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电影

2012-04-12 10:48:25 来源:衡山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机 构】

  1984年3月,衡山县广播事业局改名为衡山县广播电视局,为县政府组成局,是全县广播电视的管理机构。1994年10月,县内进行机构改革。衡山县广播电视局调整为政府工作局,并明确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其工作职能未变。内设机构逐步演变,至1996年有办公室、总编室、事业股、音像发行管理站。1997年11月13日,将衡山县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和外线队合并为副科级机构衡山县广播电视台,隶属县广播电视局,实行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局长兼台长,定全额事业编40人。下设新闻部、广告专题部、传输发射部和工程技术部,而局机关的股室则仍然存在。至2003年,经过规范和调整,局机关内设机构演变为办公室、总编室、社会管理股和技术股4个股室。2005年,局台合一的广播电视台的下设机构调整为新闻中心、广告部、网络中心三个正股级机构。局机关的股室沿袭前段未变。

  【广 播】

  一、广播电台

  1984年9月18日,经湖南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将原衡山人民广播站改名为衡山县人民广播电台,属县广播电视局下设二级机构。1988年8月26日,升格为副科级单位,隶属关系不变。1995年5月20日,随县广播电视局搬迁到县城人民东路91号办公。1997年11月13日,县广播电台与县有线电视台,外线队合并,成立衡山县广播电视台,属广播电视局下设的副科级二级机构,实行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对外保留衡山县广播电台呼号。

  各乡镇均设广播放大站。1981年2月,长安站改为金龙站,白沙站改为糖铺站。1983年撤社改乡、镇后,各公社广播放大站统一改名为乡镇广播扩大站。1984年4月,县广播电视局成立后,乡镇广播扩大站统一改名为广播电视站。5月,南岳镇从县析出设区后,金龙站并入城关站,棠兴站并入白果站,时全县设23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995年5月撤乡并镇,贯底站并入新桥站,宋桥站并入沙泉站,祝融站并入店门站,糖铺站并入萱洲站,沙头站和新场市站合并改为永和站,城关站改名开云站,松柏站改名长青站,至2005年全县设18个乡镇广播电视站。

  二、广播设施

  1980~1982年10月,县广播电视局将城关至沙泉的有线广播杆路延伸到后山的12个社、镇。1980年底,将租用时间长达26年之久的邮电局电话线路全部退租,实现了有线广播全部专杆传送,全县一张网的发展格局。是年,县城至社镇的所有杆路全部用上了水泥杆,共有水泥专杆2766个,255杆程公里,360线对公里,达到了部颁标准乙级,为衡阳地区第一个全面实现县至公社有线广播水泥电杆专线传送县。社镇至大队、生产队的专线杆路也75%用上了水泥杆。有350个大队,1446个生产队通有线广播,普及率分别达到了96.6%和50%,广播喇叭入户45428只,入户率达55%。

  1983年至1988年的5年期间,全县农村广播工作主要是巩固杆路,扩大覆盖,发展入户。此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的损毁和事业经费的不足,加之人为破坏行为经常发生,致使广播喇叭入户率时高时低,几起几落。此后为调动乡镇发展有线广播事业积极性,县广播事业建设领导小组拿出部分事业经费,按乡镇年内新发展广播喇叭入户数给予奖励。由于坚持措施、管理、奖惩和检查验收“四到位”,县内广播喇叭入户率又有所回升,一些被损毁的杆路又得到恢复。

  1988年12月,省广播电视厅科技处批准衡山县广播电台建立一座无线广播调频发射台,使用97.6MHZ,发射功率100W,台址为东经112051,,北纬27014,,海拔286米高的县城南郊紫巾山峰顶,1989年动工建设。1990年10月,与电视发射共用巾紫峰山顶的89.6米高铁塔并投入使用。此后农村用户开始使用长沙国防科大生产的专用调频广播接收机收县广播电台节目。1991年10月,无线调频台扩大发射功率至300W,使用101.5MHZ,技术改造后,各乡镇开始筹建无线调频转发点。到1996年的5年间,有长江、白果、贯塘、长青、新桥、萱洲、贺家、江东、沙泉、马迹等10个乡镇建立了无线调频转发站,全县乡镇建站率达56%,共有发射机10台,0.18千瓦,调频接收喇叭2.5万余只,入户率26.3%。此期间,由于有线广播停播,故全县所有的有线广播专用杆路全部拆除。

