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重镇

2014-03-04 08:00:00 来源:临洮党政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丝绸之路”一词,是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19世纪70年代,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作“丝绸之路”。以后中外学者把古代丝绸贸易所达到的地区,都包括在丝绸之路的范围内。“丝绸之路”从古长安(或洛阳)出发,经中亚、西亚、南亚到欧洲、非洲等的道路的通称。丝绸之路不仅成为古代主要的陆上商贸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临洮地处陇中,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膏腴之地”。

甘肃为丝绸之路的东段,历史上通行较多的大致上有北路、南路和中路三条路线,其中南路和中路都是从临洮穿境而过的。南路:从长安出发,过陇山,沿渭河谷地西行,经天水、秦安、渭源到临洮,越过洮河或沿洮河西去,从临夏积石山临津关出扁都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霍去病击匈奴、隋炀帝西巡河西、唐玄奘西天取经等,都走此路。中路是从长安出发,过六盘山经华家岭、定西、临洮、兰州,入河西走廊。这条路开拓较晚,大致在宋代以后才开通,是关中通往河西的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是西汉时张骞“凿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但许多事实证明,远在西汉之前,中西已有商贸文化交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记述西周的第五个君王周穆王,乘坐马车,离开镐京(今西安市西),先东行至河南,然后北上至今山西,经内蒙溯黄河而上,过今宁夏、甘肃、青海后,进入今新疆,登昆仑山,又继续西行,途径崦嵫山时,会见了西王母。虽然事近传说,但所述地理环境,大多信而有证,说明西周时代,人们对西域的环境,已有所了解。原西德考古学家在发掘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德国古墓时,从人体骨骼上发现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说明当时丝绸已有贸易。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印度时,见到了又轻又软的绢,这也是从中国传入的。说明丝绸之路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了。只是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才畅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张骞之后,临洮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成为商旅交易住歇和军队驻防的要地。隋炀帝西巡,沿着丝绸之路,曾经过临洮。他是从渭源经过武街驿,过长济桥(明《临洮府志》载,东峪沟口滥水上有长济桥)进入狄道古城东门(在今临洮城北),穿城西过,出古城西门(今临洮县城北郊汽车站北侧之深巷道口),达丝路狄道古城的要津—洮水古渡,再经三岔河口西去。丝绸之路的洮水古渡,在临洮境内有好几处。除此之外,尚有城北25公里的康家崖古渡、45公里的达板古渡、65公里的洪济古渡。还有城南12公里的姬家河古渡、35公里的冰桥窝古渡,再上游的峡城古渡等,其中以古狄道城西三岔河古渡为最早。

临洮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开发较早。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关系,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融合,中原农业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结合的地方。由于丝路的兴盛(尚有陇上至四川道路的开通,也经过临洮),临洮处在交叉点上,商贸逐渐繁荣,牧区需要的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农区需要的耕畜和畜产品都在这里交易,因而临洮成为农产品和牲畜产品的集散地,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和西域各国的珠宝、美玉、药材在这里互相流通。这里商贾云集,僧侣、军人和使节往来,再加上茶马互市,驿站邮传,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商贸的发展,民族的融合。这一切,都在古代诗歌中有生动的反映,盛唐诗人岑参的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至陇山头”,张籍的“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元朝诗人马祖常的“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至今读来,仍使我们联想到古道驼铃、商队逶迤、驿骑星流、使节往还等一幕幕繁忙动人的情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