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书、报 刊

2012-04-12 10:46:11 来源:衡山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图 书】

  一、发行门店

  1976年以前,县内图书发行场所为县城南街门市部。

  1976年底,经省新华书店批准、征收县城西外街先农村4、5组土地,兴建新华书店新门市。至1980年竣工,共有经营办公面积1440平方米,仓库面积576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积360平方米。1982年,新华书店员工搬往新门市营业和办公。南街老门市仅用于销售图书。

  1982年下半年,为加强县内后山农村图书发行工作,经省新华书店批准,投资5万元,在白果楚南路兴建白果地区门市部,面积313平方米。1983年6月1日对外营业。

  1984年,投资6.5万元,对已属一级危房的南街门市部拆除重建。1985年9月上旬竣工,建筑面积677平方米。1985年9月中旬正式开业,成为县新华书店主要的图书销售场所。

  1985年7月,应南岳区政府要求,将县新华书店南岳门市部划归衡阳市新华书店使用,后因远离衡阳市不便管理,于1986年11月重新划归衡山县新华书店管理和使用,成为县店在南岳区的主要经营场所。

  1986年,筹建新华书店招待所,设餐厅、旅馆、商品营业厅三部分。同年开业,给业务联系人提供了工作的方便。

  1993年,发动职工集资30多万元,在县城人民西路兴建一栋综合楼,新增门市面积360平方米,新建职工宿舍16套。

  同年,为解决发行网点少的问题,在后山东湖镇立正南路投资20万元,购建了一栋建筑面积421平方米的三层平顶房作图书销售门市部,后因不便管理而撤销。

  1995年,集资70万元,在地处县城黄金地段的开云商城内购得地皮215平方米,新建一栋7层楼的新华商厦。其中一层、二层为营业厅,面积400平方米,其余为职工宿舍,共计8套。

  1996年,拆除位于南岳区北正街的门市部,改建成新的门市部和培训中心,后改名为新华宾馆,既销售图书,又兼作接待和进行旅游服务。

  2005年,因南岳区对古镇进行改造,新华宾馆被列为拆迁建筑。经协商,由开发商另拨金沙路门面4空,住房1套,作为补偿,继续进行图书经营。

  二、发行业绩

  1977年,县新华书店加强与县供销社的合作,将农村图书发行点下伸到各公社供销分社,建立了29个图书销售柜台,扶持发展了10余家集体、个体售书店,主要经营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文艺作品六大类20多个小类的图书。同年,在全县范围大力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共计发行57000余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县新华书店被衡山县委和衡阳地委分别评为先进单位。

  1988年,由于供销社经营体制变化,各分社图书柜台均停止经营图书。农村图书发行步入低谷。

  1989年,为改变农村图书发行的被动局面,县新华书店以白果、东湖、萱洲、新桥等地区门市部为依托,实行划区分片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1991年,又把各地区门市部改为农村发行中心,将发行触角延伸至各乡镇村,从而迅速走出低谷,并被评为衡阳市农村图书发行先进单位。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继续狠抓《毛泽东选集》发行工作,共发行有关毛泽东的各类图书65种,2100多册,毛泽东画像7000余张。

  1993~1995年,县新华书店连续三年狠抓《邓小平文选》发行工作,共计发行31000多册。结合发行《刘少奇选集》6000多册,《周恩来选集》5000多册,《陈云文选》3000多册,被省新华书店评为《邓小平文选》发行先进单位。

  1999年,根据省新华书店安排,县新华书店开展98年度湘版图书送书下乡活动并荣获全省发行三等奖。

  2001~2002年,开展湘版图书进货,收货、发行业务创优活动,县店被评为“1999~2001年度省级仓储最佳收货店”、“2001年度湘版图书进货三等奖”。“2001年度湘版图书发行重点奖”。

  从1950年5月建店至2005年,县新华书店先后发行各类政治、理论、时事读物8000多个品种,290多万册,各类专业技术书籍和科普读物4万多个品种,490多万册,营业额呈直线上升,仅改革开放期间,就由1979年32.6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1700多万元,增长50余倍。

