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3-07-02 08:00:00 来源:常宁市党政门户网 作者:发布时间20130702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经201132日在常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市抢抓战略机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两型”建设,推进科学转型,争创全省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发展基础,切实制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环境

(一)有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13亿元,年均增长13.4%,总量和增速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总量超过33.13亿元,平均增速超过2.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8.003亿元,是2005年的2.63倍,年均增长21.4%;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4亿元,年均增长17.7%;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29亿元,是前面十年投资总量的2.26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连年上升,“十一五”末已进入全省二十强,排位第14,比2005年的第22位前进8位。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牵引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5.4:41.8:32.8调整为2010年的22.0:42.8:35.2。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41家增加到2010年11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23.2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3.56亿元,年均增长38.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2.19亿元, 比2005年增长25.5%,年均增长4.7%。第三产业全面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3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3%,年均增长16.9%。  

——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2.5%提高到2010年的33%。中心城区完成了规划修编,城市骨架进一步拓宽,青阳北路、群英东路、群英西路、西外环线顺利拉通,城区防洪堤、沿江风光带建设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中心城区朝着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目标坚定地迈出了一大步。

——交通运输飞跃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几年,是改写常宁交通运输历史关键的几年,也是交通事业大干快上的几年,市委、市政府按交通先行的目标,大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其中,衡桂高速开工建设,结束了常宁无高速的历史,也进一步缩短了常宁与衡阳、长沙等地的距离;S214、S320线提质改造,大大减少了往桂阳、耒阳、祁阳方向的物流成本;累计完成干线公路建设273.00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544.8公里,全市交通面貌整体改观。五年来,我市创造了常宁交通史上工程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工程进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纪录。

——社会发展民生普惠。“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我市改善民生浓墨重彩的五年,相对前面十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期间改善民生投入最多,老百姓普惠受益。免费公交、财政代缴新农合、财政代缴农灌等惠农举措在全国影响巨大,有的开全国之先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209元增加到16057元,年均增速14.4%,平均增速超过6.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639元增加到 6931元,“十一五”年均增速13.8%,平均增速超过6.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投入民生支出28.7亿元,累计新增就业3.1万人,基本上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各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环保、国土、民政、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有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增添强劲动力。

——产业大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一批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正大举内迁,与之相应,大量产业资本正加快向内地转移,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为我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加资本投入,扩大劳动就业提供了重大机遇。

——区位大改善。2009年7月开工建设的衡桂高速常宁段,全长51.6公里,总投资近33亿元,将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通车,从此填补常宁高速公路的历史空白,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缩短了与长株潭、珠三角地区的距离,将为常宁带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开辟常宁与发达地区连接的快速通道,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促进我市加快跨进全省十强的步伐。

——央企大入驻。“十二五”期间,中国五矿、中粮、中建材等央企入驻常宁。中国五矿和衡阳市人民政府已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五矿将以湖南有色为实施主体,以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改造项目和铜、铅、锌冶炼及深加工为重点,以湖南有色水口山公司为战略平台,打造湖南最大的金、银、铜、铅、锌、钨深加工基地。中粮集团拟建2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和年产2万吨精制茶油加工厂,目前已正式签订合同。中建材已确定在我市兴建原料基地和一个选厂。这些央企入驻将为常宁带来80亿元以上的投资,为“十二五”期间投资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湘江大治理。2009年8月,国家开始部署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系统工作。到2010年,常宁已完成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有29个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笼子,总投资达79.79亿元。未来五年,我市水口山地区将获得中央31.9亿元以上的扶持资金,有利于推动一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并且能够有力地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

(三)有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孕育重大变革,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和转移势不可挡。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市场竞争基础薄、压力大。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更趋激烈,而我市经济发展总量偏小,整体质量偏低,竞争力不强。

——产业转型任务重、难度大。面对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市传统的资源经济显然已跟不上时代节奏,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形势紧迫,任务艰巨。

——社会管理矛盾多、协调难。经济优先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会出现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更为复杂,面临的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常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市上下要认清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克服各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迈进全省十强为奋斗目标,继续加快科学转型,大力推进“四化两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城乡统筹体系、生态环保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改革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和谐常宁。

