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山天地宽 易地而生奔小康——记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2020-12-16 08:00:00 来源:中国药都网上陇西政府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走进陇西县文峰镇三台村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新房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道路通畅有序,清新焕发的气息迎面而来。走进一户崭新的四合院,院中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屋内空调、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小孩在父母亲的陪伴下看着动画片、妻子在厨房做好饭菜等待下班回家的丈夫、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这种温馨和谐的生活场景随处可见,这一切,源自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

  地处文峰镇四十铺村大山深处的羊马山社是全镇“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华丽转变的一个缩影。时间退回到几年前,羊马山社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2013年底建档立卡时,全社共有农户47户2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3户18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6.12%,全社整体收入不高、产业发展结构单一,海拔高,交通极为不便,村容村貌更是“脏、乱、差”,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和废弃的旧瓦房。为了更多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这一贫穷落后的现状,文峰镇党委、政府决定整体动员将羊马山群众搬迁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城乡接合部的安置点,并配套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羊马山发展蔬菜大棚,全面推行“易地搬迁%2B产业配套”扶贫模式,将贫困群众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以棚兴村、以棚致富,不断巩固和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打造“三链建设”升级版。蔬菜大棚基地干活的梁玉平高兴地说:“羊马山社和许家沟社是我村的边远山区社,自然条件落后,车辆通行不畅,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生活极为不便。且许家沟社为地质灾害易发点,社内有能力搬迁户已于2016以前自行搬往安全住址,剩余无能力户一直在沟内居住。”他回忆往昔对比如今,感慨道:“现在不但通社路面硬化了,而且大家都搬到了新家,进城办事更加方便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以羊马山为例,为了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发展改革局的精心指导下,文峰镇党委、政府充分征求群众的搬迁和安置意愿,紧紧围绕“搬迁谁、建哪里、怎么建、如何富”等搬迁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四个精准。一是努力做到搬迁对象精准,严把相关政策要求,着力解决“不该搬的要搬”“应该搬的不搬”“不想搬的被搬”等突出问题,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严把关键环节,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努力做到搬迁对象精准;二是努力做到选址精准,文峰镇致力于规划先行,坚持“四靠近”的原则,即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区。三台村安置点位于陇西县东部渭河北岸,地势平坦,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周边有教学点2处、乡镇卫生院1处、银行营业点1处。三是努力做到建设精准,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四制”要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年度,分批次,分项目建设,配套建设有住宅及附属工程、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村级环境整治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工程,工程总投资2813万元,努力建设成为让群众放心的民心工程。四是努力做到后续帮扶精准,搬迁群众来自全镇25个行政村,家庭劳动力情况和发展产业及就业意愿不同,牢牢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配套建设70座蔬菜良种育种大棚,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不同组合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综合运用订单、股份、劳务、服务、租赁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搬迁群众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劳务输转、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努力做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实现稳定就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