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2020-10-29 08:00:00 来源:福州市闽侯县政府 作者:闽侯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余天仁展示复员建设军人证明书。

  闽侯新闻网讯 1950年10月,中华英雄儿女跨过鸭绿江,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了“最可爱的人”。今年10月25日正好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记者走进白沙镇大目埕村,拜访87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余天仁,聆听他在异国他乡那段不能忘却的回忆。

  在后方:

  他挥动工具维护“生命线”

  “将军!”20日上午,在大目埕村的滨江公园内,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和棋友在楚河汉界“厮杀”。这位老人,就是志愿军老战士余天仁。69年前,余天仁和村里的9位战友集结在榕树下,告别亲人,加入志愿军的队伍。那时的他,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热忱。1951年4月22日余天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参军后,年轻的余天仁被安排到泉州进行集训。经过四个月的集训后,余天仁成为25军74师222团的战士,与战友一道,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8月底,我所在的部队日夜兼程,到达辽宁省安东。由于铁路桥被美国飞机炸坏了,战士们只能下火车从距桥200米的浮桥上夜行渡过,过江不远,就是朝鲜的新义州。”对初到朝鲜时的情景,余老伯依然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新兵到朝鲜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上战场,而是挖坑道。“当时我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挖这些坑道,后来才知道,因为敌军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决定了我们要利用这些坑道来进行防守和运输物资,这些坑道,就是前方的‘生命线’。”

  在前线:

  他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在后方辛勤劳作了一年左右,余天仁被调到前线工作。1953年初,他到222团的团部担任通信员。主要负责将团部与各个连队之间的重要通信及时送达。

  令余天仁没想到的是,他第一次踏上战场,就差点和死神擦肩而过。“夜里,副连长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去回收通信线路,结果被美军发现了。他们迅速退回阵地向我们发射炮弹,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和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余天仁说。残酷的战争,让余天仁迷失在了前线。当时正是深夜,他一时间无法辨认回阵地的路,处境十分危急。“这时候,我看到了阵地照过来的探照灯,就顺着探照灯的方向往回爬,不久遇到了团部派来接应我的同志。”余天仁感慨地说道,那个年代,志愿军对战友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也是他们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的“法宝”。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制定了夏季总反击计划。7月14日晚,余天仁接到上级通知,他所在的部队,将在几天后上战场,得知可以参加总攻,余天仁兴奋得睡不着觉。不料,当天夜里三点多,美军无情的炮火袭击了团部,其中一颗炮弹在余天仁旁边爆炸,飞溅出来的弹片,划开了余天仁的腰部,他瞬间被炸伤,倒地不起。“战友们把我抬到医疗室,有个安徽籍的老兵很有经验,他看到我的血回流到身体里,告诉战友血倒流是很危险的,嘱咐战友将我转移到了战区总医院治疗,才保住了我的命。”

  在故乡:

  他脱下戎装服务人民

  相隔半个多世纪,从余老的口中,记者仍能感受到那场战事的惨烈。幸运的是,当时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余天仁在被送去治疗不久后,就被转移离开了朝鲜战场。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历时3年的战争终告结束。1955年,余天仁退伍回到家乡白沙镇大目埕村,历任村支部委员、生产队长等职务,以普通退伍军人身份参与地方建设。

  此后的60多年里,他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胸怀祖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余天仁的小女儿余秀芳至今依然对这样一件事情记忆犹新。八年前,余天仁正在医院准备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同病房的一位病友因为生活不如意,不停抱怨社会。余老伯知道情况后,就慢慢地开解他,告诉他要乐观面对生活,珍惜和平的年代。“我父亲经常都是这样,说话很有影响力。经常开解他人,我们几个子女都深受他的影响。”说到父亲,余秀芳眼中满是骄傲。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结束采访后,余老伯躺在躺椅上,嘴里轻轻哼着这首融入他血脉的战歌。也许在老兵看来,他们的世界很纯粹,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穿上军装,他们是保家卫国的战士;脱下军装,也要做一个服务人民的人!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