针对我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强化战略导向,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科学转型,着力实施四大战略:

——项目强市战略。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条件,规划建设好“十二五”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品牌带市战略。全力打造常宁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积极提高常宁知名度,以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常宁经济社会发展。

——科教兴市战略。深入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行业竞争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人才强市。

——民生和市战略。密切关注民生状况,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全力构建常宁和谐社会。

(二)发展目标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达到332.16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8%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达到166.24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达到41.84亿元;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9.91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达到160.6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97.1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29584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12770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控制在104%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战略任务

(一)突出资源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大局中的主导地位,以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导向,加强节能降耗和循环利用,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做好文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我市矿产、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依托地区资源优势,推动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发展有色金属矿业及其深加工业,大力打造有色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水口山矿田、大义山脉等有色金属成矿区的勘探投入,精心规划,认真落实铅都仙人岩盟山矿业公司地质勘察项目、康家湾深部开拓工程和铅锌矿接替资源探矿项目,增加我市铅、锌、铜、金、银、锡、钨等有色金属矿资源储量。同时,以金信铅业、利烽再生资源、宏泰锡业、开泰化工、宏兴化工、龙鑫矿业、金马矿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对铅、锌、铜、金、银、锡矿的采选冶炼和深加工。到2015年,全市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争取达到300亿元,有色金属产能预期3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加工能力预期20万吨以上。二是发展非金属矿业。突出高岭土、硼、碳酸钙、硅灰石、石英矿等矿产品的勘探开发和深加工,重点壮大煤炭业。做大做强鑫裕矿业、金马矿业、春兴矿业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我市非金属产品产值力争达到10亿元;统筹煤炭资源,优化煤炭开发布局,以市华利矿业公司、盐湖振兴煤矿、烟洲金冲煤矿等十个企业为基础,通过引资开发五房煤田,扩大煤炭生产能力和规模。继续提升我市矿粉生产加工能力,实现年生产矿粉4万吨,并在我市煤炭规划区内建立1-2座加工能力为15万吨的洗选煤厂,发展循环经济和洁净煤技术。到2015年力争煤炭工业产值达5亿元。三是壮大建材业。突出发展我市水泥生产和新型墙体材料建设,积极推进“瑶棚石英矿”的开发投产。重点抓好金猫水泥、第二水泥厂(碧瑞建材)两个企业的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技改项目配套设施的完善,充分发挥我市煤矸石及紫色叶岩等资源储量丰富、开采便利等优势,开发幕墙材料、紫色叶岩多孔(空心)砖、煤矸石多孔(空心)砖、环保免烧砖、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加压蒸气混凝土砌块等墙材产品,大力发展自保温墙体材料,以“瑶棚石英矿”所产优质石英岩符合“中国建材”在衡阳“太阳能玻璃”制品项目质量要求为契机,把我市打造成为“中国建材”在衡阳投资项目的原料基地。四是加快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工业。我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工业要以形成支柱企业和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为目标,以日常生活消费品为主,培育知名品牌,形成规模优势,重点扶持三益米业、康佳利食品、塔山农贸、波泽酒业等公司,支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中小型企业向“精、特、新”方向发展,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油茶加工业成为我市工业企业一个新的亮点。力争在十二五建设期间投资建设10万吨茶籽的冷榨线、2万吨精制茶油生产线、化妆品生产线、年处理15万吨茶饼的茶皂素提取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线和年产10万吨油茶专用高效肥生产线。五是继续做强化工业。迅速促成开泰化工“年产15万吨硫铁矿制酸及6000万度/年余热发电项目”在2010年竣工投产,抓好开泰化工与龙鑫公司2011年的联合项目,使该公司在2015年有望产值过50亿元。继续做好宏兴化工精细化工加工产业链,抓好凯威化工年产10万吨硫酸锌技改项目。

——建好“一区三园一廊”,实现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一区三园一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设立园区建设专项基金,对工业园区投资建设者给予一定补助。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在园区建设方面的补助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从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各个方面对口帮扶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免费为入园企业提供“七通”(水、电、路、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排污管网)。实行积极的土地政策,设立土地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的用地,地价一律从优,手续一律从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主体。利用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走以环保冶炼、精细化工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以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以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为中心,发展与之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拉长工业产业链条。大力支持中国五矿“40万吨金铜回收项目”在常宁开工建设。

