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2020-05-19 19:13:48 来源:利津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船号、硪号、叫卖调】

  号子是在集体劳动中协同用力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所唱的歌谣,多为一人领唱,多人应和。号子流传年代久远,是最原始的人类语言,是通力合作的原始信号。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的不断变化,劳动号子也由单一的音调组合成多音阶、多音调的“曲调”,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利津流传的号子主要有打夯号子和船工号子。

  利津沿海临河,曾经有过较为发达的水上运输和渔业、盐业。黄河修防、货物进出等劳动场所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号子。受劳动类型的影响,船工号子和打夯号子内容比较丰富,调式也多种多样。有的领号人,多才多艺,思路敏捷,在劳动中即兴创作号词,有的雄浑有力,有的情意缠绵,有的诙谐有趣,在劳动中起到了减少疲乏、调剂情绪的作用。船工号子主要有“打蓬号”、“拉纤号”、“拉网号” 等,打夯号子主要有“硪号”。

  叫卖调是小商小贩为招徕生意、销售商品或收购物品、交换商品而喊叫的一种音调。利津县流传的,多见于走街串巷和集市买卖中的叫卖调。

  【吹打乐】

  民间吹打乐是利津境内历史较长、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也是地方民间音乐的一个主要乐种。民间吹打乐,过去多以合奏形式出现,现在出现了多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在利津一般以唢呐为主,又分为“大竿”(大唢呐,B 调)、“小喳”(小唢呐,E调), 常用的伴奏和对奏乐器有笙、管子、笛子及锣、鼓、铙、镲等。

  民间吹打乐的用途广,活动多。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或是喜庆节日,几乎都要雇请民乐班社演奏,这种民间吹打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旧时民间称这种活动为“做差”、“打差”;又因为在利津唢呐俗称“哈哈儿”,故演奏者被称为“哈哈儿匠”或“吹鼓手”。

  利津境内民间吹打乐,班社多、艺人广。以明集、北宋、盐窝为多,其中有不少是世代相传的职业班社。这种班社属于一种松散型的组织,多数是家族化的。平时各干各的事,有“差”时,就组合在一起,有的班社有个名字,多数的连名字也没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些班社尤为活跃。全县有大大小小的班社20余个,名气比较大的有三个,就是民间所说的“南有李进财(李云祥乳名进财)、北有赵跟财(赵庆田乳名跟财)、中有大不耳(王华峰乳名)、其余都是吹着玩儿”。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向山东移民时,有16户人家在盐窝以东聚居成村,村名称为“十六户”,其中就有两户是吹打世家,现在吹奏的《游五台》就是当年从山西带来的曲目。

  在利津流行的吹打乐曲目中,既有风行全国的传统曲牌,如《打枣》、《百鸟朝凤》、《一枝花》;又有利用当地民间音乐演变而来的曲目,如《锔大缸》、《王小赶脚》等。同时因为利津有大批山西和直隶(河北)移民,所以还有很多是具有山西、河北两地特色的曲目。艺人们把只有唢呐、管子演奏的曲目称为“高乐”,把加了笙的曲子叫做“细乐”。民间吹打乐曲目丰富,适应性强,过去办婚事、办丧事都有各自专用的曲目,并且在什么场所用什么曲目也有讲究。如娶亲时新人上轿要演奏《宫车上》,迎娶讲究“高乐去,细乐回”,就是男方去娶亲的路上用双唢呐或管子演奏,娶到新娘回来的路上要唢呐、笙、管子、笛子合奏乐曲。娶亲队伍进村后,在新郎家的胡同口,还要“拦轿”,演奏《小开门》、《小放牛》等喜庆、欢快的曲子。在丧事中,为了渲染悲哀的气氛,多演奏高乐,只有晚上“辞灵”时,要演奏三场细乐、两场高乐。丧事演奏的主要曲目有《哭皇天》、《一枝花》、《寄生草》、《老和尚扫坛》、《泰山景》、《落轿怨》、《小上坟》等。现在,则和过去大不相同,大量新创作的独奏、合奏曲目和由歌曲、戏曲改编而来的曲子充实了吹打乐的曲目,可谓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敲锣鼓】

  敲锣鼓在利津农村较为普遍。一般在节庆之日村民们都要架起锣鼓敲打一番以示庆祝。敲打锣鼓讲究“鼓法”、“鼓调”,有很多章法和技巧。利津县比较流行的鼓谱主要有“得胜鼓”、“九龙翻身”、“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等。一套锣鼓不仅有锣有鼓,还要配以钹、镲等击打乐器。敲打起来,各种乐器按鼓谱各自击打而又密切配合,奏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悠扬动听的声音。此活动在沉寂了很久以后,由枣园村组建了120人的威风锣鼓队,将山西的威风锣鼓引入利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