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绿色脱贫的“美丽”实践

2020-09-22 08:00:00 来源:康县新闻网-中共康县委宣传部 作者:杨莹玲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让生态“绿色”丰润脱贫“底色”

——康县绿色脱贫的“美丽”实践

走进康县,处处创意,步步置绿。

花桥村,恰如其分;朱家沟,游人如织…… 散落在翠山黛峰间的350多个美丽乡村,倚青山为帷幕,绕绿水以添彩。 

康县,这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头顶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个光环,处处可见美丽富饶,很难将其与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特困片区县关联起来。

展开山水画卷,康县立足资源富集、全域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生活、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生态“绿色”丰润发展“底色”,让生态成为战贫亮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0年2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正式批准康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1.jpg


“鱼与熊掌兼得”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在康县岸门口镇苏家河村,广西南宁远嫁到苏家河的外来媳妇吴芝钰,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

“2008年第一次从广西南宁来这儿的时候,车倒了好几趟,到了后看见的全是山,没有路,村子里又脏又乱又穷。”想起刚来时的情景,吴芝钰忍不住摇了摇头,每次父母问起时,她连照片都不敢发。

2.jpg

那时苏家河的困境,正如康县的困境,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 不沿边、不沿海,地理环境封闭,物质基础薄弱,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

作为一个经济起点低、脱贫任务重的县区,拿什么来实现经济上的后发赶超拷问着一代又一代的康县人。

来时冬冷夜黑,此时春和景明。2017年,吴芝钰家申报了村里的易地搬迁项目,将新家修建在了交通方便的苏家河畔,干净整洁的村落,傍河而建的古风房屋,清澈的河水和两旁栽满鲜花的水泥路,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

在吴芝钰家的院门口,贴着的“精准扶贫见成效  勤劳致富建家业”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她告诉记者,这副对联是她已故的公公作为一名老党员,看到村子和家里发生的变化,内心发出由衷的感谢。

树挪死,人挪活。春和景明的不止是吴芝钰,康县转换思维,把秀丽的山川、旖旎的风光、宜人的景色……认定成康县发展的底色,选择了一条绿色路径:“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发展思路。

3.jpg

任务千头万绪,复杂艰巨。决策坚定有力,有条不紊。

是考验,更是方向——

打破过去长期的思维惯性,对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按不同风格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的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景观、一户一品牌”的建设理念,以及“就地取材、顺势而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全面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充分尊重自然,高质量抓好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推进绿化造林和退耕还林,强化农村生态治理严格水资源和耕地保护,加快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生活污染,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地,大力推进“全域环境绿美净”行动,完善农村生态治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让美丽乡村既有古韵又有新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措施,把富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持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   

4.jpg

力量,在凝聚,在迸发——

一项项务实的措施,用实际行动彰显康县的绿色实践之路。不仅把落后的矛盾解决了,而且把发展的文章做足了,康县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一张蓝图管到底”

——在脱贫攻坚中绿色发展 在绿色发展中脱贫攻坚

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

从北部与武都、西和、成县三县相邻的太石乡柑柏村开始,穿越豆坪、平洛,直至最边缘的阳坝太平,这些沿路、沿山、沿溪而建的350多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从偏远贫困山村到现在的村强民富,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康县,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康县如何在脱贫攻坚中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脱贫攻坚? 

在康县的广大干部群众看来,康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

紧盯户脱贫6项指标、村退出11项任务和县摘帽3项要求,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康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5.jpg

乡村,在变化,在重生——

翻阅康县相关文件,连续9年,县委1号文件都是部署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

2020年全县350个行政村1641个自然村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同时, 康县“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整合项目资金。产业围绕城乡发展调结构,交通围绕城乡发展保畅通,建设围绕城乡发展提品味,水利、林业围绕城乡发展造景观,农牧、扶贫围绕城乡发展打基础,工商、卫生围绕城乡发展强服务,文化围绕城乡发展铸灵魂,宣传围绕城乡发展造声势。

环境脱贫、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精神脱贫等一项项工程在康县落地成景,变为现实。

实践一次次证明,把生态环境呵护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康县迷坝乡是康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这几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利用乡里适合发展香菇等食用菌的气候条件,跨马莲咀、姚家山、四方庄3村联合组建食用菌种植产业孵化园。” 迷坝乡干部李耀文感触颇深。

6.jpg

随后又打造产业孵化园升级版——迷坝村食用菌种植扶贫车间,帮助迷坝、刘河两村16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帮带贫困户24户88人参与生产加工流程,全年产值达到190余万元。 

不止香菇,不止迷坝,在康县,中蜂养殖、蚕桑、木耳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核桃、花椒、茶叶等优势特色经济林果130多万亩,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黑木耳、香菇、天麻等食用菌生产,实现了提升产业适宜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

康县还通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51万元,用于发展食用菌种植、中蜂养殖、蚕桑养殖、茶叶培育等产业,全域提质特色产业,14家龙头企业与70家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带动贫困户1300多户增收。

7.jpg

数据显示,全县整合各类资金1.46亿元用于贫困户扶贫到户产业扶持,仅分红收入就实现了456.64万元。

底气不是运气,而是越努力越走运!越来越多的康县人站在田埂看到希望。

过去那些感到农村无奔头、无盼头的外出创业务工者,纷纷返乡回乡建设农村、发展产业、创业致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康县4000多名长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全县5500多名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至2019年底,康县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200个,退出贫困人口16457户6487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1%。


共建共享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亭榭楼台赏水木清华,峻岭碧石观烟云秀媚。

漫步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在康县,乡村,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名词,如今已不再是封闭困守的社会空间。

8.jpg

“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 康县,把“绿色”作为生产力 ,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的蜕变,形成了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

这场“美丽革命”,让康县村村有景,绽放不同精彩。

在王坝镇何家庄村,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房屋错落有致,一家家仿古风格的农家客栈各具风韵。游客接待服务区、电商淘宝屋、农产品展示中心、休闲书吧、农事体验区、农业观光区、民俗文化体验区等让人目不暇接。

曾经全镇有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全国最美村镇、省级“千村美丽”达标村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何家庄村乡村旅游年均总收入已达到300万元,村上还发展了中蜂养殖、太平鸡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 王坝镇副镇长吴文宝说。

9.jpg

康县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变成效益,“内外兼修”。 

朱家沟村距县城8公里,深藏在偏僻的大山深处。过去,群众出门无路,致富无门。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不断推进,朱家沟沉睡的历史和红色的基因被重新唤醒,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上成立了“朱家沟乡村旅游协会”,采取“党支部+旅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村上46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还建成特色小吃摊位10家、民俗演艺、田园体验、绿色原生态加工产品等服务点。

“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如今朱家沟村还有猕猴桃采摘园、林下养殖园、电商扶贫服务点、儿童娱乐区等,自运营以来,户均增收3680余元。

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山大沟深的康县农村实现了山绿、人富、景美,让群众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中摆脱贫困,并通过全域发展生态旅游,让康县真正成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

10.jpg

据统计,康县现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和7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12家。

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4亿元,全县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区实现高质量脱贫,间接带动9.72万人增收致富。

当下的康县,在行动中注入山川湖海,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成为众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11.jpg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靠山吃山,能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