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焕奎:生于书香门第 自幼饱受家庭教育

2020-05-21 20:08:16 来源:汶上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马焕奎(1838~1922)·马锡璘(1874~1945) 马焕奎,字汉臣,别号少朐山人,次邱乡赵庄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受家庭教育。稍长,博览群书,并渐次涉足于诗坛书苑。

  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以岁贡生得县级候选训导。誉衔虚名,并未使他怎么高兴。况且,出入官场,也非他所望。其《咏燕》诗写道:“东皇送暖即便归,认得去年旧荆扉。画梁雕栋非吾主,何必傍依门户飞。”此时,他急于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他不断出入于著名学堂之间,一面传授书本知识,一面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深痛军威不振,呼吁师生洗雪国耻,并于孔子讲学堂连夜题诗16首,向统治者发出了“倘振军威当尔日,讵贻民害到今朝”的批评与劝告。光绪三十三年,他被聘为兖州学堂教授。宣统元年(1909),回汶上圣泽书院,任学堂教习、书院学监,对教育事业表现了更大的志趣。其述怀诗云:“人到残年气血衰,俗情勘破悉尘埃。树人倘是百年计,不爱钱财爱人才。”

  随着社会声望的提高,马焕奎对县内某些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表现了热情关切,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初年,官府重修戴村坝,主持者欲加高石坝。马焕奎深谙此工程因果利害:若坝加高,入运之水大增,遇有洪峰,小汶河下游势必汇为泽国。于是当即著文立论。在《明成祖命宋礼浚会通河论》中,他从历史地理角度,阐述了南旺分水口“日渐日高”和汶河之口“日冲日阔”的事实,得出戴村坝不仅不能加高,即使保持原有高度,也已为小汶河下游所难承受的结论。之后,他会同全县名流士绅130余人联名具呈,亲赴省府申诉,赢得了维持原设计的批复。

  清朝末年,《汶上县志》续修,马焕奎被聘为主笔。对此,他曾呼吁再三,并致力搜集资料已有40余载。虽然此时年逾花甲,但热情不减壮年。他亲自制订纲要,选聘人才,起草重要篇章,集主编与撰写于一身。所作《刘氏家藏定武兰亭真拓记》、《汶阳辨》等,落笔自然,行文洒脱,简而有据,至今不失其价值。当时,一班沽名钓誉之徒为将自己或先人载入县志,常常依势登门纠缠。他始予婉绝,后来干脆将《志局有感》诗数首录于壁上。其一云:“人人欲上龙门传,生前何不占小善?但得谀词厚以诬,地下应羞人见面。”沽名之辈见其言词坚恳犀利,只好悻悻而退。

  志稿草成,正逢清廷覆灭,县志局被撤,局势一片混乱。为使将要成书的200余年之史料免遭毁失,他将志稿清点整理,怀揣至家,决定有朝一日,献给社会。

  此际,焕奎之四子马锡璘正鹊起于学堂。他25岁中秀才,因科场停考,入济南师范速成科就读。毕业后,委马村学堂(原丽泽书院)教师兼堂长。时值私塾初改学堂,一应事务,困难重重。他外联乡区,内和同仁,仅3年,马村学堂便初具规模,堪与圣泽书院媲美。此时述怀诗云:“艰辛讵能移吾志,傲骨犹足撑此身。愿将心血输园地,广栽桃李育新人。”不久,调县劝学所供职。面对校舍不足,教具缺乏等问题,他不回避,不气馁,八方奔走,联合热心教育的人士,劝募化捐,终于筹得一笔为数可观的资金,为圣泽书院等学堂添置了校舍、教具。其间,马焕奎已还家居住。锡璘常回家探视。父子俩论及教育改革,常常大半夜不倦。每当谈及未竟之县志,便神志黯然,怅然若失——保存草稿,终为不妥;刊刻付印,何来资金?思来想去,唯有一法:抄!从此,父子二人把整理抄录志稿,当成了生活中的大事。及至1922年,便整理抄录了大半。临终,马焕奎对儿孙们说:“志稿整理完毕,一定要好好珍藏,等将来交给清明的政府。”

  马锡璘不负父托。辞聘还家后,一面于偏房教授慕名前来的学生,一面继续整理县志草稿。完成后,他将清稿仔细装订成册,三层包裹,藏于室内。同时谆谆嘱咐后人:“房产什物可以不要,这部《县志》不可不要。”1957年,赵庄一带泛水,其孙马潮声遵祖所言,独背《县志》逃上河堤。不久,马潮声将它送交县教育科。

  马焕奎善书法,工诗文。所著并亲书《讲堂钓鱼台留地保护记》碑,至今尚存于湖口村西;所书《太白楼记》石碑虽已亡佚,碑文仍存于他主编的《再续汶上县志》中。另著有《蝉春书屋文集》(3卷)、《蝉春书屋诗集》(2卷)、《蝉春书屋便笔》、《读左抒见》(2卷)、《三惜堂对联存草》、《书法闲谈》等,后经弟子刊刻行于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