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在哪里 界碑就在哪里”!一家四代护边员69年接力戍边

2020-06-24 20:59:3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有一种家风

  信守承诺,一脉相传

  去年,麦麦提努尔的女儿古丽加玛力刚刚高中毕业,便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护边申请书,追随父亲加入“木孜库伦护边队”,成为他们大家庭中的第16位护边员。

  木孜阔若牧业点属高寒气候,氧气稀薄,常年飘雪,境内高山谷地相互交错、群峰沟壑叠连纵横……由于气候恶劣,新中国成立之初定居这里的牧民,也只有三四户柯尔克孜族老乡——麦麦提努尔的祖父珀默勒·多来提,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距离边境线还有一段距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牧民们看到边防官兵巡逻任务重,便主动腾出毡房供官兵休息,还自发加入护边巡逻队伍中。就这样,珀默勒成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帕米尔高原护边员,他也是整个家族的第一位护边员。

  时光回溯到1952年,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珀默勒告诉子孙,自己曾向边防官兵承诺:“守好国界线,不让界碑移动一毫米。”吾布力·艾山接过父亲珀默勒手中的“护边接力棒”。那一年,他才19岁。

  一诺千重,一脉相传。为了信守承诺,这个大家庭中先后有四代人、16名成员加入护边员队伍。

  “阿爸总穿着一身打了补丁的军大衣、一双开了缝的绿军鞋,每次一出门就是一整天。”在麦麦提努尔印象里,父亲吾布力总是很忙碌,而家中的里里外外,都由母亲塔西布·斯拉木一人操持……直到疾病缠身,父亲才恋恋不舍地下山。

  于是,麦麦提努尔的哥哥——塔吉丁·吾普尔,接过父亲吾布力的班,那是1980年。

  护边巡逻中,塔吉丁不仅要完成日常巡查工作,还要负责看护边境线上的一个物资库。当时山上条件艰苦,几个护边员每次只能挤在“地窝子”,每隔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

  一次,塔吉丁实在忍受不住寒冷和孤寂,偷偷跑回了家。满脸胡子拉碴、嘴唇也被冻得干裂的他本想偷个懒,却被父亲吾布力逮个正着。结果,他连一口热茶都没来得及喝,便被赶了回去……

  常年巡逻守防积劳成疾,一天傍晚,塔吉丁突然倒在了边境线附近的一个山口,麦麦提努尔闻讯赶来,医生却告诉他说,他哥哥的身体再也不允许踏巡边防线了。

  这一年,是哥哥成为护边员的第17年。22岁的麦麦提努尔流着泪,下定决心接替哥哥,加入护边员队伍。就这样,在哥哥当年走过的雪线上,麦麦提努尔一走又是22年。

  常年巡守雪峰山口,护边员大多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高原病,麦麦提努尔也不例外。今年44岁的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每次外出巡逻,他都要带着厚厚的护膝,有时遇上雨雪风霜天气,走路总是一瘸一拐……

  去年秋天,17岁的女儿古丽加玛力高中毕业回到家中,打算下山到喀什找一份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她跟随父亲一同到山口巡逻。

  那天,古丽加玛力跟着父亲沿着边防线走了十几公里,尽管没有遇上什么险情,但巡逻路上的艰辛和严寒,让她对父亲在高原守防多了一分担忧。

  回到家中,古丽加玛力将这一路的经历写进日记,在她心里,“守边护线”不仅仅是一句承诺,更是一份源于祖辈父辈的赤诚。

  后来的日子,她反复打电话向家中几位担任护边员的亲戚了解情况——她也想成为护边员,可又怕打小如掌上明珠一般疼爱自己的父亲,知道这个决定后会不高兴。

  有一次,她在网上读到柯尔克孜族女护边员布茹马汗的巡边故事,感动之余她告诉自己,要向那位77岁的老阿妈一样,“做应该做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

  不久,组织便收到了古丽加玛力的申请书。她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过去我并不了解父亲,并不了解‘挚爱祖国’四个字的分量有多重。成为护边员,我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才能真正读懂传承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间的信仰。”

  365个日夜过去了,这个倔强的姑娘,对走上护边员之路,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邻居笑她痴傻,同学们说她疯了,她还真的在山上待了下来。

  3个月练就摩托车驾驶技能,5个月继承父亲“活地图”的称号,半年又扛起护边小组语言培训的任务……如今,除了日常巡逻护边,古丽加玛力还利用休息时间,走进山上牧民的毡房,为他们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富民政策,成为牧民心眼儿里的“慕士塔格峰之花”。

  “古丽加玛力,是‘花’一样的护边员……”说起女儿,麦麦提努尔笑得合不拢嘴,“新时代的护边员,一定要有知识有文化,我已经老了,为祖国守防的任务,以后就要交给孩子们了。”

  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69年,这一家四代接力护边的故事,也带动一大批柯尔克孜族牧民自觉投身巡边护边任务,正如麦麦提努尔说的那样——“一个人能做的事有限。为祖国守好国土,是我们能为祖国做的最大的事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