等发达程度,基本上与长沙同步。常德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秦国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将蜀郡守张若攻取楚地,在此筑城,时名张若城,迄今已有2283年历史。从东汉(公元50年)至今二千多年来,武陵城区一直是郡、州、路、府、专署、市和县两级行政署所。武陵城又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自两汉起,经三国、宋、齐、梁、陈、后周,到南宋共七朝的1485年中,武陵城区有764年是朝廷直辖之郡,相当于今之省会城邑。宋朝宰相李纲曾说:“今朝廷若保有东南,控驭西南,如鼎澧、岳、鄂、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就是说,常德、江陵、武汉、岳阳好比一张桌子的四条腿,常德支撑大西南,军事地位重于其他三腿;武陵(常德)历史上的军职首领往往高于地方文职首脑,一般为节度使(相当于今之大军区司令员)职位。荆湖地区的军事机构(相当于今之省级军区)多驻于武陵(常德)。武陵(常德)自建城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文字记载的大小战事130多次,其中给武陵(常德)城造成毁灭性的战事有7次;特别是1943年11月~12月的中日常德之战,日军把常德城近万栋房屋,炸烧得只剩两栋房子有屋顶了,而那是中立国西班牙驻常德的两座天主教堂,插了标志旗帜,日军飞机有意不予轰炸。

  武陵自晋代起,经宋、齐、梁、陈、南宋至明朝七代,朝廷都在此封王建藩,为朝廷直控亲信,如南朝封的武陵王,南宋封的普安王,明朝封的荣定王等。这些王中有两个封王调回朝廷当了皇帝,即南朝刘宋的刘骏后来当了孝武帝,南宋的赵慎后来当了孝宗皇帝。清朝、民国前期,常德地位居湖南第二,仅次于长沙。粤汉铁路开通以后,常德地位之胜逐渐趋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多年来,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的近20多年来,由于国家发展重点逐步西移,加上常德地区为政者奋起直追,建起航空、高速公路、铁路现代交通网络,使常德又融入全国大中城市联网之中,与全国城市比翼竞飞,成为中国地图上耀眼的星城之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