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盛祺矿业有限公司台吉营金银矿地下开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

2020-05-31 03:40:00 来源:北票新闻网 作者:崔旭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建设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1 建设期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为井巷施工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的装卸、施工,造成短时间的扬尘。本项目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集中于工业场地的少量施工场地,施工场地距离环境保护目标较远,施工场地的工程量很小,其受本项目施工扬尘影响很小。

根据《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7年)相关要求,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应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预算。

本项目作为矿山开采项目,施工区应实行分区作业,堆放易产生扬尘物料的应采取以下防尘措施:

(1)工业场地、路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并保持路面整洁;

(2)周围应配备高于堆存物料的围挡、防风抑尘网等设施,大型堆料场应配备车辆清洗专用设施;

(3)对物料应采取相应的苫盖、喷淋等防风抑尘措施;

(4)露天装卸物料采取洒水等措施。        

施工单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保证施工场地扬尘排放符合《施工及堆料场地扬尘排放标准》(DB21/2642-2016)中郊区及农村地区的排放限值要求:1.0mg/m3

项目施工期扬尘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结束而停止,在施工期间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可避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大风天气,加强施工管理,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1.2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期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废水对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施工废水主要是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排水,主要污染物为SS,环评要求施工期间产生的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施工作业。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和SS,由于污水量较小,经旱厕收集后,定期清运用于周边农田积肥。通过良好的施工管理,不会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产生影响。

4.1.3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流动车辆噪声。选用的主要施工设备噪声源强度见表4.1-1。

建设期施工机械为点声源,其噪声预测模式采用点源几何发散衰减模式;

(1)噪声随距离衰减模式

式中:—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倍频带声压级,

          —参考位置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在此取1,

           —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

    (2) 多声源叠加模式

式中:   ---- 叠加后总声压级,dB(A);

            ---- 声源级数;

--- 各声源对某点的声压值,dB(A)。

(3)建设期点源噪声影响预测评价

预测建设期多台噪声设备在不同距离处的叠加噪声级,见表4.1-1。

噪声预测表明:在距离噪声源100m处,各声源叠加值为68.7dB(A),此时昼间噪声值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相应限值要求(昼间70dB(A),夜间55dB(A))。由于与本项目施工场地最近民宅(大汉沟居民)的距离为350m,远大于施工噪声的达标距离100m,因此本项目施工噪声昼间对周围敏感点影响非常小。

环评要求项目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机械,尽量避免高噪声施工设备同时作业,同时午休和夜间禁止施工。考虑到本项目工业场地占地较小,建设内容较少,环评建议施工期对工业场地进行围挡降噪,以进一步降低对周边村民的影响。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即消失。

表4.1-1                主要施工设备不同距离处噪声级预测结果             单位:dB(A)

机械名称

距噪声设备的距离(m)

5

20

40

60

80

100

150

200

300

400

推土机

88

76

70

66

64

62

58

54

52

44

挖掘机

90

78

72

68

66

64

60

56

54

45

搅拌机

91

79

73

69

67

65

61

59

51

46

自卸卡车

76

66

60

58

53

49

44

40

38

35

叠加后

94.7

82.7

76.7

72.8

70.7

68.7

64.6

61.6

57.3

50.0

4.1.4 建设期固废影响分析

建设期排弃的固体废物主要为井口、运输巷道、车场等掘进的岩石,其次是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垃圾。

基建期需完成的总工程量为4.78万m3,折算标准米为11950m。基建期2年。基建工程量见表4.1-2。

表4.1-2                            基建工程量表                   

序号

工程名称

硬度

支    护

长 度

断  面(m2)

掘进量

支护量

备  注

型式

厚度

(m)

掘进

(m3)

(m3)

形式

明竖井工程

净?4.6

1

井颈

6~8

钢筋砼

500

10

24.63

16.62

246.3

80.1

1

2

壁座

6~8

钢筋砼

2

22.94

16.62

45.88

12.64

2

3

正常段

6~8

300

314

21.24

16.62

6662.58

1440.48

3

4

井底水窝

6~8

300

40

21.24

15.9

849.6

213.6

4

5

马头门

6~8

300

15

25.4

20.14

381

78.9

5

6

外延巷道

6~8

喷砼

70

30

14.57

11.37

437.1

96

6

7

井口摇台

6~8

15

10

8

150

30

7

8

绕道

6~8

300

6

4

3

24

6

8

9

信号硐室

6~8

200

6

5.7

4.39

34.2

7.86

9

小计

8844.22

1965.58

盲斜井工程

1

盲斜井

6-8

喷砼

100

298

6.94

6.11

2068.12

247.34

小计

2068.12

247.34

硐室工程

1

变电硐室

6-8

300

8.00

22.71

18.83

363.36

62.08

主硐室2个

2

排水硐室

6-8

300

20.00

22.71

18.83

908.40

155.20

2个

小计

1271.76

217.28

排水工程

1

水仓

6-8

不支

100.00

4.84

4.84

484.00

2

水泵房

6-8

300

18.00

19.67

15.47

359.06

80.60

3

管子斜道

6-8

喷砼

80

19.00

5.30

4.76

100.70

10.26

4

联络巷道

6-8

250

296.50

135.80

5

吸水井

6-8

350

5.00

22.94

16.50

114.70

32.20

小计

1354.96

258.86

风井工程

1

东回风井

6-8

不支

128

4.91

628.32

2

西回风井

6-8

不支

144

4.91

706.86

3

北回风井

6-8

不支

224

4.91

1099.56

小计

2434.73

①号脉中段

1

298m中段

竖井车场

6-8

喷砼

100

30

12.15

11.07

364.5

32.47

回风巷道

6-8

不支

870

5.20

5.20

4524

2

25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1030

5.20

5.20

5355.8

竖井车场

6-8

喷砼

100

55

12.15

11.07

668.3

59.53

3

21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1020

5.20

5.20

5303.8

竖井车场

6-8

喷砼

100

55

12.15

11.07

668.3

59.53

4

17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1040

5.20

5.20

5407.8

竖井车场

6-8

喷砼

100

55

12.15

11.07

668.3

59.53

小计

22960.6

211.0

③号脉中段

1

256m运输及回风中段

运输及回风道

6-8

不支

410

5.20

5.20

2131.9

盲斜井车场

6-8

喷砼

100

30

12.15

11.07

364.5

32.47

2

21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300

5.20

5.20

1559.9

盲斜井车场

6-8

喷砼

100

30

12.15

11.07

364.5

32.47

3

16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210

5.20

5.20

1092.0

盲斜井车场

6-8

喷砼

100

30

12.15

11.07

364.5

32.47

4

116m中段

中段运输道

6-8

不支

120

5.20

5.20

624.0

盲斜井车场

6-8

喷砼

100

30

12.15

11.07

364.5

32.47

小计

6865.82

129.87

采切工程

1

采切工程

6-8

不支

2000.0

小计

2000.00

合计

47800.19

3029.98

基建期需完成的总工程量为4.78万m3,本项目为新建项目,基建期废石堆放场地主要为拟建工业场地占地范围,产生的基建废石随时用于场地铺垫、平整,道路建设及硬化不外排。其中工业场地铺垫废石量3.86万m3、运输道路硬化0.92万m3

基建期结束后,基建废石全部利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随之消失

生活垃圾由施工队伍指派专人收集,交由环卫站统一收集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4.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2.1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4.2.1.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井下废气粉尘环境影响分析

