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历史沿革

2019-09-28 20:44:2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名称由来

  中国小康网 依兰原名三姓,满语为“依兰哈喇”(即: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据《三姓志》载:清初,松花江中游胡尔哈河(今牡丹江)口、汤旺河口、汤旺河口顺流而下玛那哈地方及胡尔哈河正东倭和地方分别有赫哲人数十户或百余户居住。天聪年间,挑选胡尔哈河一带赫哲1000人,前往山东征剿。于顺治二年(1645年),对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军营全行撤回,“因为出力,将此赫哲人等一并作为新满洲,国语依册(伊彻)满洲,随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等四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又据伪满《依兰纪略》记载,“嗣以胡氏徙居宁古塔,只余卢、葛、舒三姓,遂呼斯地为三姓”,简称“依兰”。 

  历史沿革

  周朝、秦朝,均属肃慎族部落。

  汉朝,晋为挹娄部。

  北魏,依兰是勿吉国中心。

  隋朝,时勿吉改称靺鞨。

  唐朝,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趋强大,于圣历元年,698年,创立震国,唐于开元元年,713年,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国名渤海。

  辽朝,继承渤海领土主权,废除州县建制。

  金朝,设路治,称胡里改路。

  元朝,建立后,依兰初属辽阳行中书省开元路,后由开元路划出归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

  明朝,属三万卫辖区。

  清朝,顺治三年(1645年),为加强三姓地方驻防兵力,将从征山东的三姓部分兵丁千余人撤回三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撤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改山吉林将军统辖。

  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富克锦协领衙门,属三姓副都统,统归吉林将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置依兰府,撤三姓副都统衙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吉林将军上奏:“三姓一城,为吉江(吉林、黑龙江的简称)门户,又为松花、牡丹两江汇流东下之区,地多沃壤,户口殷繁”,请求设置府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02月,设置依兰府,隶于滨江关道。知府于同年8月2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启用依兰府关防。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革东北行政制度划分三省,依兰辖于吉林省。

  宣统元年(1909年)06月,清廷批准,于依兰府城设置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03月,将依兰府改为依兰县。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06月,将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依兰县隶属依兰道管辖。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02月,撤销依兰道,由吉林省直辖。全县总人口16.4万人,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改隶三江省管辖。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0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依兰县隶属合江省管辖。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03月,将土龙山、宏克力一带划出,于土龙山设置依东县;将双河一带划出,于双河区设置双河县;将刁翎、三道通一带划出,于刁翎区设置刁翎县。原依兰全境“一分为四”。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06月,撤销依东县,将其北部宏克力一带划归依兰县,将其南部土龙山一带划归桦南县。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05月,撤销合江省,依兰县改隶松江省管辖。

  1954年08月,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划入合江专区。

  1985年01月,正式撤销合江地区,改由佳木斯市领导。

  1991年04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