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 体味扶贫的苦乐

2019-12-02 17:45:48 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我叫王小兵,是大凉山土生土长的彝族人,我的彝族名字叫阿苏伍格,现为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派驻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第一书记。今天,很高兴、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扶贫故事。

  一、难忘母亲的叮咛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1964年,她代表凉山州到人民大会堂进行文艺汇演,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当我大些时,母亲经常告诉我,是共产党让大凉山“一步跨千年”,是共产党让她摆脱穷苦,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长大后,母亲经常叮嘱我,我们家的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要不忘党恩、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母亲的话,一直在我耳畔萦绕,让“共产党”这三个字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里;人民大会堂,一直是我心中神圣的向往,哪怕有一天到天安门广场去看看我也心满意足。光荣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的理想。

  2016年底,公司领导征求我的意见,准备选派我到阿吼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的我十分犹豫,顾虑重重。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已70多岁且长年多病,每天需坚持服药并卧床休养;爱人在乡村当教师,回一次家都不容易;一双儿女大的6岁、小的才1岁多,正需要照管。自己若去扶贫,这个家咋办?可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亲身参与党中央号召的脱贫攻坚战,既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己锻炼成长的难得机会。我左右为难,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母亲知道后,耐心地对我说,“扶贫是党的好政策,组织叫你去是对你的信任。你不仅要去,还要好好干,干出成绩!家里的事,有我呢。”母亲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了我参与脱贫攻坚的决心。于是,我安排好家事后,背起行囊,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阿吼村。

  二、体味扶贫的苦乐

  走进阿吼村,我发现这里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平均海拔3000多米,到处是泥泞不堪的小路、低矮破烂的房屋、靠天吃饭的庄稼、衣裳破旧的孩子、家徒四壁的人家,绝大多数村民还处于“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原始落后的贫困状态。自己虽然对这里的贫困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我想,自己一定要拼尽全力,帮助乡亲们走出贫困。

  基层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我,驻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近村民,与他们聊天、做朋友。阿吼村共有946人,其中贫困户73户309人,分散居住在方圆20多平方公里的山头沟壑中。我不顾山高路陡、泥泞路滑,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一家一户地走访,一人一人地交谈,迅速走遍了全村的每个角落,了解了全村的基本情况和乡亲们的想法愿望。鞋,磨破了几双;皮,晒脱了几层;肉,减掉了几斤。这些,都不算什么。我最高兴的,是乡亲们渐渐熟悉并接受了我这个“小王书记”。

  贫困户吉觉阿牛木,丈夫4年前去世后,独自拉扯3个孩子艰难度日,大儿子因拿不出生活费将要失学。我知晓后,马上自掏腰包给她送去2000元,让孩子上了学。为有效解决阿牛木一家的贫困问题,我将阿牛木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安排她在产业基地务工,给她争取到公益性岗位,还经常去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阿牛木的小女儿阿支莫每次看到我来了,远远就喊“舅舅!舅舅!”那一声声稚嫩的童声,经常让我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在我们彝族亲缘关系中,以“舅舅”为大,能够被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女孩叫“舅舅”,对我是多么的亲热和敬重啊!

  有一次,我去看望居住在山头上的贫困老人俄施额切,因道路狭窄湿滑,不小心摔倒在河里,腕关节受伤。当我忍着疼痛,浑身湿漉漉地站在俄施额切家门口时,老人忙着拿干毛巾帮我擦衣服,拿药酒给我涂伤口,眼眶红红的对我说“好孩子,真是辛苦你了!”看着老人家忙里忙外、满是疼爱,我的心暖暖的,早忘记了尴尬和疼痛。

  大家对我这个外来的小伙子充满了信任和关切,有的老人甚至把后事托付给我。贫困户曲木产哈莫老人生病卧床不起,我赶去看望。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这年纪啊,死了也没啥。要是死前看不到你,我闭不上眼啊。我去后,劳烦你要帮忙照顾这个家。孩子,你是我最亲的人啊”。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只是使劲地点头,久久说不出话来。

  我不仅是乡亲们的孩子、孩子们的舅舅,还是很多年轻村民的兄弟。21岁的吉巴伍果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他想学开挖掘机,我一趟又一趟地跑县城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争取到了培训名额。得知自己有培训机会时,吉巴伍果这个彝族汉子一把抱住我,大声说“谢谢你,你是我一生的好兄弟!”