  1999年2月,由于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广播逐步失去市场,县调频台不得不停播节目,乡镇转发点也随之失去作用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广播宣传

  1980年6月,衡山广播电台在自办节目《衡山各地》的基础上,增加介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类生活常识的自办节目《生活顾问》,每天1期,每期10分钟,随《衡山各地》后播2次。

  1981年初到1984年底,一哄而上增加了《理论讲座》、《民兵生活》、《怎样使农村尽快富起来》、《做合格党员,创先进支部》、《怎样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农业知识》、《卫生知识》、《环境保护》和文艺类《青少年之窗》、《南岳风光》、《衡山文艺》等自办节目共13个。由于不顾自身采编能力增加自办节目,不但造成了节目质量的低劣,而且部分内容出现重复,多、乱、杂现象突出,被听众讥为“南杂店”。

  1984年底,为提高宣传质量,改革宣传方式,站领导组织采编人员到听众中调查情况,征求意见,制订了坚持以自办为主,转播与自办相结合;坚持以新闻为主,新闻与专题相结合;坚持以文字报道为主,录音节目与文字报道相结合的播出办法,力求以少胜多,以精取胜。

  1985年1月起,对自办节目重新定位,将《衡山快讯》改为《本县新闻》,将《怎样使农民尽快富起来》、《民兵生活》、《做合格党员,创先进支部》合并为《衡山简讯》,将《农业知识》、《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科学与生活》合并为《学科学》,将《怎样加强农村基层干部责任心》与《理论讲座》合并为《理论讲座》,同时对文艺节目也进行整合,将《南岳风光》合并为《衡山文艺》,将《青年之窗》予以保留,整合后包括文艺节目在内的自办节目共6个,

  1986年8、9月间,按照“宣传改革,改革宣传”的要求,对自办节目再次整合,将《本县新闻》与《衡山简讯》合并为《衡山新闻》,将《理论讲座》改为《理论与实践》,增加《经济信息》,撤销《学科学》,同时对2个文艺节目给予了更名。将《衡山文艺》改名为《听众之友》,将《青年之窗》改名为《听众点播》。至此,衡山县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共分新闻、专题和文艺三大类5个栏目。

  1997年12月,再次调整自办节目,保留《衡山新闻》、《理论与实践》,撤销《经济信息》,增加《农家乐》。同时,将原有的2个文艺节目合二为一,定名《听众点播》,另增一个新的文艺节目《音乐与戏曲》,主要介绍流行歌曲和全国各地戏曲名段。整合后的自办节目为5个,每天自办节目播出时间为4小时25分钟,转播中央、省台新闻节目1小时50分钟,全天开播6小时15分钟,分早、中、晚三档播出。

  1998年4月,停办自办节目,每天分早、中、晚三次转播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

  1999年2月,全部停播。

  【电 视】

  一、县电视台

  (一)电视差转台

  1978~1985年,衡山境内收看由南岳山上的省801台12频道差转的湖南电视台节目。

  1985年2月,经国家广电部和省广电厅批准,开始筹建巾紫峰电视差转台。同年9月28日,巾紫峰电视差转台建成开播。该台座落在县城南郊东经112051,,北纬27014,的巾紫峰顶,海拔286米,使用四川成都国营新光机械厂产CDC~1型100W彩电差转机,7频道4层十字振子天线差转衡阳电视台节目,发射功率100W,每天上午8:00至晚上12:00转播16小时,主要覆盖县城及附近几个乡镇约12万人口。时巾紫峰顶有一简易双层瞭望塔,差转台就利用该塔第二层作工作机房,第一层作生活用房,并依塔立桅杆架设天线。