井下开采粉尘包含采矿穿孔凿岩和井下爆破粉尘。

在采场回风井地表设置通风机房,新风经提升竖井进入,通过石门、中段、工作面等,污风通过回风井排出地表。为使坑内空气含尘量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设计采取以风、水为主的综合防尘、除尘措施:采用湿式凿岩,爆破后,对工作面附近10~15m以内的坑道表面用水进行清洗;装矿前对爆堆进行喷雾洒水;在溜矿口、入矿口安装喷雾器喷水防尘;对进风巷道要定期清洗。根据同类矿山的类比分析,采取上述措施后,井下采矿粉尘去除率可达85%以上,可使矿井内空气含尘量达到2mg/m3以下。而随着距离的增加和巷道的阻力作用,部分颗粒较大的粉尘逐渐降落在矿井内,故排入地表的粉尘量较小。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风井粉尘排放量为0.1t/a,东回风井风机正常工作时工况点风量Q=35m3/s,东回风井排放浓度为0.11 mg/m3;西回风井风机正常工作时工况点风量Q=40m3/s,西回风井排放浓度为0.10mg/m3;北回风井风机正常工作时工况点风量Q=21m3/s,北回风井排放浓度为0.18 mg/m3。综上回风井粉尘排放浓度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1.0mg/m3)要求,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2)充填站粉尘

充填站共设2个水泥仓,为控制水泥仓的粉尘,每个水泥仓仓顶均设1台HMC-48型仓顶布袋除尘器,除尘器效率≥99.9%;水泥仓卸料点合为一个集中除尘系统,除尘设备选用HMC-120型单机布袋除尘机组1台,除尘器的除尘效率≥99.9%。净化后的废气含尘浓度≤20mg/m3,由上口直径0.45m,高度15m的排气筒排放,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限值要求(120 mg/m3)。

充填站周围200m范围内没有村庄等敏感目标,因此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运输道路粉尘

汽车扬尘主要是轮胎旋转时从路面带起的尘、车体运动形成的涡流卷起的尘、道路表面的浮尘在地面风速较高时由风力吹起的尘。

本项目对运输道路采取洒水抑尘,运输车辆控制车速、加盖苫布及严禁超载,并且夜间禁运。采取以上抑尘措施下,运输产尘量可大大降低,因此,本项目运输扬尘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小。

4.2.1.2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

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见表4.2-5、无组织排放量核算见表4.2-6。

表4.2-5                    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排放口编号

污染物

核算排放浓度μg/m3

核算排放速率kg/h

核算年排放量t/a

主要排放口

1

充填站排气筒K1

颗粒物

0.02

0.03

0.22

主要排放口合计

K1

SO2

0

0

0

NOX

0

0

0

颗粒物

0.02

0.03

0.22

一般排放口

2

/

SO2

0

0

0

NOX

0

0

0

颗粒物

0

0

0

一般排放口合计

/

SO2

0

0

0

NOX

0

0

0

颗粒物

0

0

0

有组织排放总计

有组织排放总计

SO2

0

NOX

0

颗粒物

0.22

表4.2-6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核算表

序号

产污环节

污染物

主要防治措施

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年排放量(t/a)

标准名称

浓度限值(mg/m3

1

井下废气

颗粒物

井下湿式凿岩,巷道洒水降尘,强制排风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标准限值

1.0

0.1

2

运输道路

颗粒物

洒水抑尘

1.0

14.1

无组织排放总计

无组织排放总计

颗粒物

14.2

根据表4.2-5本项目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有组织排放量SO20t/a,NOx0t/a,颗粒物0.22t/a。根据表4.2-6,本项目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总计为14.2t/a。

4.2.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矿井排水包含井下涌水和充填析出水,根据《辽宁省北票市台吉营子矿区金矿资源储量分割报告》,本项目正常涌水量为221.68 m3/d,最大涌水量为369.64m3/d;充填析出水量84 m3/d。设计在明竖井的56m、-239m中段布置水仓(容积60m3)和排水泵站,在盲斜井116m中段布置水仓(容积60 m3)和排水泵站,将涌水排至表高位水池(容积400m3)。

根据水量平衡图可知:本项目正常涌水量为221.68 m3/d(采暖季),最大涌水量为369.64m3/d(非采暖季);充填析出水量84 m3/d。

采暖季生产用水量总计为404.9 m3/d,其中井下凿岩用水114.9 m3/d、井下除尘用水230 m3/d、充填站补充水60 m3/d。此时废水总量为305.68 m3/d,可全部用于生产。

非采暖季生产用水量总计为466.9 m3/d,其中井下凿岩用水114.9 m3/d、井下除尘用水230 m3/d、充填站补充水60 m3/d、工业场地洒水降尘用水42 m3/d、绿化用水20 m3/d。此时废水总量为453.64 m3/d,可全部用于生产。

因此本项目井下正常及最大涌水量时均可全部实现回用生产,不外排。

充填站溢流水量180m3/d。充填砂仓溢流回水自流回泵站矿浆池对尾矿进行稀释,以达到临界流速,不外排。

生活污水排放量8.7m3/d,卫生间的排水经化粪池处理,食堂含油污水经隔油池隔油后,汇集其它生活污水排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设备设在工业场地内,采用WSZ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5m3/h),处理后复用于矿山生产用水,不外排。

综上,矿山污废水零排放,不向地表排水,对区域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4.2.3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4.2.3.1运营期噪声源

本项目采用地下开采方式,井下开采噪声对地表基本无影响。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场地地面产噪设备,主要噪声源及治理措施情况见表2.5-7。

4.2.3.2噪声影响预测

(1)工业场界噪声预测

本次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工业噪声室外声源预测模式进行预测,详见4.1.3。根据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中所确定的高噪声源及其与各个场界的相对位置,利用上述预测模式和确定的各噪声源的声级值,对工业场地各场界和敏感点大汉沟进行预测计算,预测结果见表4.2-7及表4.2-8。

表4.2-7                       工业场地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预测点

主要噪声源

距场界距离

贡献值

标准值

昼间

夜间

工业场地

东场界1m

空压机、提升机、搅拌机

东60m

35.56

55

45

南场界1m

南80m

38

西场界1m

西20m

26

北场界1m

北76m

37.6

表4.2-8                         敏感点处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预测点

主要噪声源

距场界距离

贡献值

背景值

叠加值

标准值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大汉沟西侧居民

北风井风机

工业场地西侧90m

39.8

51.1

41.7

51.4

41.7

55

45

大汉沟东侧居民

主井工业场地提升机、空压机、搅拌机

工业场地北侧377m

27.1

51.1

41.7

51.1

41.8

55

45

由预测结果可见:本项目运营期工业场地周边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1类标准(即昼间≤55dB(A),夜间≤45dB(A))的限值要求。距离项目最近的声敏感点大汉沟的声环境预测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1类标准要求。

(2)运输道路噪声影响分析

经现场调查,外部运输道路途径大汉沟、生金村及赵户沟,道路两侧最近距离为10m。本项目运输车辆噪声源强约为70dB(A)。运输量按照假设本项目产生的矿石全部外售算,运输量为25车次/d,2.1车次/h,不能满足公路噪声的预测要求(车流量≥48车次/h),因此,载重汽车噪声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附录A噪声预测计算模式,i型(大、中、小型车)车辆的小时等效声级计算公式:

式中:—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

—第i类车车速为Vi,km/h;水平距离为7.5m处的能量平均A声级,dB;

Ni—昼间、夜间通过某个预测点的第i类车平均小时车流量,辆/h;

Vi—第i类车平均车速,km/h;

 —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rad;

r—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的距离,m;适用于r大于7.5m预测点的噪声预测;本项目道路两侧边界距离敏感点最近距离为10m,从车道中心线到预测点距离取14m;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取T=1h;

 —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修正量,dB(A)。

上式各计算参数见表4.2-9。

表4.2-9                          计算参数

(dB)

Ni(辆/h)

Vi(km/h)

(dB)

70

2.1

30

0

载重汽车两侧的预测点噪声随距离衰减按轴线分布情况见表4.2-10。

表4.2-10                      载重汽车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dB(A)

预测点与道路中心线的距离(m)

14

现状值

40.6

噪声贡献值

54.8

噪声预测值

54.9

标准值

55

注:预测值为叠加预测点白天背景噪声值后的预测结果,背景值取最高监测40.6dBA)。

根据表4.2-10的预测结果,运输噪声对两侧最近距离预测点噪声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执行1类标准要求(即昼间≤55dB(A))。但是预测值已经临近标准值,因此环评提出外部运输车辆加强维修和保养,保持技术性能良好,企业应将运输时间严格控制在白天8点~18点之间,避免夜间运输,同时车辆通过居民点时禁鸣喇叭及车速不得超过30km/h,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运输车辆噪声对沿路居民的噪声影响较小。

