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漾濞老党员苏东生:党员带头光靠嘴不行 还得有实际行动

2020-09-26 15:22:24 来源:人民网 作者:曾智慧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老党员苏东生今年67岁,家住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箐口村。

  九月正值核桃成熟季,刚到苏东生家时,他正和家人坐在院子里剥核桃青皮,他穿着一身粗布西装,一枚党徽戴在胸前,一双粗糙的手染得黢黑。有人提议:“苏大爷,我们给您拍张照吧?”苏东生立马用双手拽平衣服上的褶皱,拍掉身上的泥巴,扶正胸前的党徽,走到家门口,站在国旗与“党员示范户”的牌子下,挺起胸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质朴的微笑。

老党员苏东生(人民网 曾智慧 摄)

  “我是1974年7月16日入的党,到现在有46年党龄,算起来也是一名老党员了!”说起自己的入党时间,苏东生记忆犹新,因为在他看来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一辈子最崇高的荣誉,时刻引领着他践行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党员带头光靠嘴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以前的箐口村,家家户户住着撒干瓦房,雨天漏雨,风大掉瓦。2017年漾濞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动员全村对房屋进行巩固改造。但政策一出,真正行动的没几个,不少人习惯了“等靠要”的生活,都在坐等政府出钱。

  “好政策如果不积极响应,岂不成了一种浪费!”苏东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为党员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光靠嘴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与家人商量后,苏东生从家里拿出六千多元,加上政府补助的四千多元,率先在村里完成了农房改造。为了动员其他村民,他多次上门游说,苦口婆心地讲惠民措施,说脱贫政策,帮困难群众解难题。

  邻居苏聪长期抱病瘫痪在床,经济实在困难。苏东生知道后,二话不说借了苏聪四千块钱帮助他完成农房改造。

  事后有人问:就不担心这些钱要不回来吗?苏东生答:“作为一名党员总不能看着不管吧,钱还不起算了,要紧的是先帮他把眼前的困难给解决了。”

  但其实苏东生自己家也并不富有。年轻时虽做过赤脚医生、干过村主任、当过村长……为官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顾家,错过了家里的产业发展,更没有什么积蓄。直到54岁退休时,全家人还挤在四面透风的垛木房中,生活很是吃紧。借出的四千块钱还是国家给他做赤脚医生的一次性补助金。

箐口村的垛木房(人民网 曾智慧 摄)

  “有多大能耐,就发多大光”

  老党员苏东生多年来一直保持一个习惯:每晚七点钟,只要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他一定会搬好板凳守在屏幕前观看《新闻联播》,你和他侃“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如数家珍。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肆虐湖北,看到新闻的苏东生坐不住了,“国家遇到困难了我不能尽力,只能尽心。”苏东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箐口村党总支书记苏新良说要捐款,拿出了600块钱支援一线抗疫,另外还有60块钱支援本村卡口工作人员。“捐款他比我们还快一步”苏新良说。用苏东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党和群众信任我、培养我,我作为一名党员也要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着想。

  这660块钱怎么来的?追问之下,苏东生才说出,这是他每个月238元的村干部退休定补,也是他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源。

  有人说:“你这一捐,相当于攒了三个月的补助金就又没了,不觉得吃亏吗?”

  “吃不吃亏没想过,我都67岁了,没想过这个问题。人有多大能耐,就发多大的光,很多人比我做的更好,我还要向他们学习。”苏东生回答。

  带领家人义务修路

  在箐口村,出了门就是黄泥路,晴天还好,遇上下雨天就是车过留痕,人过留印。眼下,正赶上核桃成熟,村民出门打核桃,鞋底经常让泥巴粘住,难以脱身。

  苏东生抄起铁锹开始义务修路。他不仅自己干,还叫上了儿子、儿媳一起干,用手推车拉着四处捡来的石头,填平门前凹凸不平的路面,雨下一次,就填一次,如此反复。

  苏东生的儿子寡言少语,却一直用行动默默支持着父亲,脚在修路时受了伤也没有抱怨一声,只是说:“不修的话打核桃不方便,大家过路也不方便。”这句话似乎更像是受到父亲潜移默化影响后形成的一种精神认同:不讲报酬讲奉献。

苏东生(右一)与儿子儿媳正在剥核桃青皮(人民网 曾智慧 摄)

  在苏东生家门口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块“党员示范户”标志牌,那是他引以为傲的荣誉。在共产党员初心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做好事,为党的事业尽心尽责——这就是一名入党46年老党员不改的初心和使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