  1988年5月,拆除瞭望塔,并在原址建成一栋两层219平方米的发射、工作、生活共用楼房。1990年4月,采用小跨度预应力行架结构技术,建成89.6米高的发射铁塔。1991年3月,省广电厅批准将该差转台功率扩大为300W发射台,转发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发射天线改为蝙蝠翼。同年6月,采用深井解决水源供应。1993年8月搭挂铁路专用电源建立50KVA独立变压器解决电力供应。同年10月水泥硬化0.9公里登山公路解决交通便捷。1994年2月又扩建180平方米的工作机房。至此,该发射台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全县电视发射中心。

  1997年元月,对衡山差转发射台进行技术改造,使用北广产TVV253VHF型500W发射机。2005年12月,将发射天线改为缝隙型,转发中央第一、七套节目,从而使该差转台转播技术更加完善。

  (二)有线电视台

  1992年4月,衡山县广播电视局开始在县城筹建有线电视台。同年10月1日正式开播。其前端采用四川绵阳国营溶江机器厂产300~1型300MHZ邻频传输机和东芝C4接收机,3米抛物面天线,传送节目10套,其中接收卫星和空中信号8套,自办节目2套。主干线采用耦芯同轴电缆,成栋楼房用户开通采用串联为主,初期用户1200余户。

  1996年8月,衡阳市至衡山县的二级微波网络开通后,传送节目增至12套,主要增加中央台3、5、6、8套共4套加密节目。10月,开始对网络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前端机采用隔频技术,接收机、调制器、混合器多数采用美国PBT系列产品,系统带宽扩大到550MHZ,传送节目增加到24套,主干线逐步更换为540、汉胜75~12型物理发泡同轴电缆,入户线也改为树丫型并联。

  1998年8月,进行第二次网络改造,系统带宽扩大型750MHZ数字化设备逐步替代模拟设备。

  1999年8月,架设从两路口汽车站经黄金园至金龙的2.1公里8芯光缆主干线,境内始有光缆传送有线电视节目,前端机房采用DHOTOTV7510ANTEL型光发射机,光缆采用衡阳电缆厂产GVTS层绞式带馈电源线凯装牌,终端用长沙天强FQ723D~11型光接收机,网改后传送节目增加到39套。

  2000年10月以后,逐步将光缆延伸到县境各主要路段和乡镇。2002年4月取消自设前端,与衡阳市有线电视网对接。6月,机房至后山光缆开通。8月,将白果镇有线片网并入全县大网。10月,采用江苏无锡路通电子设备公司产有线电视信号群加群解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实行电脑智能化加密管理,结束了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上门收取的历史,增强了网络的防范管理能力。至此,全县有线电视网已形成电缆、光缆混合结构,系统带宽750MHZ,具有增值业务开发功能的大网,一7以上用户网络总长460多公里,其中电缆346公里,光缆皮长114公里,芯长1564公里,其中农网光缆皮长98公里,芯长1462公里,城区光缆皮长16公里,芯长102公里。传送节目42套,在17个乡镇建立了11个有线电视站,有效收费有线用户9300户,其中农村800余户,入户率9%。

  (三)全面微波电视

  1996年9月,衡阳市广电局至衡山县广电局的二级微波网络正式开通,接收中央3、5、6、8套加密电视节目,网络同时具有信息回传、电视电话功能。1999年10月,湖南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湘无办发[1999]51号文批准衡山县建立MMDS多路微波电视传输系统,核实发射中心设在南岳祝融峰上封寺省高山气象站,海拔1000米,东经112041,37”,北纬27017,41”,天线高度30米,发射功率100W,工作频率2615~2679MHZ。后因农村多套路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重点调整为发展有线电视,故该工程一直没有上马,只保留频率资源。

  二、电视宣传

  (一)栏目设置

  1992年3月,衡山电视台购买1台M800型摄像机开始试办自办节目《衡山新闻》,主要报道县委、县政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中心工作,每周一期或两周一期,不定期播出。同年10月,作固定自办节目,每周一期,每期10~15分钟,周二首播;周一、三、四、五、六重播,周日不播。1993年元月,《衡山新闻》改为每周三期,周一、三、五首播,周二、四、六重播,时间15~20分钟,内容仍以县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为主,但增设了一些系列专题报道,此栏目沿用至今。