  驻村2年多来,虽然环境艰苦、生活清苦、工作劳苦,但是每每看到乡亲们的热情和笑脸,我的心总是美美的、甜甜的,快乐和幸福油然而生。远离了小家,走进了大家。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友情,还收获了亲情,因为所有阿吼村的村民都成了我的亲人啊!

  三、为了群众的致富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责任。通过深入摸排和走访了解,我有了初步想法,那就是必须从产业发展入手,先形成村支柱产业,再围绕支柱产业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构建产业体系。在充分征求村“两委”和一些群众意见后,我总结提出了“334”帮扶模式,即:树立“科学+绿色+可持续”扶贫理念,落实“支部共建、文明共创、产业共进”扶贫举措,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帮扶机制,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一帮扶模式于2018年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思路有了,如何推进落实,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很多贫困群众思想固化、观念落后,要让他们跟着干不容易。为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我和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种植川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药材,却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反对和不理解。他们认为,阿吼村祖祖辈辈都是种洋芋的,怎么种上了中药材?为发展集约化的种植业,阿吼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需要流转土地,又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

  村民曲木阿各莫是个强势女人,听说要流转她家已经荒置的土地种植中药材,她坚决不同意,我决心先啃下这户‘硬骨头’。我七进家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她算土地流转收益账、产业基地务工收入账、合作社每年分红账等等,磨破了嘴皮,说干了口水,她还是将信将疑。我开动脑筋,通过彝族特有的“寻亲”方法,和阿各莫拉上了亲戚。她终于同意了,土地流转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现在,在产业基地务工的人群里,经常能看到阿各莫活跃而勤劳的身影。

  合作社建立起来了,我又有了新的想法。阿吼村高寒无污染的优良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发展养殖业。为保证质量稳定,在炎热的夏季,我走进种猪场亲自挑选猪苗,猪场里遍地的粪便和臭味令人作呕,但我并未退缩,一只一只的精心挑选着。猪场老板本来以为我在为自己家挑猪呢,当得知我是村上的第一书记时,夸我真是一个好书记!

  2018年底,阿吼村合作社销售盈利30余万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7180元。2019年初,阿吼村合作社实现第一次分红,贫困户人均分到了1450元,非贫困户人均分到860元。中央电视台“决胜贫困”栏目对此进行了报道。

  为了构建阿吼村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村民持续增收致富,我带领阿吼村在西昌创新举办了村级农产品交易会——“阿交会”,许多市民纷纷赶来购买阿吼村的生态农产品。

  “阿交会”作为来自最基层的村级农产品交易会模式,正在凉山推广。下步,我还想把阿吼村的农产品交易会打造成一个直接面向市场的品牌。这样,有了优质的农产品,通畅了销售渠道,阿吼村的产业就能够可持续发展,村民们持续增收致富也有了保障。

  2017年,阿吼村已经成功脱贫,全村73户贫困户全部摘帽,我也先后荣获了2017年度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精准扶贫带头人、2018年凉山州脱贫攻坚贡献奖、2018年度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2018年度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2018年度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2019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而且在2017年底有幸走进了夙夜梦寐的人民大会堂作扶贫经验交流发言。

  成绩属于过去,阿吼村群众脱贫后的致富之路依然漫长。现在,我依然每天奔波在阿吼村,心甘情愿做阿吼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孺子牛,继续埋头苦干,大胆开拓创新,为巩固阿吼村的脱贫成果、实现群众富裕和乡村振兴努力挥洒自己的热血和汗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