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中国美丽乡村康县】乡村的美丽价值再发现——我见证的康县乡村蝶变

2020-09-14 17:51:15 来源:康县新闻网-中共康县委宣传部 作者:杨莹玲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康县这个贫困地区,通过“就地取材”探索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举。

2014年,在“探路陇之南”采访中,有许多 经过改造的康县乡村,让我们眼前一亮。 

image.png

岸门口镇严家坝村的村民李如堂,喜欢坐在家 门口的千年银杏树下,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树下 拍照。李如堂认为自己居住的村庄是真正意义上的 “脏、乱、差”,不仅道路坑坑洼洼,雨天出门两 腿泥,而且环境卫生也不好,垃圾胡乱堆放。通过 大规模“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村庄道路得到硬化, 旧房也换了新颜。村里许多人都将自家的院落进行 了改造,建成了好几家农家乐,每逢周末,总有许 多城里人前来消费。李如堂开心地说:“过去是条 烂泥沟,今天变成了旅游村。”

诚然,和西部许多贫困农村一样,康县的许多 村庄地处秦岭余脉的万重包围之中,交通不便,经 济发展滞后。由于多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民 都无法去城市生活定居,但他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宜 居的环境,健康低碳的现代生活。

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康县主要领导当时就对绿色发展的理念有了深刻理解,并且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康县根据各 村不同的地域特色,依托自然生态优 势,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 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四种建设类 型,对村容村貌进行改善。在美丽乡 村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大拆大 建,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一 些废旧的砖头瓦片、河道的石头石材、 枯干的树枝竹片充分利用。康县县委 书记李廷俊接受采访时说:“建设美 丽乡村,就是抛弃单纯追求GDP的 做法,遵循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 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的自然法则,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认为, “这样既调动了村民改造的积极性, 又降低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成本, 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个别村庄进行人居环境的改造 和提升,这种做法在许多地方都很常 见。几乎每个县都会有几个“盆景” 村庄,专门用于整个县的“形象展 示”。可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让 人有几个想不到。

 image.png

想不到康县美丽乡村的建设规模 如此之大,在全县350个乡村全面铺 开;想不到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这项 工作坚持了如此之久,八年多时间里, 这项工作都是持续在展开;想不到康县的领导干部如此“理念”坚定,规 划设计好了,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 把这项工作做到底。

我曾经听到过对康县领导的评 价,“把服务农民、农村和农业作为 县委、县政府最主要的工作,真是特 别难得。”我想,这也是许多人,包 括媒体人对康县特别厚爱的缘由吧, 农民、农村和农业,理应如此重视。

 如果说前几年,康县的乡村的变 化还主要体现在改变人居环境上。最 近几年,康县许多乡村的产业兴起, 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许多老 民居变身新民宿,这些变化意味着人 员、资源和产业重新在乡村聚集。许 多乡村发展有了内生动力,正在重新 焕发活力。而在此过程中,乡村的价 值得到再发现。

 比如,康县许多小型村史馆, 留住了乡村的气质与记忆。推开凤凰 谷村村史馆的大门,仿佛走进时光隧 道,一个个老物件记录了贫穷乡村的 巨变。斑驳锈迹的煤油灯、稳重古朴 的高背文椅、手摇式粗布纺织机、浑 圆的青石碾子……村民史佐宏说,即 便后代脱离了土地,也能在这里了解 祖辈劳动生产和生活的状况,传承勤 劳俭朴的美德,“光靠口述是不够的, 图像和实物更能有说服力。” 这个乡村的“文化自觉”,不仅留住了只属 于这个村庄百姓的记忆和文化,也成 为许多游客寻找乡愁的载体。image.png

再比如,康县对秦巴山区深处“男 嫁女娶”独特婚俗的挖掘。在康县南 部阳坝、太平和武都裕河一带,这项 婚俗已祖祖辈辈流传了多年。即使在 交通畅通、信息不再闭塞的今天,当 地人已经了解外面普遍“男娶女嫁” 的婚姻模式,也依然没有影响这一传 统婚俗被完好地保留下来。除了乡土 社会的延续性之外,这种独特婚俗在当下还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打破了西 北许多农耕区重男轻女的思想,间接 体现了男女平等,帮助消除性别比例 失衡。现实中,“男嫁女娶”模式让 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更有地位,有效减 少了家庭暴力的发生,也降低了婆媳、 姑嫂矛盾。当地百姓纷纷表示,在这 些村中很少出现家庭纠纷。当前,这 种婚俗表演,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image.png

 还有,康县对“北茶马古道”历 史遗存的保护工作。2009年考古人员 在康县望关乡发现了一块刻有“茶马贩通番捷路”字样的残碑,碑文明确 记载了康县茶马古道的存在。随后, 这块全国最早发现的有明确“茶马” 通道文字的文物,逐渐揭开了中国北 茶马古道的面纱,并引起全国茶马文 化学者的关注。康县通过搜集、整理、 挖掘北茶马古道的各类文物、集镇和 民居,重点围绕境内茶马古道的路线 走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发现、 认定、申报,大力保护北茶马古道的 文化遗存。在对文化日渐重视的当下, 康县“北茶马古道”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美 丽 乡 村 建 设, 让康县乡村价值“再发 现”,我总结为“开门 见山”成了风景。这在 花桥村变化尤为明显。 长期以来,“行路难” 是这里最大的难题。20 世纪80年代,当地许 多群众出门只能步行。 五个年轻人一起拉着 “架子车”,徒步行走 百余千米贩运粮食。村 民张永新说:“交通不 便,粮食产量也不高, 我们一直在为能吃饱肚 子而挣扎。”而现在, 国家的大力投入让当地的交通大幅改善。前几年当地通了高 速公路,下高速后 10 分钟车程就能到 村子里,80 千米外的机场也通航了。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花桥村这个曾经 贫困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 AAAA 级旅 游景区。过去河道内垃圾乱倒,乡间 小道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如今这里已 变成粉墙黛瓦的花园人家。交通便利, “开门见山”成风景,游客纷至沓来。 在花桥村,许多贫困群众的生活已经 由“吃不饱、穿不暖”变成了“住新家、 有新业”。

 当下,康县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决 胜期,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产业发 展,让许多村庄容貌改变,加上原生 态的山水资源,康县一个个小村庄正 成为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 的生态旅游精品村。旅游业兴旺,人 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我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康 县乡村许多独特的价值也正在凸显出 来,形成长久的“康县魅力”。正如 我们在一篇稿件中提出的,“自康县 大规模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康县 这块‘绿宝石’终于闪耀出了夺目的 光芒。康县正在奔小康。”

(屠国玺,新华社主任记者、中 国经济信息社甘肃中心副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康县:紧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打造有温度的画里山乡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