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新村镇:彝家妇女“绣”出新生活

2020-05-21 11:11:00 来源:楚雄市人民政府 作者:何州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楚雄市新村镇,彝族绣品不再只是满足自身需要的物品,而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彝绣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广大妇女增收致富的绿色通道,更多的农村妇女用双手“绣”出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新村镇巨龙村绣娘王彩秀家里,过去,王彩秀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家做农活,生活枯燥而乏味,每年下来,通过盘田种地获得的收入也不过几千元钱。自发展经营彝绣以后,她与彝绣经营公司开展订单合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现在,光靠卖彝绣产品,她每年就有8000多元的收入。


   彝族绣娘 王彩秀:这些东西都是自己一针一线绣的,自己绣的感觉好多人都喜欢穿。彝绣不仅能给家里面增加收入,又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也想自己的子女祖祖辈辈能够传下去。

曾经在家务农的董先珍,从2010年开始经营彝绣店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如今的她,通过网络和实体店销售彝绣产品,每年的纯收入能够达到近9万元,比以前收入翻了好几个倍。

新村镇珍存彝绣店负责人  董先珍:新村绣娘比较多,绣出来的产品也好,也得到外界的认可,下一步就是想自己成立一个协会,带动农村妇女致富发展,带动女同胞在家增加点收入。


随着更多的彝族绣品走向市场,在新村镇,还有更多的彝族妇女,用自己的双手“绣”出新生活。农事之余,妇女们飞针走线,挑花绣朵,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飞虫、飞禽走兽,经过彝族妇女的模拟、提炼、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就成为了栩栩如生、鲜艳夺目的图案,产品包括彝族服饰、香包、跨包及各种精美饰品。这些彝族绣品逐渐走出了家庭,走出了大山,以商品的形式走向了全国各地和国外市场。


    新村有着传统的彝绣文化,近两年来,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政府主动走出去跟企业对接的方式,采取“公司+订单+协会+居家的绣娘”这个模式,订单销售绣品,进一步带动广大妇女能够实现居家就业、就近就业,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目前,新村镇共有4家彝绣店,60名绣娘,平均年产值达 20多万元,彝绣成为了广大妇女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通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