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委书记肖庆康:脱贫攻坚要扶真贫 真扶贫

2020-02-29 21:02: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脱贫攻坚要扶真贫、真扶贫;要瞄准短板进行重点突破;要扶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群众的致富本领。作为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之一的武都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结合区情实际精准发力,谋深抓实精准扶贫,加快了全区脱贫攻坚的步伐。近日,记者就武都区脱贫攻坚的创新推进采访了中共武都区委副书记、区长肖庆康。

  记者:肖区长,武都区是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全区的贫困状况是怎样的?

  肖庆康:武都区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境内山大沟深,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是“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是秦巴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之一。

  截至2014年底,全区有贫困村287个,占建制村的44.15%,有贫困人口11.81万人,贫困发生率23.56%。贫困村占陇南市贫困村总数的21%、全省的4.6%,是全省贫困村最多的县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马营、洛塘、隆兴、藏族集聚区四大特困片区,这“三片两乡”共涉及246个贫困村、8.39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86%和71%。

  近年来,区上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促进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三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6万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8.92万人下降到9.5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8.2%下降到19.1%。

  记者:肖区长,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武都区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的呢?

  肖庆康:按照中央和省市战略部署,区上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来抓,扎实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市委“433”发展战略,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出台了武

  都区“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并增加了特困片区、乡村旅游两个专项方案,落实“五个一批”脱贫措施,谋深抓实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全区2.25万贫困人口和46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探索实践了以下做法: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从全区扶贫重点乡镇、重点村中,确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和基础设施欠账最大的乡镇、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这些区域倾斜,分步骤、有计划地扎实开展整村整乡推进,真正做到精准聚焦真扶贫,扶真贫。对精准识别的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等问题。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为解决项目资金“撒胡椒面”的问题,加强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区上建立了“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把扶贫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安全人饮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有效扩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区上有效整合区直各涉农部门资金,全力推进“三片两乡”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去年从14个行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14.1亿元,其中“三片两乡”特困片区资金达11.68亿元,占82.8%。注重加快融资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简化程序,积极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贷款,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瞄准短板重点突破。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针对此,区上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积极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二是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因地制宜,立足比较优势,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强、竞争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稳定增加群众收入的长效产业。三是强化基础支撑“换穷貌”。综合配套贫困乡村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开展易地搬迁“挪穷窝”。针对特困片区部分村组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实际,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群众发展空间。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坚持以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理念打好组合拳,促进扶贫模式转变。一是推进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紧抓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良好机遇,重点在特困片区发展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专合组织建设,完善提升产业链条,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推进电商扶贫融合发展。把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把电商培训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引导全民开办网店,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购销商等为骨干的电商队伍。三是推进旅游扶贫融合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四是推进交通扶贫融合发展。把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作为扶贫开发和乡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做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协调服务的同时,大力整合交通扶贫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农村畅通工程建设。

  多方参与凝聚合力。坚持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奏响扶贫攻坚“大合唱”。注重用好对口帮扶资源,统一确定帮扶重点,积极创造帮扶条件,充分发挥帮扶单位职能优势,帮助群众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注重用好社会资源,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投身脱贫攻坚。

  记者:区长,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落实,2015年武都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哪些成效?

  肖庆康:2015年,全区减少贫困人口2.25万人,46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基本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56元,同比增长12.9%,增速是陇南市第一。

  坚持基础先行,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区上从水、电、路、房等方面入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年硬化通村公路115个村516公里,硬化率达到87%,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46项,解决了8.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区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85%、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1%。对悬崖绝壁区、深山林缘区、高寒阴湿区、地质灾害区等自然条件严酷、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的村社群众进行搬迁,1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展顺利,启动了涉及8个村1164户的坪垭藏族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充分发挥“中国油橄榄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红芪之乡”等金字招牌作用,把发展特色

  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实现贫困户富民产业全覆盖。目前,全区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25万亩,覆盖了96%的贫困村,特色产业收益占适生区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区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支持流转土地规模建园、低产园改造,配套完善水利、田间道路等设施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当年新发展油橄榄6万亩,全区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36.2万亩,鲜果产量2.4万吨,综合产值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和57%。油橄榄产业覆盖带动贫困人口3.44万人,适生区人均油橄榄产业收入1222元。花椒产业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产量4000万斤,产值突破20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村230个、贫困人口11.2万人,适生区人均花椒产业收入2110元。当年新发展中药材12.7万亩,总面积达到20.3万亩。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适度规模经营,当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6万亩,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1.2万亩。在贫困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覆盖率达58%。创建了“五凤巧妹”、“阶州建筑”等劳务品牌,2015年劳务输出13.82万人次,创收23.8亿元,务工人员人均收入1.72万元。

