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境外输入,崇明这些当过兵的人再现铁血担当热点新闻相关新闻

2020-04-03 08:00:00 来源:上海崇明 作者:上海崇明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担当。疫情的攻击,雕刻出退役军人的崭新形象和生命的品格,无论日月更替,不管岁月沧桑,只要一声号令,只要祖国需要,自当义无反顾,冲锋上战位,续写深刻在骨子里的那份忠诚。


  “老当益壮”60后


  1964年的费辉是崇明巴士三分公司的一名机务员。有5年的军龄和35年的驾龄,他主动报名参加单位的党员突击队志愿来到机场,参与护送返崇人员的保障任务。这项任务不分日夜,费辉常常在晚班、夜班时主动请战护送,车辆到位他还为乘客搬运行李搭把手,让他们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完成护送任务后,车辆的消毒工作他也是格外的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让每个乘车人安心、放心、舒心。



  “坚强砥柱”70后


  1976年的谭正刚是2015年转业的一名团职干部,在赴机场志愿工作前,他先后被派驻城桥镇东怡祥居居委、东江居委,参与居委的信息排摸、抗疫宣传、口罩发放、执勤测温等各项工作。


  1978年的宋杰有3年的部队经历,自2月7日起,在新河镇强民村驻村开展抗疫工作期间,撰写了6000多字的《战役日记之强民故事》。由于之前一直在基层一线抗疫,所以转换战场后的他们快速进入角色。组长宋杰变身为“机场大白”管家,负责志愿工作人员的饮食、住宿、排班、通勤安排、来崇人员对接联络等工作,一刻不停歇。凭着一股独有的魅力凝聚身边的每个人,共同守护崇明的安全防线。



  “而立担当”80后


  第二批机场志愿工作者中有六名80后退役军人,而立之年的他们个个有担当、个个能战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家中的孩子最大的小学五年级,最小的才三岁,还有一位二孩妈妈也来到了一线。


  1980年的马雪峰,他的搭档是年轻的95后,所以每次班上有护送任务,总是主动承担,护送任务常常会使8小时的班延长至10小时,甚至12个小时,他从未有过怨言;闷热的隔离服使他皮肤起了湿疹,他也义无反顾。大家都爱叫他小马哥。



  1985年的钱颖,二孩妈妈,“不用照顾我”,是她跟搭档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有时她还想着法子主动参与护送任务,“女同志护送女同志”这个理由让大组长不能拒绝。作为女同志,钱颖细心体贴,无论是对同行的志愿者还是服务对象,皆是如此。在微信工作群里,有人需要常用药品、生活小件,她总会回答"我有";在机场工作,对服务对象她也关心到位,有两天降温,她为行李被扣的留学生提供暖宝宝,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心。


  钱颖还写诗表达心声,引发共鸣。


人前流汗忆过往,曾是一个兵。
人后流泪念至亲,爱国也爱家。
冲锋陷阵战沙场,熔炉铸就我。
白衣行走阻疫情,退伍不褪色。



  1986年的郁敏敏是个全方位"守门人"。自抗"疫"以来,他分别参与了临永汽渡入崇渡口和长征31、29连队入崇关口的保障,守卫"水上大门";他还参与了绿华镇北部新建公路奶牛场和东部三华公路天鹅苑主路口的保障,守卫"陆上大门"。此刻,他又在浦东机场参与保障,坚守“空中大门"。



  1987年的许慧劼来自横沙,2月中旬至今没有回过家。之前横沙曾出现过确诊病例,许慧劫担任了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护送的任务,他每天都睡在办公室里,原本3月下旬可以回家了,但是他又选择了上一线继续战斗,他的搭档是一位95后的女同志,他便主动承担了本班次所有的护送任务。



  1988年的管玉乾,去年10月刚结婚,是个特别有爱的人。当看到回国入境饥饿等待的旅客,他便主动和搭档谭正刚将自己暖暖的盒饭提供给他们,与同伴一起吃起了饼干。他笑着说:"他们都坚持了快30个小时,此刻需要温暖、需要爱。"



  1989年的徐晨浩是一名警察,警察在机场的排班是12小时一轮,比志愿者的8小时更辛苦。他们在点位实时核对返崇人员相关信息,一丝不苟,把好关、守好门。此外,警察还负责工作组盒饭领取的任务,徐晨浩总是积极主动、提前到位,辛苦一人,方便大家。



  党员就是旗帜、军人就是脊梁,这些当过兵的人大都是党员,还有入党积极分子,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齐心协力,英勇善战,用忠诚之心为崇明、为上海、为祖国当好守门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