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地名的传说

2014-03-25 04:28:00 来源:巴塘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一、“古桑抱石”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巴塘县城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四周环山,森林葱郁。碧波荡漾的湖泊中间,有一个白玉石,玉石上长着一棵珊瑚树,树枝上结了很多珊瑚珠。远看洁白的玉石、深绿的珊瑚树叶、紫红色的珊瑚珠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十分耀眼夺目。因此,居住在东山的老虎、北山的黑猪、西山的大象、南山的孔雀都想走近看个究竟。

玉石和珊瑚树都在湖泊中间。谁也不知湖泊的深浅,大家都不敢下湖去。选样才能下去探个明白呢?老虎认为是从东边来的巴久曲水积成的湖泊,就去堵住东边来的巴久曲河水;黑猪认为是北边来的巴楚河水积成的湖泊,就去堵北边来的巴楚河水;大象和孔雀则认为只有挖沟把湖水放流完是上策,于是,就去挖沟放水。结果大象和孔雀把湖水放流完了,老虎和黑猪也未能把东来的巴久河水和北来的巴楚河水堵住,两条河水仍然挡住了它们探宝的去路。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珊瑚树变成了桑树,珊瑚变成了桑椹。后来桑椹掉落。再也不结桑椹了。无湖水滋养的玉石从此也变成了石头,形成了现在桑树怀抱巨石的景观,就是今天所日的“古桑抱石”。而东边的老虎、北边的黑猪、西边的大象、南边的孔雀,它们的身躯化成了山脉,它们的头至今坐落在曾经为看个究竟而奋斗的地方。

二、“巴塘”地名的由来

    关于“巴塘”地名的由来,巴塘人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有三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从前,巴塘县城是半沼泽的灌丛草坝,古人入居这里以驯养动物为生。首先驯养的是较为温顺的带羔绵羊,主要防止早上放出的母羊不归,便把羊羔都关在圈里。由于放牧到半沼泽灌丛草坝上的母羊群一边食草一边牵挂羊圈中的小羔羊,因此嘴里在含着草时还不停地发出“叭、叭”的叫声,呼唤着心中牵挂的小羊羔。人们就把这个常有“叭、叭”叫声的半沼泽的灌丛草坝.取名为“叭通”,汉语文译音为“巴塘”。译意为“叭”叫声的坝子。

第二种传说是:古人入居这里勤奋劳作.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由于这里的东边是泥滩,西边是半沼泽.便取名为“荡叭通”,意思是半沼泽的泥滩坝。后来“荡叭通”地势抬升,东边变成可开垦的中性沙壤灌丛草坝,西边变成泥滩草坝,没有了沼泽,人们就把“荡叭通”的“荡’’音不叫。只叫“叭通”,意思是泥滩坝,汉语文译音为“巴塘”。

还有一种传说是:古时,这里从天上降下一只很大的神绵羊,它刚着地时就朝天叫了一声“叭”。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取名叫“叭通”。意是叫“叭”的坝子,汉语文译音为“巴塘”。

三、“鹏城”之称的缘由

巴塘县城形状酷似一只“大鹏鸟”。由此,人们把巴塘县城叫做“夏邛”,汉语译意名叫“大鹏”。故称之为“鹏城”。

相传很久以前,巴塘人为开垦土地便于灌溉,兴修了一条水渠。水渠渠头在日登寺前约近千米的巴久曲入口,顺东隆山(又叫红军山)山脚下修至里塘宫背后流入巴曲河,该水渠人们取名叫“巴信呷”,意是巴塘田坝的水渠。水渠建成之后。人们从西山观望,发现由巴曲、巴久曲及“巴信呷”三条水流线.把巴塘县城勾画出了向东展翅飞翔的鸟象。从此,人们说巴塘坐落在大鹏上。

也有传说曰:从巴塘县城东方的红军山顶(海拨4470米)或东南方的拉玛多吉山峰顶(海拨4650米)下望,巴塘县城境面由三条流水线(巴久河、巴楚河、巴信呷)勾画出了一只南飞鸟象的自然景观。

还有人说:传说中大鹏是身短、翅宽而长。要说巴塘是鹏城,从西山的格聂观之,红军山是鹏头,拉玛多吉山脉至孔雀山止是右翅,次金顶山脉至纳扎西山止是左翅,巴楚河水流勾画了大鹏的翅端和尾翼。

笔者也曾去观赏过以上所说的景观,也确有其观感。可以说,巴塘坐落在“大鹏”上或巴塘称之为“鹏城”是有其观景根据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