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2019-08-06 14:48:00 来源:东辽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东辽县是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东辽二人转与东北二人转共同有着300年悠久的历史。

  以“说、唱、扮、舞、绝”为主要艺术特征、在东北广大农民文化生活中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誉的“东北二人转”。早年称“蹦蹦”,是随着东北地区关内移民的逐渐增多及各民族文化不断的渗透、融汇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莲花落、驴皮影、太平鼓、霸王鞭、杂技、武术、笑话等多种民间艺术元素而产生的极具东北地域风格的民间剧种。形成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丰富的唱腔与幽默、诙谐、自然、朴实的表演形式,唱词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最早的二人转由两个人表演,二人转的名称即来源于此,后来发展成多人表演(称拉唱戏)和一个人表演(称单出头)。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角全部由男演员“反串”,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演员逐渐开始增多,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二人转演员道具主要以手绢、扇子、手玉子、大板、沙拉鸡为主,乐队伴奏主要以二胡、板胡、唢呐、扬琴、锣鼓等为主,现代二人转则充实了电子琴、爵士鼓等多种电声和管弦乐器。

  东辽县的二人转艺术,早期多是以农民出身的民间艺人利用农闲时节或民俗节日“撂地摊儿”为载体,逐步发展成为专业的“戏班”,并常年出现在庙会、集市和大户人家的红白喜事上,现传人已经发展到第19代。第15代传人东辽县渭津镇乔家村的聂传盛老人唱起戏来依然是字正腔圆。

  20世纪50~60年代,东辽二人转得以长足的发展,在取传统经典剧目之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新剧目得以快速流传,服饰、化妆、道具及表演形式等得以进一步改良。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曾与其他老艺术家一道联名上书、将“蹦蹦戏”更名为“二人转”的老一代二人转艺术家筱兰芝就曾效力于东辽。《猪八戒拱地》、《水漫蓝桥》、《马前泼水》、《西厢听琴》、《西厢观画》、《包公断后》等二人转传统经典剧目的作者、剧作家张震;著名剧作家何庆魁,艺术家高秀敏,戏曲、影视、小品三栖明星闫学晶等也曾在东辽工作多年。退休后仍服务于东辽二人转艺术的原渭津镇业余农民小剧团创始人刘思谭,国家一级编曲张守义,多次获表演、导演、创作大奖的原东辽县文化局副局长张发玉,尚工作在东辽的吉林省优秀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付连英,在历届全国、全省汇演中为东辽赢得荣誉的几代优秀演乐员等等,均为东辽二人转的优秀传承和后续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2005年,付连英在县城所在地白泉镇创办了“付连英二人转艺术学校”,先后培养二人转演乐员数百人,为东辽二人转艺术的持续传承奠定了坚实了人才基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