——扩大区域合作领域,推动重点行业迅速崛起。一是坚持“到三个地方去”的招商思路,在政府与政府之间,着重加强经济技术、科技协作、旅游开发、劳务输出、干部交流、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在政府与财团之间,着重加强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公司、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促进其在我市建立生产基地,设立分公司。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着重加强项目、产品、资本、与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湘南大开发战略的有关政策,加强与珠三角优势互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鼓励区域外企业投资矿业,化工业、建材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重点发展行业,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吸引区域外企业就矿产资源、原材料、农产品来我市开发,使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成为重要的矿产品、建材业、农产品基地。三是优化投资理财环境。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切实为投资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催生一片投资“洼地”,带动我市经济发展。

(二)夯实发展基础,推进特色开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农村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产业档次。“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完善城区防洪堤,基本形成城区防洪体系;加强病险水库(水闸)治理,并对全市3处中型水库和重点小(一)型水库建设完备的安全观测设施;启动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山平塘整修治理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9.1万人;力争启动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30.7万人工程;力争启动并尽快完成广济水库工程和洋泉水库集中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快节水型建设步伐,争取国家重要水源地建设项目的启动;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及小农水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继续搞好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促进农村水电的合理开发;抓好现有电站增效减排工作;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认真实施特色农业发展项目。抓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常宁市标准农田建设、城区居民“菜篮子”优化工程、无病毒柑桔苗木基地扩建项目、双低油菜产业开发、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双孢蘑菇产业开发、罗汉果种植与加工、湘莲种植与加工、有机茶开发、生猪产业化建设、种草养畜建设、国家良种生猪二级扩繁场建设、渔业大水面开发、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长江防护林建设、油茶林基地建设、以油茶为主的林产品加工、油茶生态文化园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城市生态圈建设等项目。

——龙头壮农,推进农业特色开发。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用地、资金等方面,对米业、油茶、茶叶、竹木、果品、饲料、肉联、蔬菜等与我市优势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他们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基地连农户、公司带农户,逐步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企业集团。到2015年,力争建成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过1000万元的企业30个以上,全市龙头企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以上,带动农产品基地60万亩。重点扶持中粮集团常宁公司、湖南省茶叶有限公司常宁分公司、塔山农贸有限公司、康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青亲农庄有限公司、波泽酒业有限公司等在我市投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专业合作社。加大龙头企业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开发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粮食加工以稻米、薯类、玉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食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油料加工着力打造质量型、健康型和安全型食用油品种。肉类以发展猪、牛、羊、鸡、鸭等符合出口要求的分割、冷鲜肉制品为主,开发休闲食品、旅游食品等系列产品。果蔬茶产业着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抓好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的开发。

——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建立并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稳定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捆绑式”蹲点服务,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进一步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农机购机资金21000万元,购置和发展新型农业机械23300台,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300万元。重点抓好油茶、油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量达到60万千瓦,每年增加4万千瓦。加快建设机耕道,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服务队27个,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好9个中心农机站和农机培训推广中心。

——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继续加强领导,以努力做好“三农”工作,优化和完善各项扶农支农的政策措施,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粮食生产走产业化之路。继续出台对烤烟、油茶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完善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配套措施。积极建设湘南浓香型烟叶品质特色基地,到2015年,实现 “种烟5万亩,收购烤烟15万担以上”的省重点产烟县目标。以与中粮集团合作为契机,全力将我市打造为“中国油茶第一市”。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继续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

——示范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继续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工作队驻村”,开展新农村“百村示范”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再建设新农村示范村54个、示范片2个,以此带动我市农村整体面貌改变。“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惠农增收政策,推进规模经营,打造“一村一品”,发展庄园经济、劳务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村庄规划,推进村庄整治,从2011年起,每年完成80个行政村的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完成20%的农户集中联建农民小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镇村共建”, 重点抓好松柏、柏坊、盐湖、荫田、西岭、白沙、官岭、罗桥、洋泉、庙前、新河等11个建制镇小城镇建设,通过小城镇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到2015年在全市库区及移民安置区,投资20150.72万元,完善人畜饮水、安全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切实抓好带动库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好移民培训中心,加大移民智力培训力度,力争在5年内实现移民户人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技能。