4.2.4 运营期爆破振动影响分析

4.2.4.1预测模式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爆破振动安全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m;

      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一段药量,kg;

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cm/s;

K、α----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

4.2.4.2 参数的选取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参数选取标准见表4.2-11和表4.2-12,本矿参数选取结果见表4.2-13。

表 4.2-11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

序号

保护对象类别

安全允许质点振动速度(cm/s)

≤ 10 Hz

10Hz~50 Hz

>50 Hz

1

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

0.15~0.45

0.45~0.9

0.9~1.5

2

一般民用建筑物

1.5~2.0

2.0~2.5

2.5~3.0

3

工业和商业建筑物

2.5~3.6

3.6~4.5

4.2~5.0

4

一般古建筑与古迹

0.1~0.2

0.2~0.3

0.3~0.5

5

运行中的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室设备

0.5~0.6

0.6~0.7

0.7~0.9

6

水工隧道

7~8

8~10

10~15

7

交通隧道

10~12

12~15

15~20

8

矿山巷道

15~18

18~25

20~30

9

永久性岩石高边坡

5~9

8~12

10~15

10

新浇大体积混凝土(C20):

龄期:初凝~3d

龄期:3d~7d

龄期:7d~28d

1.5~2.0

3.0~4.0

7.0~8.0

2.0~2.5

4.0~5.0

8.0~10.0

2.5~3.0

5.0~7.0

10.0~12

爆破振动监测应同时测定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

注1:表中质点振动速度为三个分量中的最大值,振动频率为主振频率;

注2:频率范围根据现场实测波行确定或按如下数据选取:硐室爆破f小于20 Hz,露天深孔爆破f早10 Hz~60 Hz之间;露天浅孔爆破f在40 Hz~100 Hz之间;地下深孔爆破f在30 Hz~100 Hz之间,地下浅孔爆破f在60 Hz~300 Hz之间。

表 4.2-12                     不同岩性的 K , a 值

岩性

K

a

坚硬岩石

50~150

1.3~1.5

中硬岩石

150~250

1.5~1.8

软岩石

250~350

1.8~2.0

表 4.2-13                 本项目参数选取结果

参数

数值

备注

V (cm/s)

2.5

一般民用建筑

K

100

a

1.5

4.2.4.3预测结果

根据项目设计,项目每次爆破最大炸药量为160kg左右,经计算得R为62.89m,环评确定振动安全防护距离为100m。

本项目为地下开采,地下爆破源距离地表居民住宅的最近水平距离为330m,远超过安全防护距离,因此采用设计的最大炸药量160kg,项目地下爆破不会对地表的村庄产生影响。

4.2.5 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4.2.5.1废石

本项目运营期井下掘进产生废石量约为117.7m3/d(3.531万m3/a),井下产生采空区容积最大为122.6m3/d(3.678万m3/a)。本项目采矿方法为充填采矿法,前5年对56m标高以上矿体采用干式充填采矿,充填骨料为井下掘进废石(117.7m3/d)+巷道围岩废石(4.9m3/d);运营后期(2.1a)对56m标高以下矿体开采,采用废石+尾砂充填采矿将采空区全部充满,废石来自井下采场,尾砂全部外购,需要掘进废石117.7m3/d(3.531万m3/a)+尾砂量4.9m3/d(0.147万m3/a)。根据大连博源检测评价中心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探矿期产生废石的检测结果(表2.5-2),说明该废石属于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因此本项目产生废石可全部综合利用不外排是可行的。

 

 

图4.2-1     废石去向图   单位:m3/d

4.2.5.2废机油

本项目运营期内采矿机械和车辆维修将产生一定量的废机油,产生量为1.6t/a。一旦泄漏会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项目单位在工业场地设置危废暂存间(占地面积20m2),废机油收集在固定容器中存于暂存间,暂存间采取混凝土地面防渗及密闭措施,符合防风、防雨、防晒和防渗漏的环保要求,并设置警示标识,最后定期由有危废处置资质的单位定期处理。

4.2.5.3污水处理站污泥

根据工程分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泥产生量3.72 t/a ,委托当地环卫部门进行处置。

4.2.5.4生活垃圾

本项目劳动定员217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d计算,可产生生活垃圾32.55t/a,交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全部得到了有效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2.6 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国家环保局(90)环管字号057号《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要求,需要对本项目建设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本评价通过对项目的风险调查、环境风险潜势初判、环境风险识别、风险事故情形分析等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了解其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提出减少风险事故应急措施,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以期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公害的目的。

4.2.6.1风险调查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环境风险敏感物质主要为生产运行过程中所需的爆破材料。

工程涉及的爆破材料是指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需用的爆破材料,在使用这些材料中发生意外可能产生爆炸。本工程不设有炸药库,每次使用量最大为0.16t,所需爆破材料均由有资质的爆破公司负责运输、爆破。乳化炸药属于硝酸铵类型炸药,其特性详见表4.2-14。

表4.2-14                      硝酸铵的特性及危险特性

国标编号

1942          CAS号6484-52-2

中文名称

硝酸铵

别  名

硝铵

分子式

NH4NO3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的透明结晶或呈白色小颗粒,有潮解性。

分子量

80.05

蒸汽压

熔  点

-169.6℃ 沸点:21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丙酮、氨水,不溶于乙醚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72

主要

用途

用作分析试剂、氧化剂、致冷剂、烟火和炸药原料。

禁配物

强还原剂、强酸、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

健康

危害

对呼吸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接触后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虚弱、无力和虚脱等。大量接触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出现紫绀、头痛、头晕、虚脱,甚至死亡。口服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血便、休克、全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毒理学资料

LD50:4820mg/kg(小鼠经口)

LD50:—

危险

特性

危险特性: 强氧化剂。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可燃物粉末混合能发生激烈反应而爆炸。受强烈震动也会起爆。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灭火方式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灭火剂:水、雾状水。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小量泄漏:小心扫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酸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酸类、活性金属粉末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4.2.6.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

(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的比值(Q),计算公式如下:

Q=

式中: q1,q2...qn —某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Q2...Qn —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当 Q<1 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当 Q≥1时,将 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

将本项目建成后厂区内所有风险物质与附录B中重点关注的危险物质及临界量进行对照,临界量参考表B.2中危害水环境物质推荐值,得到的建设项目Q值确定情况见表4.2-15。

表4.2-15                        危废物质Q值计算结果

危险物质

最大存在总量t

对应临界量t

Q

备注

硝酸铵

0.16

50

0.0032

Q<1

轻柴油

42.5

2500

0.017

Q<1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的比值Q<1。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2)环境敏感程度(E)的分级确定

本项目危险物质火灾、爆炸等后,主要影响途径为大气。按照附录D中对本项目各要素环境敏感程度(E)进行对照,确定分级结果为E3。

(3)环境风险潜势判断

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表4.2-16确定环境风险潜势。

表4.2-16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表

环境敏感程度(E)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

极高危害(P1)

高度危害(P2)

中度危害(P3)

轻度危害(P4)

环境高度敏感区(E1)

+

环境中度敏感区(E2)

环境低度敏感区(E3)

本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敏感程度为E3,大气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Ⅰ。

4.2.6.3环境风险识别

本项目主要危险物质为炸药(硝酸铵),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本项目不设有炸药库,所需爆破材料均由有资质的公司配送,随用随送。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主要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类型分别为:爆破炸药火灾、爆炸等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产生CO等大气污染物,污染大气环境。

4.2.6.4环境风险影响简要分析

本项目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危险物质为炸药炸药(硝酸铵),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本项目危险废物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事故过程中,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生CO等大气污染物,污染大气环境。

