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创作与译著)

2019-05-28 00:00:00 来源:沙湾新闻网 作者:乐山理论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创作与译著

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郭沫若从追忆自己往日的经历抒发眷恋祖国人民的情怀。他写了《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初出夔门》、《创造十年》、《创造十年续篇》、《北伐途次》等回忆散文,这些散文都可以作为自传来读。

郭沫若作品数量仅次于自传的是历史小说。1936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豕蹄》,其中描绘了孔丘、孟轲、嬴政、项羽、司马迁、贾谊。这时期郭沫若的历史小说不仅通过描写古人的某一性格来批评或赞扬今人的同一类型的性格,还表达了浓厚的抗日反蒋的情绪。

郭沫若翻译作品的数量也很可观。有美国作家辛克莱三巨著:《石炭王》、《屠场》、《煤油》,有《日本短篇小说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译了一部分;除文艺作品之外,这期间郭沫若还翻译了给过他不少教益的德国米海里斯所著《美术考古学发现史》,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歌德的《真实与诗艺》,以及英国威尔斯的《生命之科学》等著作。有意思的是,郭沫若当时的译著,出版时署名有时被换作了别人的名字,这是书局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的禁令,可见当时“郭沫若”这个名字实在是个危险的信号。

1930年,郭沫若完成了一部“生平最得意之作”——《骑士》,即长篇小说《同志爱》。后定名为《骑士》。这本书歌颂了北伐中的一位女战士。女主人公金佩秋的原型,就是共产党员、当时国民党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部长黄慕兰。篇幅在十万字上下。这部书多少弥补了他一桩未了的心愿:那是一九二九年,高尔基有意把一九二七年前后的中国革命写成一部小说,希望有中国的同志和他协作,朋友们推荐郭沫若去,遗憾的是郭沫若终因种种羁绊而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自此,高尔基的那个意愿时时拨动着郭沫若,多少个熟悉的面孔经常浮现在他脑海中,多么沉重的对牺牲了的同志的缅怀,不时缭绕心头,他感到自己有责任把中国那段光辉的历史形诸文字。于是他一鼓作气地写了散文《武昌城下》,同时又创作了这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骑士》。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