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记忆】海子洼里故事多(下)

2021-01-29 08:00:00 来源:济南市长清区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图片

(接上)

在明代历史上,长清出了一大批任职“御史”、“按察史”之类的专职纪检监督的高级干部, 可以将他们称之为“长清御史集团”。在李良家族,根据现存的资料可知, 其祖父也曾任或赠都御史。还有“铁御史”之称的李纲,他于天顺元年(1457年)中进士, 官至左佥都御史, 在任弹赃官无数,去世后遗物只留有图书和敝衣。其三世孙李兴善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秉公奉法,廉威不替”,很好地继承了李纲的遗风。还有长清人张纲,于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在朝廷人称“"老包",在外做官人称“一路青天”,被成化皇帝称赞“西有王钺,北有张纲,朕何忧哉”,他去世后皇帝很哀伤,派官员致祭,并在居庸关为其塑像,并祀乡贤祠。他的儿子也官至监察御史”奉法不挠,人不敢干”。张纲之父张谨为举人, 官思南知府,赠左佥都御史,祖父子三代皆御史,这是至高的家族荣誉。另外长清人王温于成化十四年( 1478年)中进士, 官至监察御史,其伯父王子新曾任御史中丞,其父曾任辉县、献县知县,赠监察御史,也是父子双御史。还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的长清人李思,任陕西按察司副使。从景秦到万历一百余年间, 历代皇帝在位时都有长清人任“御史、按察使”之职, 这应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四点:其一: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元末战乱和明初的“靖难之役”后,饱受战争之苦的长清始有人口大量迁人。后政通人和,经济复苏, 很多大家族开始重视子弟的教育, 也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的大氛围。其二, 受家风影响,重教育、重文化传承。李家和张家、王家都是长清的大家族,经家族一至三代的努力, 开始功成名显, 代代秉持了诗礼传家的传统,他们不管为官还是退职,都十分重视教育。如王温之父王杰,任职辉县、献县知县时,就曾大修学官、文庙,为万民拥戴,类似于今天为官者走到哪里都兴修学校一样。还有李侨临终时遗嘱其子李克中捐地为长清县学文庙建圆圈花墙,李良在任职宣州时也大修学校。这种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 使他们家族的子弟受到深刻的熏陶,代代相继而勃盛百余年。这一点, 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也是借鉴良多的,教育是慢工出细活,重在熏陶,贵在形成优良的传统,万不能急功近利。其三,受学士集团影响,相互提携。明朝党争严重, 多以学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党派。如万历时就曾形成一个“ 齐党”,长清籍官员也应和齐党有所关联。其四,受长清人群体性格的影响。长清人生性耿直,重礼尚义,很适合从事纪检监察工作, 这也与山东自古多出忠臣良将的地域传统有关。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耿直的良臣们大多葬于城南海子洼一带,以致石坊 、石人、石马、石羊相望, 连老百姓都分不清谁是谁的了,于是便有了“石人牧马”的传说。说有一天李纲的家人突然发现李纲墓地的两个石人不见了,便派家人向东寻找,在苏庄山口发现了他们,可怎么抬也抬不动。怕他们再跑了,只好夜里派人守着。夜深人静时,守夜的家人忽听到“咴咳”的马叫声,定睛一看,大吃一惊, 原来跑来一群石马,在那儿低头啃草。这时石人开口说话了:“你们这些石马,我好心夜里放你们出来吃草, 我们睡了一会,为什么天亮了也不说一声,自己跑了, 害得我们回不了家。”石马答话:”你睡得太死, 用蹄子踢你们都没有醒,不信你摸摸后脑勺的蹄子窝。”石人一摸,果然有。石马说。”我们踢你的时候在苏庄东山口。这会儿怎么在西山口呢?”石人叹口气说。”我们也往回跑了一段,刚跑到这儿该死的公鸡叫了,俺俩就再也跑不动了。"家人一听很生气,于是大喊。” 你们俩傻瓜,现在是夜深人静,为什么不往回跑。”没想到家人的话惊了石人、石马, 石马都跑掉了,石人以为天又亮了,扎得更深了, 以至第二天再也挖不动了。这个故事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官员们墓前的石人、石马已残缺不全, 有的被淤没了。随着“文革”风暴的到来, 这些墓地被一扫而光。以后这儿又通了公路, 加之开山采石, 海子洼已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只留下一洼的故事供人评说。

记于2009年6月12日,另成诗一首以记之:

海子洼里故事多,

铁面御史尽消磨。

刚正耿直存秉性,

长清忠臣多柱国。

摘自:《散记长清》 作者李现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