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妇替夫千里寻亲,永康好心人帮其圆梦

2019-01-15 00:00:00 来源:永康新闻网_首页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1月10日晚上,林高忠早早就派儿子驱车前往永康南站,等待飞驰的高铁给他家捎来的6位“贵宾”。而在黄城里村的家中,灯火通明,大圆桌上已经摆满了丰富菜肴和本土特产,这个鬓角斑白的老人来回踱步,正思考着接下来的三天里该带他们去哪里逛逛……




一对老人为逃荒 挑着二子离开故乡


当年,为了逃荒,林高忠的爷爷奶奶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方箩,带走了两个年幼的儿子:林友好和林友富。而大儿子(林高忠的父亲林友金)和二女儿(林高忠的姑姑林宝娇)则被遗留在了永康。原本人丁兴旺的一家,就这样走散了……


出走的一家四口不知跋涉了多少天,最终落户安徽广德县,住在偏僻的山区里,生活条件甚是艰苦。身处异乡,夫妻俩只能靠挑锅贴补家用,养大了两个孩子。


林友好和林友富两兄弟长大后,娶了当地的媳妇,又接替了父亲的活儿——挑锅。林友富便是林树森的父亲(即沈光秀的公公)。据沈光秀回忆:“我公公一直跟别人介绍,我们是浙江金华人,老家在永康。”既然如此,为什么从没想过回来呢?沈光秀说,不是不想回,而是没法回,“一晃几十年过去,永康那边的信息早就不流通了,更何况手头也没有钱,实在是回不去哦!”



方岩师傅帮寻亲 归乡之路坎坷不断



1985年的某天,一位过路的钉秤师傅行至广德县,借宿在林家,闲聊时提起他是永康方岩人。突然听见故乡的名字,林树森急忙问道:“知不知道黄城里村?我的大伯叫做林友金,你可不可以帮我打听一下,他是否还有后代?”带着林树森的嘱托和写着地址的纸条,这位钉秤师傅回到永康后便亲赴黄城里村,找到了林友金的儿子林高忠。果然,林高忠脱口而出:“我的确有两个叔叔幼年离乡,在外地从来没回来过。”


多亏了这位热心的“信使”给两头传递消息,同年,45岁的林树森带着弟弟林木森首次踏上故土……那时,林高忠一家还住在老房子里。


谁知,短暂的相聚过后,由于联系上的不便利,这两家人再一次“失联”了,一桩桩旧事又被附上了灰尘。然而,缘分总是妙不可言。


2016年,黄城里村动工拆迁,林高忠搬家时找到一张写着地址的纸条,“正是堂哥林树森最初托那位方岩人带给我的那张。”林高忠细心地收好,待新房建好后,立马按这个地址寄去了一封信,并附上手机号码和新住址。时隔30多年,周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高忠猜想,这信估计是有去无回了。不料,一个月左右,他和妻子正在农田干活,手机忽然响了起来,接通后,对方激动地说道:“你是林高忠吗?我是你堂哥啊!还有印象吗?”



七旬老妇代夫还 故乡面貌已大变样


时光荏苒,大家都“老”了。78岁的林树森因为手脚不便,没办法再回来看看此时的“新”永康。沈光秀看穿了丈夫心中的遗憾和思乡之情,决定代他回一趟永康,还特意叫上了三伯林友好家的几个儿子一同前往。



这是沈光秀第一次来到丈夫、公公和爷爷口中的这个“老家”,她显得又惊又喜。惊的是原来这个小城建设得这么美、发展得如此好;喜的是完成了三代人的心愿,每认识一张新面孔,对她而言都是一种满足感。



在堂弟林高忠的带领下,沈光秀得以感受了一番永康大美乡村的样貌——园周村和塘里村,她让小辈们帮自己多拍些照,可以拿回去给老伴看看故乡的大变样。


1月13日是沈光秀一行回程的日子,林高忠依依不舍地说:“趁着腿脚还走得动,我们要多走动。不能让这份遗憾延续到下一代,常来常往、越走越亲才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