  1994年10月,开办《乡村生活》。每周三期,每期10~15分钟,周二、四、六首播,三、五、日重播,内容以介绍适合本县农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为主,节目来源以辑录为主,有少量为自采自编内容。1998年元月后改名为《农友之窗》。

  2000年3月,开办《法制与社会》。每周一期,每期8~10分钟,每周日晚7:45首播,周一晚8:00重播,内容以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为主,来源以自采自编本县各类重大违法事件、案件为主。2001年4月停办。

  2001年5月,开办《麇城生活》,每周一期,每期8~10分钟,每周日7:45首播,周一晚8:00重播,内容以本县突发事件、典型人物、事例以及群众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报道为主,2002年12月停办。2003年改为《麇城观察》再播,同年12月停办。

  2001年5月,开办《埠外新闻》,内容主要是辑录国内各电视台发布的国内外重大新闻,由主持人串接播出,每周6期(周一至周六),每周5~10分钟。2004年2月停办。

  2004年元月,开办《劳动与保障》。与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办,每周一期,每期8~10分钟,每周日晚7:45首播,周一晚8:00重播,内容为县内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刻报道。

  2005年3月,开办《记者视野》。每周一期,每期10~15分钟,周日晚7:45首播,周一晚8:00重播,内容以县内新闻事件、典型人物、难点焦点问题的深刻报道为主。

  除此以外,还适当举办了一些文艺节目专栏,如《轻松900秒》、《开心20分》,主要播放一些流行歌曲和轻松短喜剧,相继于1995年元月和2003年元月停办。

  (二)宣传创优

  1995年7月,记者周永岳采拍的《王茂林视察衡山灾情》被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创自拍新闻被省台头条播出之先例。

  1997年8月,记者刘觉非采拍的电视新闻《107国道衡山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中央台第一套《晚间新闻》播出,创自拍新闻上中央台之先例。

  1998年5月,记者刘觉非采拍的《省委书记情系贫困学生》、《全国交通事故分析(采用图像)》和记者曹亚军采拍的《衡山县80名学生奋力扑灭山火》3篇电视新闻均在中央台第一套播出。

  2004年4、5月间,记者谭明剑、旷莉君等采拍的《党政一把手廉政建设访谈》系列报道播出后,引起较好和较大的反响。6月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派记者专程来县采访,报道该节目的相关情况,27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对此作了长达18分钟的深刻报道。其中绝大多数镜头都是采用衡山台播出的内容。随后,《湖南日报》、《红网》等国内十多家媒体对此相继作了报道。

  2005年10月,县广电局长彭应钦,副局长刘希科,记者旷莉君,编辑王海滨为纪念毛泽建烈士诞辰一百周年而共同采拍的专题片《热土新天》资料带长达500多分钟,制作节目45分钟,制作光碟1200多本,在县台和衡阳市电视台播出后得到观众好评,县内一些单位和学校将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片进行播放。

  至2005年,县电视部门新闻作品累计获奖22篇,其中省级三等奖1篇,市级一等奖8篇。

  三、电视管理

  (一)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

  1993年以后,县内先后有衡山有线台、专用汽车制造厂、湘华化工厂、南岳缸套厂、霞流冲煤矿、九观桥水库、水泥厂、沙泉伤科医院和白果、新桥、马迹、店门等乡镇有线电视站使用3米天线收转卫星电视节目,并有二中、四中、城南完小等学校利用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开设远程教育。

  1995年以后,境内农村开始有家庭使用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从1998年至2004年为发展高峰期,到2005年底,全县登记办证的地卫设施有4000多座,但无证销售、安装、使用等违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有个别用户违规收看境外节目。为规范地卫设施管理秩序,县广电局每年都组织二次以上的法规政策巡回宣传活动,并经常联合综治、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同时,采取县、乡(镇)、村三级共同管理,在农村集镇设代办点、局机关社会管理股不定期巡查等措施,强化管理,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通过治理打击,全县地卫设施管理秩序有所好转,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2005年,全县办证使用地卫设施的有5000多座,但未办证私自安装使用的却有1.5万座以上。

