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历史沿革

2019-10-16 22:22:3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纹陶片上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辽源西安区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声息。 据《盛京旧志沿革》记载:周代前在辽源市西安区地域就有濊貊、肃慎族劳作生息。

  汉至南北朝属玄菟郡,西汉以后夫余国据此地。东晋永和二年(346年)于辽源龙首山山城建渤海国夫余府,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晋朝为高句丽地。后魏为勿吉地。

  隋朝高句丽仍据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之内设立郡县。唐朝初年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的南苏州,唐朝渤海国时,东丰县属长岭府,东辽县属夫余府。

  后唐同光四年(契丹天赞五年)(926年)辽于此地建黄龙府,到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历49年。由于黄龙府卫将燕颇反辽,黄龙府被废。辽灭渤海国后,辽源西安区地区属东京道长岭府,设在梅河口市山城镇(亦说属乙典郡)。金代属咸平路。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户所,后为辽东宣慰司辖境 。

  明朝先设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后设奴尔干都司,东辽、东丰两县属三万卫管辖,后属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境。明正统二年(1437年),设辽东边墙,辽源西安区位于边墙之外。

  清朝以前,生活在辽源西安区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将今辽源市全境(包括西安区)划为大围场的一部分。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辽源地域(包括西安区)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当时各围场名称都是以地形地物的特征或某些动物活动的区域特点来命名;还有些围场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后来把这些地名做了围场名。

  清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曾祺向清廷奏请西流水围场和东流水围场开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围场弛禁招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盛京围场总管高万梅主持勘放西流水四十五围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即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办理民事政务,为辽源境内(包括西安区)建制之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奏请海龙厅升为府的同时,在今辽源境内(包括西安区)正式设制,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筑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资修筑4座城门,名曰东吉、西宁、南康、北寿,挖护城河1390米。县城内设东吉、西宁、南康、北寿4保。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立奉天省,西安县隶属奉天省。

  民国元年(1912年),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今西安区)、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更名为东丰县(关于东丰地名的由来详见东丰县篇)。民国三年(1914年),属奉天沈阳道。

  民国九年(1920年),划归奉天省直属。民国十五年(1926年),西安县(今西安区)、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由于土地大量开发,人口大增,大疙疸成为奉天省闻名的农业集散地。随之,县城各种店铺门房相继建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辽宁省直属。沦陷时期,民国二十一 年(1932年)属奉天省,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四平省。

  1948年10月1日,划西安县城区及矿区,成立西安市,属辽北省。这是市、县首次分设。1949年5月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为省直辖市。西安县政府机关仍设在西安市区内。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与陕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区分,又境内为东辽河发源地而更名为辽源市。(原辽源为郑家屯称而后更名双辽详见双辽篇)辽源市仍为省直辖市。

  1956年8月1日,取东辽河名,将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同年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1958年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专区代管。1959年3月23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辽源市。1962年5月28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69年5月14日,撤销东辽县,其行政区域仍划归辽源市管辖。1976年1月22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80年1月29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行政区域划入辽源市。1983年8月30日,辽源市升为地级市,城区设龙山、西安两区。1983年9月,中共辽源市委、辽源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区并组建筹备领导小组;12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源市西安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