  三、藏书和借阅

  (一)馆舍

  1979年,经湖南省文化厅批准,以原南岳县文化馆图书室改名的衡山县文化馆图书室为基础,成立衡山县图书馆,开始时编制5人,1985年增加至7人。2005年编制10人,实有20人。馆舍为县电瓶厂搬迁后的旧厂房。1985年,因县城扩建开云北路,作为馆舍的原电瓶厂部分厂房被拆除,县图书馆被安排至县广播电视局一栋低矮潮湿的平房办公。馆舍为8间土砖平房,另借县大礼堂前厅1间房屋藏书。1988年,县政府将县大礼堂无偿划拨给县体委建体育馆,原由县图书馆使用的前厅1间房屋随同划出,县财政以2万元补偿,留作新馆建设经费。

  2003年12月,集中多年向上争取的经费和财政拨款,在县城先农花园侧建县图书大楼。至2005年8月竣工,12月投入使用。从此县图书馆有了一座在全省较为美观大方、格调高雅的新馆舍。

  (二)藏书

  1979年,因图书馆由文化馆的图书室演变而来,藏书不多,仅18600册。此后,县财政逐年增加新书购买费用,藏书达54150册,其中平装书51650册,线装古籍2500册,内有全套《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外文对照读物20册,未上架图书3000册。1984~1990年,馆内仅增购图书175册,所有上架图书均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大类各11个小类编排整理陈列。1991年后,因馆舍迭经变迁,条件太差,馆内藏书变化不大,每年县财政仅拨款1000~2000元作为报刊订阅之用。2005年,新图书大楼落成,藏书条件大大改善。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县图书馆建设,更有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捐钱献书,县财政也相应增拨了购书经费,馆内藏书跃升至7.8万册。

  (三)借阅

  1979~1990年,图书借阅开展正常,阅览室敞开接待读者,外借室凭借书证借阅,馆内不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推介新书、交流阅读心得。1991~2002年,因馆舍条件差,新书不多,图书借阅不太正常,读者人数不多,员工值班也时有迟到早退现象。2005年,新馆建成后,图书借阅走上了正常轨道,外借室、阅览室、电子读物阅览室从星期二至星期天实行全天对外开放,星期一实行轮休,开放半天。读者人数开始回升,但由于旧书居多,新书较少,日接待量仍在50人左右徘徊。

  【报 刊】

  一、《衡山报》

  1993年3月,衡山县“两会”召开期间,县政协委员唐炳文提出《关于恢复<衡山报>的建议》的提案。县委宣传部,在积极与省、市宣传、新闻出版部门联系,取得初步支持后,向县委主要领导提出了恢复《衡山报》的建议。后经县委常委讨论,决定恢复《衡山报》,并向省、市委宣传部呈送了关于恢复《衡山报》的报告。

  1994年1月,省新闻出版局正式下文,同意衡山恢复《衡山报》,并给《衡山报》颁发了内部准印证。县委宣传部根据批文,在进一步办理正式手续的同时,着手组建办报班子,开始具体工作。

  1994年2月18日,县委下发《中共衡山县委关于恢复<衡山报>的决定》的文件,次日,新的《衡山报》正式出刊。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县直机关和各乡镇领导聚集县宾馆,庆贺《衡山报》的复刊,当天,复刊的《衡山报》首发6000余份。

  1994年10月,衡阳市编委和衡山县编委下文,同意衡山报社为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定编8人。11月,县委下文同意正式成立衡山报社,任命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水清兼任总编辑,成兆兰任副总编辑。《衡山报》是一张周报,八开四版。县财政当时不给开办费,只是给予一定的预算经费支持。编报过程中,报社编辑将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修改后,在从衡阳日报社拿来的版样纸上排出版样,再送衡阳日报印刷厂排版、印刷。每周送稿、校稿、取报纸,往返两三次,其辛苦自不待言。