  (二)音像管理

  1980年代初,衡山境内始有音像带销售,但行业管理不规范,导致市场管理混乱,尤其是录像带以盗版居多,甚至有黄色淫秽、严重政治问题的音像带在境内传播。1983年,境内开始有单位和个体户经营放映录相,其内容亦时有淫秽黄色现象出现。

  1984年5月,县广电局、公安局、工商局、商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录相录音设备和录相放映管理的通知》,以音像销售和经营性录像放映为整治重点,查处收缴了一批黄色、反动、迷信、暴力的录像带。同年7月,境内经营性录像放映开始实行审批办证,至11月,有城关镇广播站、广播电视器材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等5家单位申办了录像放映许可证。1991年12月,县广播电视局增设正股级机构音像发行管理站,联合工商、公安、文化部门大力整治境内音像市场,每年都查处收缴了一批违法违规音像制品。1993年4、5月间,县广电局音像管理部门对马迹镇、白果镇两家放映违规录像节目的经营性放映点进行了查处取缔。1994年以后,由于文化经营项目增多,境内经营性录像放映逐步退出市场。2000年1月,县广播电视局的音像管理职能划归县文化局。

  (三)收视和播放管理

  1992年,境内有线电视收视的开户由县有线电台办理。初装时,有线电视台派人安装到户,初装费为每户380元,以后每年收缴收视维护费198元。2000年,实行智能化电脑加密管理,用户可按月或按季或按年交纳收视维护费。如到期未交收视费用,加密管理系统即实行干扰提醒,促使用户按时缴费。如长期外出,可申请停户,返回后可申请恢复。为提高服务质量,县广电局开设了规范化的营业大厅,设立了维修专用电话,并实行24小时值班,用户收看有线电视发生故障时,只需拨打相关电话,网络中心即派人上门服务维修。至2005年由于管理到位,境内私自安装接收有线电视的现象比较少见。

  四、乡镇电视站

  (一)乡镇电视差转台

  1990年10月,县内白果、松柏、江东等5个乡镇在白果镇的县石膏矿二工区职工宿舍后海拔112米,东经112030’,北纬27034’的三帽山顶建设白果电视差转台,同年12月开播,初步解决了后山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

  1991年元月,县内东湖、马迹两个乡镇也开始筹建电视差转台,同年3月底竣工开播。其中东湖电视差转台座落在该镇罗渡村海拔461米,东经112030’,北纬27018’的方本堂山上。马迹差转台座落在该乡政府后面山顶,海拔185米,东经112。30,,北纬27。18,。

  1993年初,因信号源中断,白果和马迹差转台停播。1995年3月,白果差转台被县广电局接管。1997年11月进行技术改造,将巾紫峰发射的CDC~1型100W备份差转机调该台使用,并在祝融峰上封寺省高山气象站设点对点微波中转站,将巾紫峰发射台的信号中继转发至该台差转,重新解决了后山片群众看电视难问题,而马迹台自停播后未再恢复。

  2002年9月,县局至新桥的有线光缆开通后,信号源改为光缆直接传送。后山片群众收看衡山台节目更清晰,效果更好。

  1985年9月至2005年,衡山境内电视差转台,经过多次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了以巾紫峰发射台为中心,白果、东湖差转台交叉覆盖县城的格局。

  (二)乡镇有线电视台

  2003年元月起,开始在县城至新桥、县城至店门两条农网光缆沿途设乡镇有线电视台。先后建立了沙泉、福田、岭坡、贯塘、新桥、店门、祝融等7个乡镇有线电视站。随着光缆延伸至东湖和马迹,又将东湖、马迹2个乡镇的前端小片网接入大网,并在沿途的新桥镇永济村设站。至2005年年底,全县17个乡镇建立了11个乡镇有线电视站,分别为沙泉、福田、岭坡、白果、贯塘、新桥、新桥镇永济村、东湖、马迹、店门、店门镇祝融村。

