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酝酿归国)

2019-05-28 00:00:00 来源:沙湾新闻网 作者:乐山理论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酝酿归国

1930年初,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上海正在酝酿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阿英就此事写信向郭沫若征求意见,郭沫若回信表示支持。3月2日,由鲁迅与郭沫若、沈雁冰、冯雪峰、沈端先、钱杏、蒋光慈、冯乃超、田汉、李初梨等五十余人联名发起组织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在上海宣布成立,郭沫若无法直接参加成立大会,他衷心遥祝中国左翼文坛,从此开创了大联合的新局面。作为“左联”的一个忠诚盟员,他特地献给新团体一份礼物,即自己的译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并将该书版税用作联盟的基金。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形势的需要,蒋介石接受了其亲信之一张建的建议,同意让郭沫若回国。并让当时在福建省政府任职的郁达夫转告郭沫若。

1937年7月24日深夜,郭沫若仔细端详枕畔安娜熟睡的面庞,腹中似有千言万语要对她讲。想到三天后返抵上海将投入抗日洪流,他于枕上吟成七律一首,用的是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的韵脚: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这是他悲苦而又兴奋的心情的写照,是他即将踏上祖国的土地时,把生命献给人民,献给神圣的抗日战争的誓言。

1937年7月25日凌晨,郭沫若悄然告别妻儿,经东京、横滨,到达神户,化名杨柏勉,登上了日本“皇后号”轮船,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