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锣鼓草:传统劳动歌舞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5-18 14:46:0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锣鼓草又称打锣鼓草,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康县康南地区田间地头,类似于劳动号子,但又比一般的劳动号子更具有表演性的一种传统劳动歌舞艺术形式。

1.jpg

康南锣鼓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南地广人稀,不论是大集体时代还是后来的包产到户,每个村子都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大集体劳作习惯,劳动时,两三个人,在地边上敲锣打鼓,大部分人一边薅草,一边随着锣鼓的鼓点唱薅草歌,整片推进,互帮互助,场面热闹,气氛活跃。

  康南锣鼓草,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保留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朴素的音乐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将康南锣鼓草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对延续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都有十分特殊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各类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康南锣鼓草,既是一种劳动方式,又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价值:一是学术价值。对其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加以保护,将进一步充实民间音乐,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三是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康南锣鼓草,对陇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