  (三)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1999年6月,衡山县全面启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2日,县境成立了衡山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 9月15日,县委宣传部主持召开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动员大会。随后,县广播电视局在全县22个广播电视盲点分别安装了湖南航天牌抛物面地面接收天线2付,一体化高频头和C波段单极性高频头各1个,神洲牌模拟卫视接收机和CWJ~ZB数字化接收机各1台,配备了四川长虹牌21英寸彩电1台,从而使“盲点”得以消除,初步解决了“村村通”问题。

  2000年以后,衡山县广电局在扩大无线、有线覆盖的同时,采取“县、乡(镇)、村”三级共同管理体制,简化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申报、审批、安装、使用环节,在主要集镇设立代办点等多种形式,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安装使用地面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初步形成了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无线、有线和地卫设施三网交叉覆盖的发展格局。

  2003年10月起,全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解决50户和20户以上自然农户收看多路电视问题,其中尤其是解决中央1套、湖南卫视、衡阳无线、衡山无线等4套节目的覆盖,而广播覆盖则通过省801台直接负责,接收中英人民广播电台、省人民广播电台和衡阳市中波台等3套节目。此后,通过全县广电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县境内基本消除了广播电视盲区,绝大多数地势相对平坦的农村可以直接看到5套以上的空间电视节目,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9.5%。

  【电 影】

  一、放映管理机构

  1980年,衡山县电影管理站改名为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是直属县文化局领导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电影放映管理和发行工作。公司内设发行股、放映股、技术股、财务股、办公室5个部门,其中发行股主要负责影片的调度、编排、运输。放映股主要负责影片的发放、删剪、贮存。技术股主要负责放映设备的检查、维修。财务股主要负责票据的管理,片租的结算。办公室则主要负责各项综合协调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同时,公司还下辖县电影院、南岳电影院、白果电影院三个放映单位,成立了白果、南岳、萱洲、东湖、沙泉5个电影发行放映区站,加上一些村、厂的电影放映院,形成了县、区(乡)村三级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全公司原有人员46人,自1980年代开始,因电影受其它娱乐形式的冲击,逐渐走入低谷,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至2005年,有在职工作人员33人,退休人员13人,实际上岗人员仅10余人。

  二、影片发行放映

  1980年代电影拷贝的发行由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一安排至市发行放映公司,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再统一安排至各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再安排至县内各家影院和各区站乡镇村电影队放映。各县将放映收入按比例逐级上交至市、省电影公司。这种发行体制属计划经济模式,不利于提高影片质量,但可以保证电影放映的正常进行。

  1990年,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行渠道仍维持原来形式不变,但具体操作则由县电影公司与市电影公司订立拷贝需求合同并交纳拷贝购买款项,再由省、市电影公司按合同和付款情况将拷贝发行至县电影公司。这种发行制度增大了各县电影公司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影片质量,但各县电影公司由于电影市场滑坡,一般在购买拷贝时持小心谨慎态度。衡山县电影公司考虑到上座率低,放映收入不景气,故没有向市电影公司订购拷贝,停止了发行业务,各发行区站相继撤销,各影院放映队无新片放映,县内电影市场一片萧条。

  1991年,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发行渠道亦减少中间环节,各县电影公司可以直接向中影公司订购拷贝。衡山县电影公司受经费限制,仍然没有按正常渠道订购拷贝。各影院、放映队亦因此仍然处于停顿状态。衡山县电影院只得偶尔放映一些老片,勉强维持生计。

  1992年,县电影公司用多年积蓄和出卖白果电影院所得,将座落在人民西路的衡山县人民法院审判庭购买后改造成一座小型电影院,试图扩大观众群体,增加放映收入,但这种努力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该电影院开业未满一年就歇业闲置。而各乡镇电影队则只能是偶尔放映一些庆贺农户结婚、生日的喜庆电影。

  同年,中宣部下文要求各地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县电影公司抓住时机,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并下发文件,组织县城机关单位观看一些库存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老片,同时争取县教育局支持,将各学校学生电影进行统一安排,全部由县电影公司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1991~1998年,县电影公司共放映电影21950场,其中下乡、下学校放映8500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6520场,放映收入290万元。至2005年,一直维持以放映爱国评主义教育影片为主的状况。

[编辑:hsnews]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