  1994年6月,衡山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衡山报社记者深入抗洪抢险第一线,采写了《党员堤坝冲不垮》的稿件,被《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采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阅看后作出批示,肯定衡山贺家乡的共产党员是一道冲不垮的“堤坝”。同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来到衡山慰问灾民,《衡山报》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温家宝 “在县城大街上、在商店、在居民家中,广泛接触群众,问寒问暖,转达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慰问”的动人镜头,把一个亲民、爱民、为民排忧解难的领导人形象深深印在衡山人民心中。

  1995年,在《衡山报》复刊仅仅一年的时候,全省举行县、市报评优活动,《衡山报》选送的7篇作品有6篇获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特别是成新平的《农民查县长》,不仅获得这次评奖中的一等奖,而且在参加全省新闻评奖时又获一等奖。办报期间,《衡山报》共有50多篇新闻作品、新闻论文和副刊作品荣获全国、全省新闻奖。

  同年,《衡山报》根据原新场市乡儿童张井水与祖母相依为命,不但失学在家,而且生活相当困难的新闻材料,赶写出《井水的故事何时不再辛酸》的长篇报道,引起了全县人民的反响,在省新闻媒体转载后,又引起了省委书记王茂林的高度重视,不仅作出批示,而且带头捐款。省委书记的举动牵动了社会的爱心,从县内到县外,省内到省外,社会各界对小井水给予了无私的援助,使小井水一家很快走出了窘境。

  2001年4月,《衡山报》借用衡阳日报印刷厂整套照排设备,自己照排自己校对,再通过网络传送到衡阳日报印刷厂。这样既解决了过去往返送稿赴衡阳的困难,又提高了质量和降低了成本,发行量也显著上升,最少时达6000余份,最多时达1万余份。

  2003年12月26日,在《衡山报》即将迎来复刊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因服从中央整顿清理报刊的大局,以《惜别读者》一文宣告自己的停刊。从复刊到停刊,共出版506期,1100多万字,4000多幅照片。

  二、其它刊物

  (一)《祝融峰》 1980年恢复,1984年改名《麇城》,1985年又改名《开云楼》。县文化馆主办,是全县综合性文艺刊物,不定期,主要发表县内业余作者、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曲艺、小戏曲、文学评论等,也登载县内作者的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陈葳、彭友明、陈章麟、向柏云、旷森林、欧阳燮衡、戴绍湘、肖复华等是这个刊物的主要创作人员。该刊为培养县内文学青年,繁荣文艺创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深受县内文艺爱好者喜爱。1986年,由于经费紧张,编辑人员相继调入省、市期刊工作而停刊。

  (二)《衡山诗刊》 1985年创刊,初为岳麓诗社衡山分社主办,后为衡山诗社主办,不定期,主要发表古体格律诗、词。胡遐之、谭雪纯、康华楚、李见实、刘亭翼、邹渭贤、谭祖荫、朱海清、廖旭蓉等是它的主要创作人员。经费来源主要靠争取财政临时拨款,一般一年一期,有时年多甚至两年才出一期。

  (三)《祝融》 1990年创刊,为全县中学生文学联合会主办,不定期,主要创作人员为县内中学校文艺社团、文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发表的作品体裁不限,但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因中学生文学联合会属松散的文艺团体,随着其负责人丁觉荣的故去,该刊亦不复存在。

  (四)《衡山通讯》 2004年创刊,中共衡山县委宣传部和县新闻办主办,月刊,是针对《衡山报》停刊而创办的一个刊物,主要发表县内当月的时政要闻,兼发县内各部门综合性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等,免费赠阅,新闻价值较高,较受各界欢迎。

  此外,尚有《雏凤》、《芳草》、《朱鸟》、《映山红》等一些油印小期刊问世,均属县内一些文学社团创办的试笔小园地。由于其主办者人员流动,组织松散,这些刊物亦只能是昙花一现,往往出一至两期后就自行停刊。

[编辑:hsnews]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