(三)完善城建体系,提升城市层次,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突出“西拓、北扩、南连、东接、亮内”重点,以“五纵五横”构骨架,“三山两水四湖”筑血肉,美化市容树形象,规范管理促发展。

——全面建设中心城市。一是城市道路建设。“十二五”期内,市区 “五纵五横”主干道(“五纵”即西二环路、西一环路、青阳路、东一环路、东三环路。“五横”即北一环路、群英路、泉峰路、南一环路、南三环路。)基本贯通,形成环状交通网络。市区道路总长由80.5公里发展到103.6公里,总面积由131.5万平方米增加到163.7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2.98平方米。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主干道硬化、绿化、亮化,配套基础设施及两旁综合开发等。二是环卫及绿化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垃圾转运站3座,添置环卫车辆,至2015年底,市区环卫设施配置较为完善,环卫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城市垃圾基本实现容器化收集、机械化运输、无害化处理。市区建成区绿地率发展到25%,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市区园林绿化以公园、广场为主,街道、庭院绿化为辅,全面构建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的城市绿化体系。抓好西门湖公园、南门湖公园、北门湖公园和砚池山公园建设。三是市区给排水工程。“十二五”期间,给水工程重点实施洋泉水库集中供水工程、塔岭水厂及配套管网扩建工程;排水工程重点实施常宁市污水处理扩建工程,将污水日处理能力从目前的2万吨提升到6万吨,并建设相应配套管网。四是扩容提质工程。建设城市天然气门站4座,铺设供气管网180公里,建设天然气汽车充装站4座,日供气量40万立方米;新建宜水新城及接东一环2.5公里段的潭水风光带。

——加快构建城镇体系。在建好中心城区的同时,根据地域特色,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松柏、西岭,洋泉、官岭、大堡、罗桥自来水厂建设。在松柏、洋泉、柏坊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松柏垃圾处理场及23座乡镇垃圾转运站。在松柏镇新建冶金路,全面完成S214线常宁至松柏及S214线常宁至富贵改建工程,抓好沿线的小城镇建设。同时,加快推进乡镇户籍、土地、财税、行政管理等制度创新,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加大产业建力度,扩张城镇经济总量,发挥辐射聚集效应,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一是不断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入”的路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河、山、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沿河风光带和城市雕塑等市政设施,丰富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促进城镇建设与城镇经济同步发展。二是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的城镇意识和文明卫生意识,推进城镇管理全员化。三是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根治脏、乱、差现象,完善城管工作机制,努力改善城市秩序,彻底改变常宁城镇面貌,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城市,把常宁建设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山水园林城市。

(四)做强旅游“龙头”,抓好新兴服务,积极带动三产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围绕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尽量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整合我市旅游资源,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体系,将常宁建设成“旅游特色鲜明、景点规范有序、设施配套齐全”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的省内旅游目的地。

全力打造以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瑶族风情西江漂流、中国印山为载体的“山水天堂、印章王国、魅力瑶寨”旅游品牌,开发好市区—庙前—中国印山—庙前地质公园、市区—天堂湖—塔山—西江漂流、市区—弥泉—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公主庙—出米岩—狮子脑)—大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好中国印山文化旅游区、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义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堂湖水上乐园旅游区、大义山宗教文化旅游区等特色景区,抓好城区旅游拓展平台、庙前地质公园、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罗桥油茶风情园、新河水上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加强旅游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办好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到2015年,力争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