本项目危险物质火灾、爆炸后,主要影响途径为大气。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主要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类型分别为:危险废物火灾、爆炸等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产生CO等污染大气环境。

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均按相关规范要求,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存在的火灾、爆炸等环境风险隐患较小。事故发生后,不会对当地环境及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且在启动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后,不会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影响。

4.2.6.5环境风险管理

1)组织措施

建立生产矿长负责制,企业法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权负责本矿区生产工作,各个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

2)技术资料

对于能够反应和指导企业生产的图纸资料,如地质图、矿山总布置图、危废库平面布置图、抽排水系统图、供电系统图、避灾线路图等应设置专人保管。

3)法制管理与安全生产制度的建立

1)依法进行企业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实施条例》、《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等相关生产、设计规范要求。

2)建立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职能机构及各种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3)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管理条例,建立各项安全生产的各路档案,完善和规范作业规程和各工种的岗位操作规程,不断提高职工法制观念和安全观念,形成依法治矿、违法必纠的良性氛围。

4)教育手段

1)对职工普及与该项目有关的急救知识,以及防范急救措施。

2)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企业职工操作技能。

3)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和生产安全培训,熟悉掌握生产操作技能和生产安全规程,经考核符合条件者,准予上岗,不符合条件的决不能上岗。

4)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如发现企业职工有异常现象者,应立即停止工作,以免发生操作事故,从而引发事故。

5)技术措施

1)燃油、爆破等易燃物品的购买、运输和使用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规定,同时必须建立接货验收、登记制度,凡包装、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或破损、残决、渗漏、变形及物品变质、分解的,严禁接收。

2)必要时应对设置燃油添加、爆破材料接收专用区域。

3)上述专用区域设置警示标牌,一定距离内禁止烟火,同时加强相关管理措施。

4.2.6.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框架

为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生态破坏事故,建设单位应编制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本次评价给出该预案的框架。

1)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期的环境安全。其职责包括:

1)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应急统一指挥,同时还负责与开发区外界保持紧密联系,将事态的发展向外部的支持保障机构发出信号,并及时将反馈信息应用于事故应急的领导和指挥当中。

2)保证应对事故的各项资源,包括建立企业救援队,并与社会可利用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当建设单位内部资源不足、不能应对环境事故,需要区域内其他部门增援时,由建设单位的环境安全管理部门提出增援请求。

3)在事故处理终止或者处理过程中,要向公众及时、准确地发布反映环境安全事故的信息,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和公众负责。

2)应急预案内容

建设单位应对本次评价提出的可能的环境事故,编制应急预案。

从应急工作程序上,可以分为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应急终止、信息发布五个步骤。建设单位编制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应对以下内容进行细化,并明确各项工作的负责人。

1)预防预警

预防与预警是处理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必要前提。

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划分预警级别,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提高或者降低应急预警级别。

2)应急响应

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并实施相应应急预案,及时向建平县环保局、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上报;同时,启动建设单位应急专业指挥机构;应急救援力量应立即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其他应急救援力量支援时,应及时向市政府提出申请。

3)应急处理

对各类环境事故,根据相应的救援方案进行救援的处理,同时应进行应急环境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

4)应急终止

应急终止须经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由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应急状态终止后,建设单位应根据上级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5)信息发布

突发环境安全事件终止后,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对于环境安全应急措施的透明度。

3)监督管理

1)预案演练

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建设单位应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2)宣传与培训

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企业内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接受日常培训,企业应对重要目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

3)监督与评价

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建设单位应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监督和评价内容包括:应急机构的设置;应急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使用和经费管理情况等。

4.2.6.7环境风险结论

本项目主要危险物质为炸药(硝酸铵),具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特性。本项目不设有炸药库,所需爆破材料均由有资质的公司配送,随用随送。本项目危险物质火灾、爆炸后,主要影响途径为大气。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主要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类型分别为:危险废物火灾、爆炸等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产生CO等,污染大气环境。本项目所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企业应认真落实,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制定并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降低生产运行过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使企业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5.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生态功能区划与保护目标

5.1.1生态功能区划

评价区域在朝阳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Ⅴ努鲁二虎山沙化控制生态区,该区共分为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分别为Ⅴ1北票东北部低丘宽谷台地水源涵养-植被恢复-风沙防护区和Ⅴ2北票-朝阳北部中低丘陵台地森林植被保育-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风沙防护区,本项目属于Ⅴ1生态功能区。项目在朝阳市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见图5.1-1。

该区自然原始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以油松为代表,次生灌丛主要是沙棘、胡枝子灌丛。评价区内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现多为次生植被,山地有林地分布。

该功能区生态保护主要措施为:

(1)要实行限制开发的方针,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核心,流域为重点,统一规划,科学调整生态结构,山、林、水、田合理布局;

(2)恢复和建设结合,改造低质林,增加防护林,保护天然林,坚持封山育林政策;

(3)严禁乱砍滥伐,禁止超坡耕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本项目所在区域周边没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项目建设过程中会破坏部分植被,对周边植被景观的有一定影响。矿山的开采有利于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生态保护与居民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

图5.1-1   朝阳生态功能区划图

5.1.2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是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保障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良性循环,使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具体如下:

(1)该区域主要景观为森林景观、草地景观、旱地景观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区内及周边外扩500m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及动物资源,人为干扰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3)土壤、土地资源保护:矿区内的表层土壤、水土保持设施,以及整个矿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保护。

5.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2.1遥感数据源的选择与解译

解译使用的信息源为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其全色分辨率为1m,多光谱空间分辨率为4m,遥感图拍摄时间为2019年4月。

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各谱段具体用途见表5.2-1。专题信息获取流程见图5.2-1。

表5.2-1                  高分一号卫星遥感影像各谱段具体用途表

参  数

1m分辨率全色/4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

波长

功能

光谱范围

全色

0.45—0.90μm

地物分辨

多光谱

0.45—0.52μm

绘制水系图和森林图,识别土壤和常绿、落叶植被

0.52—0.59μm

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和反映水下特征

0.63—0.69μm

进行植被分类,鉴别人工建筑物、水质

0.77—0.89μm

用于生物量和作物长势的测定,绘制水体边界

空间分辨率

全色

1m

多光谱

4m

5.2.2生物多样性分析

1、植物资源

评价区植被区系为华北植物区系与蒙古植物区系过渡带,地带性自然植被已被破坏,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的针落混交林和针叶林,部分山地阴坡分布油松及蒙古栎林。矿区无国家级及省级重要保护生境。评价区常见植物名录见表5.2-2。

 

 

