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鸿章(上)

2015-04-15 08:00:00 来源:肥东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李鸿章与家人(资料图)


 

李鸿章(资料图)


    


  要读懂近代中国,就不能不读晚清史,要读懂晚清史,就不能不说李鸿章。李鸿章出自咱们合肥东乡,是晚清重臣,也是淮军领袖,更是洋务派首领,他的功过是非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这三个字如今已成为肥东乃至整个合肥地区的历史代名词。


  1  年少聪慧终成大器


  合肥以东30里地的磨店乡(今属合肥市新站区),100多年前是个了不得的地方,无人不知这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老家。李鸿章出生的村子叫祠堂郢村,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口叫做“熊砖井”的井。据说,这口井孕育了辉煌一时的李家。还传说,当年有个官员为求庇佑,悄悄敲下井沿的石块去做官印。


  其实,李家世代在东乡一直是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一日,李文安随口吟出“风吹马尾千条线”,年仅6岁的李鸿章朗声应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折射出胸中气象的下联让父亲吃了一惊,当即决定送他去私塾念书。


  李鸿章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顺天府乡试,一举中榜。李鸿章24岁便中了第25名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曾国藩曾写信给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这样说道:“令弟少荃(李鸿章字),自乙丙(指道光二十五、二十六年)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丁未馆选后,仆以少荃及筠仙(郭嵩焘字),帅逸斋(帅远燡字),陈作梅(陈鼐)四人皆伟器,私目为丁未四君子。”


  曾国藩果然目力过人,他冷眼相中并热心扶持的这4个青年人里,郭嵩焘后来成了中国第一任驻英大使,而李鸿章一生纵横捭阖,位极人臣,历任北洋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的“当时中国第一人”。


  2  办团练为淮军铺路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间,李鸿章在京城海王村书肆看书,偶然听到安徽省城安庆被太平军攻破的消息,即萌发出回籍办团练的念头。由于“人微言轻”,他不敢直接上朝奏本,后来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安徽旌德县的刑部侍郎吕贤基,希望他能上书朝廷,提出编练地方民团,扩大兵源以补充官兵之不足建议。吕贤基答应了李鸿章并呈上奏折,咸丰皇帝看了十分赞赏,封吕贤基为团练大臣,着即回籍办理团练。


  吕贤基回到安徽后,派李鸿章回合肥招募乡勇。六月间,西征太平军浩浩荡荡逆江而上,江防吃紧。安徽巡抚李嘉端命令李鸿章率领乡团百余人,防守和县裕溪口粮道。李鸿章因防守有功,官升六品,赏戴花翎。从此,他一直率领乡团配合清军,转战于柘皋、巢县、无为,一举攻下东关重镇。十月,太平军大军压境,李鸿章率部撤出东关,逃往舒城吕贤基的大营。这时,另一支太平军由胡以晃、曹天养率领攻取庐州,一路克服桐城,兵临舒城城下。吕贤基率官佐登城守御,城陷,朱麟祺阵亡,吕贤基与通判徐启山投水自杀。这次战役,只有李鸿章死里逃生,幸免于难。


  李鸿章能够脱险,多亏他的老家人刘斗斋。刘在京城跟随其父李文安多年,这次李鸿章回皖,刘也跟随少主来到舒城。他见城防危急,就暗暗地把李鸿章引到没有人的地方,向他说:“若辈死耳,无可避免,公子何为者,独不念老人倚闾而望乎?”李鸿章一时拿不定主意。刘催促说:“马已备齐,驰去。”于是李鸿章在舒城破城之前,离开大营,潜往庐州。


  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奉旨回乡办团练,李氏父子都是进士出身,在地方上很有声望,他们招抚编练民团,范围涉及合肥东西乡的官团与庐江县吴长庆的民团。后来,李鸿章编练的乡勇先后攻下巢县、无为、和县,就在李鸿章越战越勇的时候,不料有人以李鸿章亲丧没有守制而上报朝廷。咸丰六年底,李鸿章不得不离开军营,结束了四年多的团练生涯。然而,这次团练经历为李鸿章日后组建淮军埋下了伏笔。


  3  一个“诚”字受益终身


  1872年3月12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去世,清政府和众大臣对其一生给予极高评价,悼文挽联更是铺天盖地,不亚于一个吟诗作对的擂台赛。在这如林的高手佳作中,李鸿章的挽联尤为引人注目:“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短短数十字,浸满了一个学生对恩师的无限怀念和崇敬。


  李鸿章年轻时,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曾国藩看出李鸿章天分很高,可资大用,但是他缺乏恒心毅力甚至是虚伪浮华、自欺欺人,这些致命的弱点如不改正将贻误终生。曾国藩这个人律己很严,早睡、早起、早吃饭、早办事。而李鸿章却非要到日上三竿才能起床,所以曾国藩决定要治治他。


  一天早晨,他以头痛为名想多睡一会儿,但曾国藩知道他是装病多睡,所以几次派人请李鸿章起来一起吃饭,最后派去的人告诉他要所有幕僚都到齐后才能开饭,李鸿章才匆忙披衣“踉跄前往”。曾国藩吃饭时一言不发,饭后严肃地教训他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说罢生气地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打那以后,李鸿章开始严格地约束自己,改了不少缺点。他的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曾国藩的一个重要助手。


  一个“诚”字,可谓一针见血,对症猛药,让李鸿章受益了一生,他曾深有感触地说:“不论哪里,我只捧着‘诚’字这个锦囊,果然没有差错。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策划:陈军  刘咏平 稿件采写:记者  王晓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