——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为立足点,加快商贸流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体制创新为目标,加快商贸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变,以城市发展为基础,加快商贸网点的调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商品流通的集聚辐射功能。在城市主要商贸业区,做旺商业街、商业带、商业群,发展好具有现代化民族特色商贸业气息的专业店和专卖店,支持社区发展好小型的超市、便利店等,着力营造“专、精、新、特”的经营风格,突出品牌经营,形成以多种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为网络,布局合理、行业配套、设施先进、服务手段完善的零售商贸业格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抓好茶油批发市场(含期货交割库)、水口山物流中心、建材大市场、万村千乡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常宁建设成为适应“3+5”城市群发展要求的、省内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信息、行政业务和公共服务畅通,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行政效率和监管能力以及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探索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安全认证体系,推进电子商务重点应用。努力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发展以家用视听、汽车电子、移动通信和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为重点的信息产业,以网络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切实发展农村信息化,大力抓好村级信息采集、发布点的建设,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滞后的状况。

——大力推进房地产业发展。 优化人居环境,发展新型社区,规范城郊房地产业,实现土地开发城乡统筹。重点要解决好供地、融资和提升档次等问题。一是适应不同层次需要,加快各类房地产项目开发,适时调整和改进商品房供应结构和比例,建设一批精品住宅,抓好拆迁安置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我市房地产业整体实力。通过外引内联和强强联合等重组方式,扩大市场开放度,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规模较大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理念,拓展物业管理覆盖面,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物业服务档次。

——大力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以服务常宁为目标,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社区服务、职业技术教育、社会事业产业等新兴服务产业,优化三产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托市场机制,突破体制障碍,创新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事业投资主体,加快推进我市独特优势和潜力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把握中介服务逐步开放的趋势,积极推进中介组织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重点解决组织规模小、整体素质不高和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比十一五末翻上一番,形成现代化的特色服务体系。

(五)突出交通能源,重视生态环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面扩大交通网络面积。一是大力推进湘南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全力做好瓦松铁路专线前期工作,确保完成6.3亿元投资建设,改写我市无铁路运输的历史。做好衡桂高速常宁段、益娄衡(茶常)高速公路建设在我市境内的各项服务工作,加速推进我市县乡公路与高速公路的互通连接,促进我市市内及周边地区的无缝对接,加快我市在湘南毗邻地区交通枢纽中心地位的形成。二是落实村村通工程。完善新农村交通网络,确保2015年全部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确保80%的组之间通水泥路,实现村村晴雨通汽车、100%的行政村通班车。按照“站点建设与公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路通车通”的要求,建设站场19个。实现所有乡镇均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所有行政村均建成招呼站或候车亭。三是落实国省干线畅通工程,推进高效国省干线改造。全面完成S214线、X074线、X075线、X082线、X106线等改建工程,同时,大力实施安保、养护工程,落实保障提升工程,推进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落实水上交通跨越工程,推进水运开发。

——逐步提高能源保障水平。一是扩大常规能源建设。努力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大力争取核电项目,积极为核电项目在常宁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扎实推进天堂山风电项目。继续实行电网建设投资奖励,鼓励电力部门供电扩容,尤其要加强电力主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在建的罗家湾220KV变电站,重点解决110KV刘家岭单电源供电的薄弱环节及衡桂高速连接线的新增负荷,新建城北、柏枋、官岭、洋泉四个110KV变电站,认真实施“农网改造清零”工程,解决农村用电难、用电贵问题。二是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发展新能源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在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十六字方针指导下,大力推广农村能源先进技术,充分利用沼气、太阳能,将农村沼气建设任务直接落实到农户,确保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新建户用沼气池10000口,配套进行“一池三改”,力争在2015年达到2.4万户,达到适宜建池户的35%以上。建设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治理工程,建设大型沼气工程50处,预计到2015年可达51处,2020年实现养殖场畜禽粪便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各乡镇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5000台,10000平方米;在城乡推广太阳能路灯2000盏。

——努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新建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项目行业准入条件;重点做好工业污染源点源治理,采用先进工艺,控制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到2015年实现废水“零排放”;突出抓好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开展重金属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到2015年局部环境安全隐患、生态风险、居民健康风险全面消除;合理规划“一区三园一廊”工业企业布局,到2015年基本实现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全市主要污染物COD、铅、镉等指标总量按12%比例消减,空气环境质量达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内;积极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农村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2万人以上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到2015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乡镇生活垃圾实现集中转动处理,80%以上乡镇达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0%以上村完成生态村建设。二是积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按照“全面绿化常宁,打造油茶第一市”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造林绿化,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争取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全力增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到2016年,新增退耕还林面积25万亩。积极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2011-2015年,规划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总面积16万亩,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和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做好生态城市与生态人居环境建设, 2015年全面完成沿河绿化风光带和城市街道绿化。做好林业产业建设, 2011-2015年建成油茶丰产示范林基地50万亩,建立油茶种质资源库基地2.5万亩,加快促进以茶油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到2015年,林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0亿元以上;加快常宁大义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和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到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