  创新扶贫模式,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径。区上还因地制宜探索和创新扶贫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在电商扶贫上,出台优惠奖补意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宽带网络、物流配送等设施向贫困村延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已建成了区、区域、乡镇、村、个人五级网络营销体系,全区有效运行网店1379家,累计销售额6.7亿元,网店数和销售额均为陇南市第一,西部地区首家“农村淘宝”区级服务中心落户我区。武都被确定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县(区)”,在7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试点,采取“协会+网店+农户”的模式,开办网店132家,线上销售730万元,带动贫困户3003户12263人,通过宣传营销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用品,实现增收节支,试点村人均收入增长595元。在金融扶贫上,设立政府金融奖,建立财政性存款与信贷投放挂钩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扶贫开发。完成精准扶贫专项贷款7631户3.13亿元的发放;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860万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加快“三权”抵押贷款,贷款余额达2.45亿元。加快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社建设,区级财政配套投入560万元,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成立了水务、文化旅游等4个政府融资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展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试点,已同省国开行达成协议,计划贷款10.46亿元实施200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1:10放大效应。加强政银企衔接联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椒红宝”、“金橄榄”、“E贷易”等效益好、易操作、可推广的惠农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贷款5.3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贷款难和脱贫攻坚缺资金问题。在旅游扶贫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筹措资金启动了千坝牧场、洛塘—西支—裕河旅游公路建设,完成了万象洞景区提升改造,积极推广“百村千户万床”示范工程,集中力量打造了裕河乡赵钱坝村等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脱贫的人数占年度减贫总人数的11%。

  记者:肖区长,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上在脱贫攻坚上还有何新思路、新打算、新举措?

  肖庆康:虽然2015年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全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脱贫攻坚依旧是任务繁重。今年是启动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和双联工作的关键之年,区上将强力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深度落实陇南市委“433”发展战略,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步伐,年内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实现52个贫困村基本脱贫。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武都区来说,因受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欠账大,条件性贫困制约,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贫困群众急需的水、电、路、房、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问题,依然是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今后我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年初,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缺啥补啥”的原则,紧盯贫困村脱贫指标,对全区2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370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经区乡村三级审核,共需资金46.41亿元,其中2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所需资金23.22亿元。今年市上将借助国家开发银行中长期贷款融资项目一次性解决全市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及民生建设项目资金需求,我区将抢抓历史机遇,瞄准短板、精准发力,通过国开行融资10.46亿元,对全区200个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分两年实施水、电、路、房、便民广场、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200个贫困村硬化通村公路7.1公里,新修拓宽36.8公里,硬化村内巷道597.8公里,硬化村组路984.1公里,新修拓宽沙化村组路162.2公里,新修便民桥84座;安全饮水提质增效183处;新修河堤124495米;新修护坡406处;危旧房改造162户,一次性解决200个村群众行路难,89个村21809户88360人饮水难,162户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开发。一是坚持分类指导。以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大做强花椒、油橄榄、核桃、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切实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年内新植花椒4万亩、油橄榄1.8万亩、核桃5.5万亩、茶叶0.5万亩,新增蔬菜面积0.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新发展秋播洋芋0.5万亩。完成核桃高接换优30万株、油橄榄10万株、花椒10万株,完成经济林综合管理185万亩。二是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开展“创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活动,集中开展企业对口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切实抓好“十到社”工作,积极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合作经营,采用“电子商务+公司+贫困户”、“电子商务+支部或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组织引导贫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务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收入。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建立“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和“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带动机制。三是完善劳务经济。采用“企业+中介组织+贫困户”、“劳务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依托劳务经纪人、中介组织、劳务带头人的信息优势及对外联络优势,搭建劳动力资源与市场合理配置的对接平台。全年完成劳务输转任务13.8万次、创劳务收入24亿元以上。四是推进电子商务。完善推广“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电商扶贫机制,在

  进一步完善提升去年70个电商扶贫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新确定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工作,力争全区网店数量达到1700家,所有网点达到“心级”以上,钻级网店达到60%以上,争创冠级网店10家以上,电商线上销售额达到3亿元,销售总额突破6亿元。五是加快乡村旅游。整合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城镇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产业依托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武都特色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旅游模式,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深入实施,不断满足游客服务水平。全年创建乡村旅游扶贫村2个、建成农家客栈20户、新建农家乐8户。争取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间接带动600人就业,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亿元。

  切实抓好精准到户措施扶持。以今年整村脱贫的52个贫困村为重点,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确保当年脱贫村住房安全比率达到100%。抓好坪牙、角弓、三仓、外纳、磨坝等5个乡镇16个村1619户7217人(贫困户611户2773人)易地搬迁项目实施。进一步加快坪牙藏族乡整乡易地搬迁工程进度。全年力争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8.61亿元。鼓励贫困户将土地、劳动力、贷款一并带入企业或合作社,从中分红,并获得产业带动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实现现有资源效率最大化。全面完成531个互助社建设任务,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有10户以上贫困人口的行政村互助资金项目全覆盖。积极开展国开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年内力争实施10个村的国开行支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全免费政策全覆盖,稳步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全覆盖;落实建档立卡贫困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全覆盖。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6%、85%;建成“乡村舞台”126个,打造精品书屋50个、新建文化体育广场8个。全年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10452人,使每个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至少有1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围绕产业开发,积极实施嫁接改良、高接换优、良种良法推广、疫病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培训1.5万人次。(综合媒体报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