图5.2-1  调查方法于技术路线框图

表5.2-2                          评价区常见植物名录

名称

拉丁文

生活型

水分生态类型

药用/饲草/绿化

一、菊科Compositae

1. 牡蒿

Artemisis japonica

多年生草本

中生

药用

2.裂叶蒿

Artemisia tanacetifolia

多年生草本

旱生

药用

3蚂蚱腿子

Myripnois dioica

小灌木

中生

绿化

二、禾本科Graminae

4.羊草

Anearolepidium chinense

多年生根茎禾草

广幅旱生

饲草、绿化

5.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kitagawae

多样生丛生禾草

旱生

饲草、绿化

6.长芒草

Stipa bungeana

多样生丛生禾草

中生

绿化

7.白羊草

Bothriochloa ischcemum

一年生根茎禾草

中生

绿化

8. 黄背草

Themeda triandra 

多年生草本

中生

绿化、药用

三、榆科Ulmaceae

9.榆树

Ulmus pumila

木本

中生

绿化、用材

四、槭树科 Aceraceae

10.元宝槭

Acer truncatum Bunge

木本

旱生

绿化、药用、用材

11.色木槭

Acer mono Maxim

木本

中生

绿化、药用、用材

五、杨柳科Salicaceae

12.小叶杨

populussimoniicarr

木本

中生

绿化、用材

13.山杨林

Populus davidiana

木本

中生

绿化、用材

六、松科 Pinaceae

14.油松

Pinaceae. tabuliformis

木本

中生

绿化、用材

七、豆科Leguminosae

15.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木本

中生

绿化、用材

16.多花胡枝子

Lespedeza floribunda Bunge

木本

中生

药用

17.花木蓝

Indigofera kirilowii Maxim.ex Palibin

草本

中生

绿化、药用

八、桦木科Betulaceae

18.虎榛子

Ostryopsis davidiana

小灌木

旱生

绿化

九、马鞭草科Verbenaceae

19.荆条

Vitex negundo

草本

旱生

绿化

十、鼠李科Rhmnaceae

20.酸枣

Ziziphus jujuba

半灌木

旱生

绿化、食用

21.枣

Ziziphus jujube

木本

旱生

食用

十一、壳斗科Fagaceae

22.蒙古栎

Quecusmongolica

木本

旱生

绿化

2、动物资源

在系统查阅国家和地方动物志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植物调查工作对评价区的动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推测出评价区动物的种类的现存及生境情况。从调查结果看,评价区的野生动物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古北界—东北亚界—东北区。评价区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已很少,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刺猬、野兔、黄鼠狼等兽类,各类蛇等爬行动物,家燕、灰喜鹊、麻雀、野鸡等鸟类,其中灰喜鹊、麻雀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评价区域内还有大量的昆虫以及家畜、家禽等动物,评价区内无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

5.2.3植被类型及分布图

参考评价区图影像图(2016年)及参编人员现场调查,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中国华北植物区系的华北平原和山地亚地区,由于北邻内蒙古植物区系区,加之气候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蒙古区系植物成分由西北向东南大量渗入。评价区植被类型共分为针落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农业植被等类型。

矿区内的农作物植被有谷子、玉米等,其余植被为乔木、灌木和草本类植物。乔木主要为油松林、蒙古栎、山杨林、刺槐林等;灌木主要有荆条、多花胡枝子、虎榛子等灌丛;草本植物以白羊草等常见草类为主。

(1)针落混交林

主要由油松、蒙古栎等组成。油松树干可割取松脂,提取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松节、针叶及花粉可入药,亦可采松脂供工业用;可供建筑、舟车、桥梁、枕木、电杆、家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蒙古栎同属喜光耐寒树种,对温度和土壤均有很强适应性,无论是湿润肥沃阴坡还是干燥贫瘠阳坡和山脊均能生长成林。该类型混交林是多为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人工种植林,蒙古栎同为优势种,蒙古栎20~40年生的群落高为10~15m,胸径10~20cm。蒙古栎林生产力不高,但有较高经济意义,蒙古栎可做高级地板或培养木耳、猴头菌,叶可做鹿或羊的饲料。

(2)针叶林

冷杉、油松等组成针叶林。冷杉、油松适应温寒冷的气候,冷杉高达40米,胸径达0.3米;油松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冷杉可提取胶接剂。为制造纸浆及一切木纤维工作的优良原料;油松树干可割取松脂,提取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松节、针叶及花粉可入药,亦可采松脂供工业用;可供建筑、舟车、桥梁、枕木、电杆、家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3)灌丛、草丛

本区域的灌丛包括胡枝子、酸枣、荆条等。

荆条、酸枣和胡枝子是较耐旱的灌木种类,由它们共同和独自形成的群落广泛分布于评价区山地丘陵地带。多生于阳坡褐土上,土层一般浅薄,养分贫瘠。该植被群落中,灌木层中,以荆条、酸枣、胡枝子为主,荆条一般高0.5~1m左右,酸枣高度 1~1.5m,覆盖度40-60%。除以上灌木外,次优势种有榛子等。

本区域的草本植物主要有牡蒿、白羊草、长芒草、黄背草等。草丛主要分布于山脚、路边。

(4)农业植被

农田为旱田,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大豆。呈规则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境内的丘间缓坡低地等处。

评价区和矿区植被类型面积统计见表5.2-3,植被类型图见5.2-2。

表5.2-3                 评价区、矿区植被类型面积统计表

植被类型

评价区

矿区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针落混交林

43.6

15.0

27.4

52.8

针叶林

33.5

11.5

3.2

6.1

草丛

20.2

6.9

4.2

8.0

农业植被

156.3

53.7

13.1

25.3

非植被占地

37.3

12.9

4.1

7.8

合计

290.9

100.0

52.0

100.0

图5.2-2  评价区及矿区植被类型图

5.2.4土地利用现状

参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根据实地调查,将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六个一级类;在此基础上再分为旱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采矿用地、农村宅基地、裸土地、农村道路七种二级类型。

评价区和矿区内土地利用及面积统计见表5.2-4。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5.2-3。

表5.2-4                 评价区、矿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表

土地利用类型

评价区

矿区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乔木林地

43.6

15.0

27.4

52.8

其他林地

33.5

11.5

3.2

6.1

其他草地

20.2

6.9

4.2

8.0

旱地

156.3

53.7

13.1

25.3

采矿用地

1.1

0.4

1.1

2.1

农村宅基地

14.8

5.1

0.0

0.0

裸土地

13.3

4.6

1.0

1.8

农村道路

8.1

2.8

2.0

3.9

合计

290.9

100.0

52.0

100.0

图5.2-3  评价区及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图

5.2.5土壤侵蚀类型

根据收集资料及现场调查结果,评价区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粘化B层的土壤。剖面中某部位有CaCO3积聚,中性或微酸性,属半淋溶土。

褐土的土体结构为: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自然褐土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在2—5%之间,耕种褐土耕有机质含量在1—3%之间,有较明显的粘化层,粘粒含量多在45%以上;一般有较强的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在10—15%,钙积层新生体多以丝状为主,碳酸钙含量为15%左右,程微碱性反应。耕种土壤中有机质矿化和养分钙化随人为作用的加强而增强,熟化程度不断提高,耕层结构多以屑粒状和粒块状为主,但在新土层以下,仍保持褐土的主要特征。

褐土的典型的剖面构型为A-Bt-Ck或A-Bt-C。各层剖面特征为:

A层:一般厚度20~25cm,或者更厚一些,暗棕色(10YR4/4~4/6),腐殖质含量10~30k/kg。一般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作物根系较多,向下逐渐过渡。

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揭,即所谓艳色的粘化层(7.5YR4/6-5YR4/4)。一般中壤—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明显程度因亚类而异,在Bt展中有时有假菌丝状的石灰淀积,因此有可能将Bt层分为几个亚层。

C层:根据母质类型而有较大的变异,如黄土状母质则疏松而深厚;如为石灰岩、沙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有石灰质残积;如为花岗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为微酸性。

因利用方式不同,褐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林地果园表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农田养分缺乏。一般农田耕层有机质含量为0.85%,全氮0.052%,全磷0.015%,全钾0.78%,碱解氮41PPm,速效磷2PPm,速效钾52PPm。阳离子代换量每百克±11.13毫克当量,碳酸钙含量较高,高达15%。该土类含石砾较多,一般表层占13%,底土层占20%以上,含物理性粘粒较少,仅占12%-13%。

评价区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地表多为农田植被、灌丛所覆盖,土壤侵蚀强度为较低,土壤侵蚀评价主要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评价标准与方法采用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表5.2-5)。

表5.2-5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西北黄土

高原区

本项目区域

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

西北黄土高原区

本项目区域

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

微度

<1000

<200

<500

<0.74

<0.15

<0.37

轻度

1000-2500

200-2500

500-2500

0.74-1.9

0.15-1.9

0.37-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度

5000-8000

3.7-5.9

极强度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容重计算之。

表5.2-6                 评价区、矿区土壤侵蚀类型面积统计表

侵蚀分级

评价区

矿区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微度侵蚀

77.1

26.5

30.6

58.9

轻度侵蚀

176.5

60.6

17.3

33.3

中度侵蚀

24.0

8.3

3.1

6.0

强度侵蚀

13.3

4.6

1.0

1.8

总计

290.9

100.0

52.0

100.0

图5.2-4  评价区及矿区土壤侵蚀现状图

①微度侵蚀区:在低矮丘陵、山地等沟坡沟道的草丛、灌丛地区。水土流失模数一般为小于200t/km2·a。评价区该区域面积为68.0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23.4%。

