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地理区域

2016-11-21 12:49:00 来源:郫都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史志办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概况]  郫都区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东靠金牛区,西连都江堰市,北与彭州市、新都区接壤,南与温江区毗邻;区政府驻郫筒街道,距成都市主城区12.5公里。2015年,全县土地面积为437.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片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0 174公顷;辖13个镇、1个街道、139个村民委员会、56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户籍人口55.86万人、常住人口82.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    

    [地形地貌]  郫都区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整个地势由西北到东南逐步下降,相对高度差为121.8米。境内除西北角有一面积为4.6平方公里的浅丘台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区;地形平面略似一只五指并拢、由西北伸向东南的手掌,西衔都江堰,南倚温江,北靠彭州,东北面为新都。城区郫筒街道东至金牛区仅13公里。郫都区地貌类型分区属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具有川西坝区的典型特点,是岷江冲洪积扇状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因古河道的冲击和近代河流的冲刷切割,形成众多成扇形状展开,微地貌呈凸凹状的条堤形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米;西北部浅丘台地横山子,是区内唯一的山丘。

    [气候特征]  郫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温和多雨,温差较大,雾多,日照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境内年平均气温16.0℃,年度极端最高气温35.3℃、极端最低气温-4.0℃,降水量979.4毫米,日照1 014.0小时。独特的成都平原“上风上水”优势,使之成为真正的创业之热土、宜居之佳地。

    [土地资源]  郫都区土地面积总计60.28万亩,最具代表性的壤土是灰色潮土性水稻土。郫都区为都江堰渠首灌区,水旱从人,耕作省力,村道纵横,适宜机耕,并可干湿交替作业,耕地质量为全国最好水平。1992年,郫都区全面改革土地使用制度。1999年后,郫县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始了土地开发整理利用。

    [地质矿产资源]  郫都区河床、沙滩面积约占25平方公里,且大部田土下面均为冲洪积沙石砾,厚达200~300米,沙石储量丰富。郫都区横山为老黄泥粘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厚度约400米;老冲积黄泥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9%,为19万亩,折合126平方公里,粘土厚度在10公分至数米之间,据测全县粘土总含量在150亿立方米左右。郫都区水文地质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下部含水层为孔隙潜水,埋藏于上部含水层下,深度约40米;上、下部潜水都是重碳酸钙型,其矿化度上部为0.3~0.5克∕升,下部为0.1~0.3克∕升;地下矿泉水有的存积上万年甚至几万年,有的是冰川时期积水,有些可饮用,完全可以开发利用。

    [动植物资源]  郫都区农耕发达,人烟稠密,陆地野生动物较少,但以捕捉昆虫及杂食稻粮的鸟类较多,主要有麻雀、乌鸦、燕子、土画眉、杜鹃、喜鹊等,2000年前后又出现鹤、鹭等食鱼水鸟的繁生。此外,郫都区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类动物也较多,主要有蛇、青蛙、螳螂、土蚕、蝉、泥鳅、黄辣丁等。郫都区的养殖类动物数量较大,分为家畜、家禽和水产三大类,主要有猪、牛、兔、狗、鸡、鸭、鹅、鲤、鲫、牛蛙等,1990年以来曾先后引进美国七彩山鸡、非洲鸵鸟、江团、鳗、海狸鼠、小香猪、麝香鼠等。郫都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生植物较广,分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两大类,共约1 000个品种,其中野生植物有草、藤、水生、藻和苔鲜五大类,栽培植物有粮食、薯、豆、油料、糖烟、麻、蔬菜、调料、水果、药材、木本花、竹木、草本、人工菌等14类。1986年以来,郫都区相继引进意大利杨、白杨、芦荟、仙人掌、水叶榕、三刀菜、樱花等。

    [水利资源]  郫都区地表水均为都江堰宝瓶口内江分出的水系,在仰天窝闸门分出的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河流进入郫都区,或分或合又形成蒲阳河、走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条河、徐堰河、毗河、府河、江安河等八大干渠,俗称“八河并流”。境内河道总长158公里,又以这些干渠为动脉,发出66条支渠、116条斗渠、219条农渠和密如蛛网的毛渠,形成纵横交错的排灌体系,其密度为全国之最。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1.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7万千瓦。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水,常年平均水温为14~18.5℃,PH值6.8~7.4,属中性水;含水层一般厚15~25米,总蕴藏量达3.2亿立方米。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浅,便于开发利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