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历史沿革

2019-11-12 11:37:5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周为巴予国五溪地。

  春秋战国属楚巫郡地。秦隶黔中郡。汉属武陵郡。

  三国时属吴荆州武陵郡。西晋属荆州武陵郡。

  南北朝时期,宋建平郡,齐、粱宜都郡,周为乌飞县地。

  隋隶于清江郡。唐隶于施州。五代届羁麝感化州。

  宋为富州,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

  元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升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1346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

  明初,复废司为师壁峒。洪武七年(1374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属四川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1406年)三月,升宣抚司。

  清顺治(1644-1661年)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施州卫。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属归州恩施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七土司。乾隆元年(1736年)建立来凤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施南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初七日,施南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直隶于省。1915年,属荆南道。1926年改属施鹤道。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1928年,属鄂西行政区,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行政区为第十行政督察区,仍辖施鹤道旧属各县。1934年,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行政督察区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地方自治,定来凤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隶属未有变动。

  1949年11月9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恩施专区。

  1979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凤土家族自治县,隶恩施地区。

  1983年12月1日,撤销来凤土家族自治县,恢复来凤县建制,隶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

  1996年,来凤县面积1320平方千米,人口约28.3万人,其中土家族占41%左右,苗族占16.5%。辖3个镇、6个乡:翔凤镇、百福司镇、大河镇、漫水乡、绿水乡、三胡乡、革勒车乡、高洞乡、旧司乡。县政府驻翔凤镇。【注:1995年4月26日,恩施州委、州政府行文,将宣恩县的沙道沟、李家河、高罗、沙坪4区和雪落寨乡划出,从5月1日起交由来凤县代管。1998年2月12日,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撤销代管,恢复为宣恩县管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来凤县总人口316707人,其中:翔风镇100649人,百福司镇29055人,大河镇46448人,绿水乡22653人,漫水乡21020人,高洞乡17400人,旧司乡30188人,三胡乡28699人,革勒乡20595人。

  2001年4月,撤销高洞乡,并入旧司乡。2004年末,来凤县面积1319.9平方千米,总人口315000人。辖翔凤、百福司、大河3镇,绿水、漫水、旧司、三胡、革勒车5乡,11个居委会、181个村委会。

  2005年末,来凤县辖3个镇、5个乡:翔凤镇、百福司镇、大河镇、绿水乡、漫水乡、旧司乡、三胡乡、革勒车乡。共有11个居委会、184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来凤县常住总人口242870人,其中:翔凤镇94270人,百福司镇16731人,大河镇37231人,绿水乡17325人,漫水乡17365人,旧司乡32050人,革勒车乡10042人,三胡乡17856人。

  2011年11月13日,绿水乡正式撤乡设镇。2013年1月3日,旧司乡正式撤乡设镇。2013年,撤销革勒车乡,设立革勒车镇(鄂民政发[2013]66号)。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2个乡:翔凤镇、百福司镇、大河镇、绿水镇、旧司镇、革勒车镇、漫水乡、三胡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