②轻度侵蚀区:在低矮丘陵等旱地为主,土壤侵蚀特征以细沟、冲沟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模数一般为200~2500t/km2·a,为该项目评价区主要侵蚀类型。评价区该区域面积为183.9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63.2%。

③中度侵蚀区:在低山、丘陵区较为平缓的坡地,主要是工业场地等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侵蚀特征以片状、浅沟状面为主。水土流失模数一般为2500~5000t/km2·a。评价区该区域面积为24.8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8.5%。

④强度侵蚀区:在本项目南侧区域有部分裸土地,该区域因工业活动造成大面积荒芜区域,几乎无植被覆盖,水土流失模数一般为5000~8000t/km2·a。评价区该区域面积为14.2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9%。

对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评价区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约为1579.8t/km2·a。由结果可以看出,评价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

5.2.6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是由区域内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从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观点出发,结构是否合理可以决定景观功能状况的优劣。本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来评价项目评价区的生态质量,采用传统生态学中优势度值法,通过计算各拼块的优势度,确定生态系统中的模地,对评价区环境质量状况作出判定,在景观的三组分(斑块、廊道和基底)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区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判定模地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要大、连通程度要高、具有动态控制能力。对景观模地的判定一般采用生态学中重要值的方法决定某一缀块在景观中的优势(优势度值),其计算如下:

式中:

——为优势度;

——拼块密度,其计算式为:                      

——频率,其计算式为:                            ,以50m×50m为一个样方;

——景观比例,其计算式为:

 

 

评价区景观生态格局分析见表5.2-7,景观优势度计算结果列于表5.2-8。

表5.2-7                     评价区主要缀块类型和面积

缀块类型

面积(hm2)

比例(%)

森林景观

77.1

26.5

灌草景观

20.2

6.9

旱地景观

156.3

53.7

工矿景观

1.1

0.4

人居景观

14.8

5.1

裸地景观

13.3

4.6

道路景观

8.1

2.8

合计

290.9

100.0

表5.2-8                       评价区各类缀块优势度值

缀块类型

Rd(%)

Rf(%)

Lp(%)

Do(%)

森林景观

21.8

57.1

26.5

33.0

灌草景观

16.4

28.6

6.9

14.7

旱地景观

18.2

64.3

53.7

47.5

工矿景观

5.5

7.1

0.4

3.4

人居景观

14.5

14.3

5.1

9.8

裸地景观

10.9

14.3

4.6

8.6

道路景观

12.7

21.4

2.8

9.9

注:Rd —密度;Rf —频率;Lp—景观比率;Do—优势度

由表5.2-8数据表明:

评价区在上述7种景观类型中,旱地景观的优势度47.7%,可见,评价区景观优势度最高的为旱地景观,其次为森林景观,景观优势度达到30.7%。评价区内各斑块的景观优势度都在50%以下,说明区域受到较强的人为干扰,景观破碎化比较严重。

工业开采对区域景观格局会造成较大的破坏。由于现有森林景观及灌草景观其对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现状景观破碎程度受到一定“制约”,本区域景观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较多的受人为因素控制,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受干扰以后的恢复能力比较强,若加强评价区工矿用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灌草的覆盖率,按要求进行土地复垦,对现状景观影响较小。

5.2.8评价区主要生态问题及建议

  1. 评价区域主要为传统的农业耕作区,很难找到面积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在该区起主导作用。
  2. 由于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农村用地不断增加,占用了部分林地,导致整体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都呈现降低的趋势。

综上所述,评价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区域内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的结构使整个评价区内系统稳定性较大的取决于人为的维护力度,且从该区的经济与环境发展趋势进一步看出本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境况日益严重,广泛的工矿系统的规模化发展将使该区生态系统破坏加剧。

针对该现状,建设单位需加大治理力度,集中整治各种工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对环境不良影响的行为,对环境的破坏严重地区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进行恢复与重建。

5.2.9小结

通过项目区土地利用、植被、生态系统的综合分析,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如下:

(1)评价区植物组成简单,主要为乔木植被、灌草植被、农作物为主,分别占到评价区面积的23.4%、6.5%、56.7%。野生植被主要有油松、蒙古栎、荆条、酸枣、胡枝子等,以及道路两边的人工绿化林带。

(2)由于本区内尚未矿产资源的开采,仅探矿期间有工业活动,现状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变化不大。

(3)森林跟灌草景观是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控制性组分,多为人为破坏后自然恢复的结果,可见区域景观自然生态体系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较多的受人为因素控制,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受干扰以后的恢复能力比较强。

总体来说,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现状较好,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生态治理措施,减少本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工业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步影响,降生态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5.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生态占地的影响

施工期工程占地3.6783hm2,其中其有林地1.0256hm2,其他林地0.3081 hm2,采矿用地2.0067hm2,其他草地0.3379hm2;其中永久占地2.1483hm2,临时占地1.53hm2

表5.3-1                        施工期各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内容

土地类型及面积

合计

占地性质

有林地

其他林地

其他草地

采矿用地

永久

临时

办公生活区

0.2150

0.2150

0.2150

采矿工业场地

0.4119

0.1329

0.2577

0.1502

0.9527

0.9527

井口区

0.0072

0.0120

0.0240

0.0212

0.0644

0.0644

运输道路

0.6065

0.1632

0.0562

0.0903

0.9162

0.9162

电源及输电线路

0.05

0.05

0

0.05

给排水工程

1.48

1.48

0

1.48

总计

1.0256

0.3081

0.3379

2.0067

3.6783

2.1483

1.53

(2)建设期水土流失的影响

建设期间除占地造成地表生物量的损失外,场地平整和土石方搬移,将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建设期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

①工业场地平整、临时堆放弃土以及建筑物建设等扰动地表,弃土、渣造成水土流失。

②临时施工区、施工便道场地开挖、平整、设备材料堆放使地面裸露,破坏原地貌。

③输电线路、给水排水工程扰动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④道路及铁路的地表开挖、土方回填,扰动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为最大限度减轻项目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完成时,及时做好恢复和补偿工作,加强绿化。不会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3)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道路主要以利用现在道路为主,施工期进行路面的硬化及管护。办公区利用探矿期形成的办公区,施工工业场地主要是井口工业场地,占地主要为林地、其他草地和采矿用地,工程林地占地面积为1.3337 hm2,乔木林地生物量以21.75t/hm2计,则造成生物量损失为29t。其他草地占地面积为0.3379 hm2,草地生物量以14.24t/hm2计,则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为4.81t。总计造成生物量损失为33.81t。

随着施工结束,工业场地内进行绿化,种植防护林带,场区总绿化率将达到15%,损失的生物量会得到部分补偿。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场地的规划,控制施工影响范围,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后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3)施工期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

①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应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工棚、料场、弃渣场等。

②对于临时占地及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项目建设结束后应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其造林成活率要达到70%以上;植被总体恢复系数要达到95%以上。

③对于工程占地范围内的乔木,本工程首先选择移栽方式,尽可能的保存矿山内现有乔木的数量。

④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严禁在规定的施工范围外随意砍伐树木。对于施工过程中破坏的乔木和灌丛,要制定补偿措施,损失多少必须补偿多少,原地补充或异地补充。

⑤表土的保护及利用:耕作层土壤和表层土壤是经过多年耕作和植物作用而形成的土壤,对于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土壤较肥沃的地段建设永久性设施时,要保护和利用好表层土(主要为0~30cm的土层),为此,在施工前,首先要把表层土集中到表土场,表土场四周设置装土编织袋拦挡墙,临时堆存的堆土表面利用防尘网苫盖,用于生态恢复治理备用。如果短期内不能被矿山复垦完全利用掉,剩余的表土场表面也播撒草籽。