(六)突出科技创新,促进教育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推动科技突飞猛进。一是努力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以提升全民科技素质为目标,积极做好科普工作,加快建设好科技馆。在落实计划上,全市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县市考核要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按1.1%以上投入本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支持科技支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基础研究项目等四个方向的发展。立足现在优势和特色,重点解决我市当前在新产业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技术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个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上年增长比例的30%,签订产学研协议或合同20项,发明专利实施5项,高新技术推广应用10项。二是在具体领域中,主要发展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其中,工业: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开展自主创新工作。重点建设高容石油催化剂、利用高砷氧化锌和钢铁厂锌生产硫酸锌、抑制沉积法从硫酸锌溶液制取中回收镉铅钴镍等项目;农业: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油、茶等主导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施好以油茶产业为主的“科技富民强市”项目和“粮食丰产”科技项目。包括油茶产业化生产线、功能性油茶系列护肤产品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油茶栽培生产中的技术应用及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化、食用菌液体菌种研究与开发等项目。同时,继续加强环保、医药卫生、科普、教育、文化、体育、公安、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工作。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在层次上多元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从2011年至2015年,建设12个乡镇幼稚园;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完成常宁二中整体搬迁及扩容工程,把常宁二中创办成省级示范性中学。为优化城区教育布局,在培元办事处和宜阳办事处各建一所初级中学。推动教育服务经济建设进程,办好职业中学,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力争到2015年,中职与普高招生的比例达到5:5。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力争在2011年把我市塔山少数民族学校建设成为湖南省民族教育窗口学校。二是在区域上统筹发展。积极而有效地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提升全市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十二五”期间达到衡阳市中等水平。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完善农村初中寄宿制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校舍安全工程。到2011年完成危房改造工程总面积为90723平方米,到2015年,对172所中小学校舍及体育场地进行改造、新建,通过布局调整,全市基本普及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另一方面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等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造就适应农村需要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实用人才,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三是在制度上逐步完善。一方面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推进教师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和效率。保障和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教师长效激励机制和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建设教职工工作周转房。加快城区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工作,在城区新建3所规模初级中学,2所规模小学,另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弥补我市特殊教育的空白。

(七)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加快推进以优化所有制结构为目标的集体经济改革。按照“产业发展一批、创业基地盘活一批、城市改造退出一批”的要求,推进企业改制,配合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行业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组建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等投融资公司,稳妥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实现国有资本战略性布局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公开招标和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模式,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组建以镇村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市场运作主体,鼓励农村土地、集体林权等有偿流转,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以建立有效机制为重点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产权关系,落实资源税费制度,推进水、电、气阶梯式价格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产权的自由流动和资源产品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污水、垃圾、排污的环保收费制度,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土地开发补偿机制和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水源地水资源费返还和区域生态涵养合作。

——加快推进以提升工作效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县区与乡镇职责和权限,强化基层政府对具体事务的管理、服务和执行职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探索建立相对集中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机构。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重大事项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取向、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行政问责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按照阳光、高效、廉洁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增强政府公信力。

——加快推进以理顺分配关系为中心的财政体制改革。落实“财政省直管县”各项政策,根据县级政府事权划分推进财源分配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乡统筹和主体功能区财政体制,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采取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乡镇发展,提高共享税区级分成比例,扩大共享税范围,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分离的财政预算体系。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增强预算支出的约束性。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积极开展乡村债务化解试点,着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加快推进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出发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创新政府投资模式,不断完善市城建、交通、国资、土地等政府投融资平台,稳步推行公共服务合同承包制、特许经营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和投资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简化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制度,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以优化公共服务产品为目的的社会事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全面推进教育体育、科技文化、医药卫生、社区服务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乡镇事业站所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参与、平等竞争机制,采取政府购买、特许经营、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重点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市场化、开放式的筹融资机制,放开市政、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公用事业经营和作业市场,推行公开招投标,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使城镇建设步入投资、经营、回收、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后盾的招商引资机制,继续强化乡镇和政府各部门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制和领导台帐制。积极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搭建投资平台,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常宁,吸引市外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改进对外贸易方式,加大技改和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扩大自营出口。到2015年,合同引进外资金额达6亿美元,到位资金2.5亿美元,引进内资企业300个,合同引资金额达150亿元,到位资金125亿元,进出品总额突破1000万美元。