⑥妥善处理建设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生活垃圾等,要进行统一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施工结束后,要进行现场清理,采取恢复措施。

5.3.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3.2.1地表岩移影响分析

1、地表岩移的确定

由于矿体为脉状或透镜状,矿体厚度不大,规模较小,矿体平均倾角在56°~75°,属急倾斜矿体。矿体厚度0.5~3.45m,平均厚度在0.69~1.79m,属薄矿体。围岩完整度较好,中等稳固,属中等~坚硬岩石,矿体位于破碎带内,完整性、稳固性均较差。开采后形成采空区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且采用充填法开采,因此,预测矿山开采后,采空塌陷及伴生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不大。

矿区范围内完整保留有①、①-1、①-2、①-3、①-4、①-5、③号等7条矿体。①号矿体为台吉营子金矿区最主要的矿体,①-1、①-2、①-3、①-4,均分布在①号矿脉中,①-5 号矿体,规模小,在①矿体上面 3m~5m。③号矿体位位于矿区南部。

主要对这①、①-5、③这三条矿体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计算采用概率积分法,软件微机进行分析计算。

(1)沉陷预测方法

沉陷预测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沉陷预测,预测结果包括:地表最大下沉值(mm),地表最大倾斜值(mm/m),地表最大曲率值(10-3/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mm/m),地表最大水平移动(mm)。

(2)沉陷参数选取

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及储量核实报告,这7条蚀变花岗岩型大脉状矿体矿体特征见表5.3-2。

表5.3-2                   蚀变花岗岩型大脉状矿体特征表

矿体号

矿体平均厚度(m)

倾向

倾角(°)

埋深(m)

范围

平均值

1.02

南西

56

1~606

302.5

①-5

0.9

南西

52

190~322

256

0.69

南西

65

79~214

146.5

沉陷参数选取如下:

①下沉系数的选取:

初次采动时q初=0.68

②水平引动系数(b):

b=0.3×(1+0.0086α),

③主要影响正切函数值(tgβ):

tgβ=(1-0.0038α)(D+0.0032H)

式中:D为岩性影响系数,随岩性综合评价系数P值变化,此处D值为1.28,;H为开采矿体埋深。α为矿体倾角,tgβ为正切值

④开采影响传播角:

θ=90°-0.6α

以上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开采影响传播系数等详见表5.3-3。

表5.3-3                         沉陷影响系数表

矿体

参数

下沉系数q

水平移动系数b

主要影响角正切函数值tgβ

开采传播角θ/°

0.68

0.4445

2.1916

56.4

①-5

0.68

0.4342

2.2339

58.8

0.68

0.4677

2.0964

51

⑷沉陷程度预测

根据《岩土工程手册》,在正规采矿方法开采的条件下,当采深采厚比H/m>25~30,地表不易出现大的裂缝和沉陷坑,即出现连续的有规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当采深采厚比H/m<25~30,地表可能出现大的裂缝和沉陷坑,易出现非连续的有规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该矿山各矿体采深采厚比见表5.3-4。

表5.3-4                           矿体采深采厚比表

矿体号

矿体平均厚(m)

采深(m)

采深采厚比

1.02

302.5

297

①-5

0.9

256

284

0.69

146.5

212

为了全面的分析矿山沉陷损毁程度,确定最大沉陷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及最大水平变形值以说明矿上沉陷情况。

①最大下沉值:

W=mqcosα,(m为矿体开采厚度,mm;q为下沉系数;为矿体倾角,度);mm

②最大倾斜值:

,  (r为主要影响半径,m);mm/m

(H为平均采深,β为主要影响角);m

③最大曲率值:

;10-3/m

④最大水平移动:

,b为水平移动系数;mm/m

⑤最大水平变形值:

;mm/m

根据沉陷系数计算各矿体沉陷值如表5.3-5。

表5.3-5                            沉陷预测数据

矿体

最大下沉w

mm

最大倾斜

mm·m-1

曲率k

10-3·m-1

水平移动U

mm

水平变形ε

mm·m-1

146

1.0553

0.0116

65

0.71

①-5

129

1.1215

0.0149

56

0.74

99

1.4100

0.0307

46

1.00

沉陷参数对各地类影响程度见表5.3-6。

表5.3-6                    林地、草地损毁程度分级标准

损毁等级

水平变形ε

mm·m-1

倾斜

mm·m-1

下沉w

mm

沉陷后潜水位埋深/m

生产力降低%

轻度

≤10.0

≤20.0

≤3000.0

≥1.0

≤20.0

中度

10.0~20.0

20.0~50.0

3000.0~8000.0

0.3~1.0

20.0~60.0

重度

>20.0

>50.0

>8000.0

<0.3

>60.0

注:任何一项指标达到相应的标准即认为土地损毁达到该损毁等级

⑸沉陷预测分析结果

由于上覆第四系松散层较厚,且矿体埋藏较深,影响不明显,不会对地表的造成明显改观,此外,由于该区域为低山丘陵区,地表水系不发育,不会出现塌陷,不会形成积水。

根据为最大沉陷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及最大水平变形值数据,确定该矿山各条矿体对土地的损毁程度均为轻度,并且根据矿山采深采厚比矿山发生沉陷的可能性较小。

根据《开发利用案》最终确定岩石移动范围为33.5091 hm2。岩石移动范围见图5.3-1。由图可知,岩石移动范围内主要植被为乔木林地、其他草地和少量旱地。

图5.3-1                 岩石移动范围图

2、岩移范围对基本农田的影响分析

根据《北票市盛祺矿业有限公司(台吉营金银矿)开采活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影响论证报告》(以下内容摘取该论证报告):地表岩石错动范围面积33.5091 hm2,其范围内有基本农田面积0.1432 hm2,北端与西端距基本农田较近。(见图5.3-2)

由于矿体为脉状或透镜状,矿体厚度不大,规模较小,矿体平均倾角在56°~75°,属急倾斜矿体。矿体厚度0.5~3.45m,平均厚度在0.69~1.79m,属薄矿体。围岩完整度较好,中等稳固,属中等~坚硬岩石,矿体位于破碎带内,完整性、稳固性均较差。开采后形成采空区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且采用充填法采矿,因此,预测矿山开采后,采空塌陷损毁土地的可能性不大。

矿区范围内完整保留有①、①-1、①-2、①-3、①-4、①-5、③号等7条矿体。①号矿体为台吉营子金矿区最主要的矿体,①-1、①-2、①-3、①-4,均分布在①号矿脉中,①-5 号矿体,规模小,在①矿体上面 3m~5m。③号矿体位位于矿区南部。

根据《岩土工程手册》,在正规采矿方法开采的条件下,当采深采厚比H/m>25~30,地表不易出现大的裂缝和沉陷坑,即出现连续的有规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当采深采厚比H/m<25~30,地表可能出现大的裂缝和沉陷坑,易出现非连续的有规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该矿山各矿体采深采厚比见表5.3-4。

由于上覆第四系松散层较厚,且矿体埋藏较深,影响不明显,不会对地表造成明显改观。此外,由于该区域为低山丘陵区,地表水系不发育,不会出现塌陷,不会形成积水。

图5.3-2  地表岩石错动范围与矿区内永久基本农田位置关分布系图

5.3.2.2工程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永久占地2.1483hm2,其中林地占地面积为1.3337 hm2,乔木林地生物量以21.75t/hm2计,则造成生物量损失为29t。其他草地占地面积为0.3379 hm2,草地生物量以14.24t/hm2计,则造成的生物量损失为4.81t。总计造成生物量损失为33.81t。

项目工业场地范围内,占用的为乔木林地、其他草地及采矿用地;运输道路区域占用乔木林地及其他草地。本项目功臣占地范围内乔木在施工过程进行移栽,同时工程占地内增加绿化,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5.3.2.3工程对土壤影响分析