(八)健全社会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全力建设和谐常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用好人力资源,做好社保工作。不断扩大人才规模,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为我市发展增强活力。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0.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督,逐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水平。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逐步完善低保和福利制度。一是在全市建立以城乡低保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确保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加快低保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低保工作网络化管理。二是积极推进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社区福利网络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立1-2个市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兴建1所上规模的老年公寓,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全部完成,完全实现一乡一院的集中供养格局。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福利事业,努力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规范、拓宽福利彩票市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福利彩票年均发行量保持1000万元以上。

——扎实巩固社会事务管理成果。一是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完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大力推进村民自治,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模范村和模范乡镇的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市自治模范村和模范乡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到2015年全市建立10个市级社区服务中心,各社区居委会建立1-3个社区服务站,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网络。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民间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坚持监督管理与培育发展并重的方针,积极推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到2015年培育和发展5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三是建立和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和安置制度。重点是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退役士兵安置保障体系,逐步实现自主择业和重点安置相结合。农村退役士兵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到85%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立1个退役军人培训服务中心和3所农村退役军人两用人才培训基地,以适应城乡退伍军人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等服务的需要。四是加大各项执法力度。完善婚姻登记制度,确保在“十二五”期末,婚登合法率达100%。加大殡葬工作管理力度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力争到2015年,城区火化率达100%,农村火化率达60%。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培元塔休闲山庄、市博物馆、市大剧院等大型场馆及23所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到2012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力争成为衡阳市示范性文化站。同时,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培训、艺校、出版、旅游、艺术加工等产业公司,打造产业品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潭水、宜水文化功能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医药四大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到2015年,全市每千人床位达到3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0人。用3年时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等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力争新农合参合率达99.5%以上。加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职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法制教育,加强卫生执法监管检查。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建设好体育运动竞技中心。加强全市档案管理,做好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工作。

——促进人口长期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步伐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应对人口老龄化模式和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健全人口发展政策和评估指标,构建符合市情的家庭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及配套措施,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末,全市人口总数控制在96万人。人口出生率维持在13‰左右,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计划生育率稳定在85%左右。

四、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十二五”规划战略任务顺利完成,必须明确政府职责,一切从实际出发,强化对规划的引导和操作,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常宁发展进程。

(一)创新制度,强化管理

实施多维制度创新。一是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打造灵活、高效的服务型机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三是完善以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特征的现代投融资制度;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成立规划实施统筹推进机构,强化市域重大建设项目协调、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协作和具体实施方案会商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管,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

(二)抓实项目,扩大投资

完善项目决策程序,提高项目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实现项目投资强度与科学性、经济性的统一。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建立和完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实行策划一批、深化一批、成熟一批、上报一批,构建项目滚动运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做大做强融资平台,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以项目引导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带动项目建设,形成全方位协同运作项目的格局。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建设的领域,集群式策划、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扩大投资,确保经济较快增长。

(三)激励消费,拉动经济

建立健全消费潜力不断释放的长效机制,构建良好消费环境,促进积累型消费与预支型消费、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协调发展,推动潜在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有效的消费需求。通过扩大城镇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途径,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和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层次,在城市重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文化、通信等热点消费。进一步拓宽消费渠道,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形势,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到农村投资商业设施,各类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丰富农村消费种类,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推动休闲型消费。

(四)优化环境,促进发展

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清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政令畅通,鼓励创新行为,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优质的服务环境。加大人才支撑,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积极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信息,帮助投资者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规范管理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设规范的法制环境。坚持依法治市,强化执法监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