一般矿山项目开发建设都会因为破坏区域内的植被,造成土壤风蚀作用加强,抗侵蚀能力降低。另外,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流失,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中的动物及微生物数量也大大降低。还有,废石、矿渣在一系列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作用,对区内土壤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通过对项目矿石成分分析,矿石中有毒有害成分含量很低,而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域林地土壤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的标准,项目为新建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较好,但本次项目仍需注意落实控制矿山粉尘排放,以及避免污废水随意排放等。

5.3.2.4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现状生态景观保持较好,项目占地类型主要为乔木林地、其他草地及旱地,开采为地下开采,占用面积较小,因此基建完成后,新增的工业场地等对于评价区土地利用结构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且景观改变只是暂时的,随着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将逐渐形成新的林地生态系统,原有破坏的植被将得到恢复,绿化程度相应提高,增加本地区植被覆盖率。

地下开采岩移易使矿区内部形成下沉,使矿区边界地表受到牵动,但受错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表下沉、岩石塌陷等现象的位置及受力方向不确定,但造成的地表不连续接触将对局部地区的景观完整性产生影响。本次项目地下采矿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岩移影响较小,不会对评价区的景观格局产生较大的改变。

5.3.2.5井采工程地下水疏干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地表植被根系一般只深入到孔隙水含水层中,项目地下开采疏排主要为深层的裂隙水含水层,并不直接影响地表植被根系所在的孔隙水含水层。从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可知,项目所在区域孔隙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才是裂隙含水层中浅循环地下水,且贡献极小,因此项目地下开采疏排水对植被生长影响不大。

综合分析,项目开采形成地面塌陷坑对植物资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而项目开采疏排水以及可能产生的塌陷对植物影响不明显。另外,为达到土地复垦目标,项目服务期间在矿区内部采取以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恢复措施,恢复的植被也主要是本地物种;在项目退役后将开发利用土地复垦目标主要为林地,恢复其原有植被状况,因此矿山的开采对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大,对植物资源影响不大。

5.3.2.6对动物资源影响分析

矿山项目对动物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在开采过程中爆破和掘进等作业会产生噪声和振动,交通运输和施工人员的活动及使用机械也会产生的噪声,将会对附近栖息在灌草丛中的小型野生动物如昆虫类、爬行类、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产生一定影响,对其正常生活产生干扰,造成其大部分迁离其原栖息地。由于项目所在矿区周边已有部分工业活动及人类活动,矿区及其周边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对噪声和振动敏感的野生动物已经迁移出本区域,只剩下与人类活动较密切的动物在该区栖息。本次评价生态环境调查期间,并未发现有珍稀、濒危动物,也未在评价区域内观察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只是偶见小型鸟类。此外,如前面分析,项目建设噪声和振动影响在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也不会对矿区周边地区现有动物资源的造成明显影响。另外,项目工业场地和道路等大部分地面设施沿用原有工程设施,不会改变附近现存动物的生境和活动范围。综合分析,项目生产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以及工程占地,对区域内动物资源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是局部的,强度也不大,不会威胁到该区域野生动物的物种生存,动物资源在项目服务期满后将逐步得到恢复。

5.3.3服务期满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当本项目服务期满后,将不会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新影响,原有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在生产过程逐步退役的生产设施,如采区工业场地等覆土复垦、绿化、植被等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无论是景观格局、水土保持、还是植被的恢复等方面均有大的改观,影响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在此,建议建设单位结合目前矿山开采现状,指定完善的矿区生态恢复与复垦规划,以便指导矿山的生态恢复工作。

5.4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

5.4.1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原则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矿山开发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

(2)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出资谁受益”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的原则;

(3)结合矿山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可操作性的原则;

(4)开采和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同步的原则;

(5)防治措施应根据环境问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结合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经济、环境效益的原则。

5.4.2生态保护措施

(1)管理措施

①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将环境影响缓解措施写入招标文件,并纳入工程承包合同中。

②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做到边施工边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求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到位,而且要做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及时实施。如施工结束后,应立即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施工临时用地应在工程内容结束后立即拆除并恢复,缩短工程施工的破坏时间,减少扰动土壤的裸露时间,从时间角度降低工程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③加强对施工及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做到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不伤害野生动物,禁止捕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不乱砍伐树木和破坏植被。施工车辆应走临时便道,以免损坏农田和其它植被。

(2)植被保护措施

本项目主要占地为林地及农田,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需对破坏耕地(非基本农田)及林地进行补偿。

①根据耕地破坏的程度不同对受损农民进行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依照国家相关标准并通过协商确定,经济补偿的时间从受到破坏的当年起到土地复垦后恢复原有生产能力为止。

总之,通过经济补偿使耕地受损农民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同时维持耕地总量平衡。

②工程占地内林地首先选择移栽的保护措施,其他不能移栽的林地的补偿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的评估,确定被征占林地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林地补偿的标准。对于由于地表沉降造成林地的破坏的,矿方应根据林地被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赔偿。

(3)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提高施工及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在场地设置警示牌,以提醒施工人员和运行期管理及养护人员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人为伤害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

(4)施工用地生态保护措施

①施工时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将施工区控制在工程征用的土地范围内。施工期间应在基本农田边界设置明确的围挡,确保施工活动对基本农田造成影响。

②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和作业时间,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废弃土石方的临时堆放时间,尽量避免雨季进行大量动土和开挖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③工程在进行施工前,应对耕层土壤进行保护,以便于施工后期的场地绿化和植被恢复。

5.4.3生态恢复措施

本项目生态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为“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生态综合整治目标与各典型地类整治质量要求作为生态验收的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的实施,本次根据环评单位现场调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度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21.3-2023.3,对施工期边恢复边治理,整地工程及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巩固阶段,并对地表进行平整、覆土、栽植绿化。基本做到保持水土流失,巩固恢复现有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二阶段:2023.4-2030.5,根据采区的开采进度,对采空区上覆山体进行监测,并对第一阶段的生态恢复成果等进行抚育管护,确保达到恢复的预期效果。深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逐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实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三阶段:2030.6-2034.6,待闭矿后,对废弃工业场地的建筑物进行拆除并进行土地复垦,周转场进行植被恢复治理,运输道路等区域植被恢复治理及管护。所规划的各项生态工程内容全部实施到位,使矿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开始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日常生态环境监控范围覆盖率达到100%。

本项目的生态恢复责任者为北票市盛祺矿业有限公司,生态恢复责任范围包括矿区范围用地生态问题的的恢复。

相关分区恢复计划见图5.4-1。

表5.4-1                         生态恢复工程工程量

复垦阶段

复垦年度

复垦区域

工程措施

投资费用

(万元)

工程名称

单位

工程量

第一阶段

2021.3-2023.3

矿区内

现有植被管护

1.3

2021.3-2022.10

施工期临时占地

覆土

m3

4875

5.1

平整场地

hm2

0.875

栽植刺槐、油松

540

施用农家肥

m3

2.4

2022.11-2023.3

施工期运输道路

覆土

m3

457

3.4

平整场地

hm2

0.247

栽植刺槐、油松

170

施用农家肥

m3

0.5

2021.3-2023.3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1.8

第二阶段

2023.4-2030.5

采区系统生态管护

10.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8.4

第三阶段

2030.6-2030.6

井口区域

覆土

m3

100

4.7

平整场地

m2

248

回填废石

m3

457

毛石、砂浆封堵

m3

15.79

栽植刺槐

20

施用农家肥

m3

0.1

运输道路

覆土

m3

1240

7.5

平整场地

hm2

0.875

栽植刺槐

457

施用农家肥

m3

1.8

工业场地

覆土

m3

4578

28.7

平整场地

hm2

2.878

栽植刺槐、油松

874

施用农家肥

m3

4.2

建筑物拆除

m2

3980

2030.6-2033.6

采区系统生态管护

2.4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3.9

不可预见费用(总费用的3%)

2.5

合计

85.9

在了解了全矿区开采计划、矿区内受采矿影响的分阶段的复垦顺序、本项目土地复垦方案及现场调查等工作的前提下,制定本项目具体复垦时序、整治内容、投资估算等信息。

图5.4-1   生态恢复治理分区图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