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老摄影师贾克智用镜头记录中国一拖的发展

2020-01-09 00:00:00 来源: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政府 _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政府 作者:点击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日前,一个名为“记忆东方红”的摄影展在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静静开展。事先没有过多宣传,但来的观众特别多。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从一张张老照片中惊喜地发现了自己昔日的身影。更多的人,则从这些摄影作品中,读到了时光的流淌、“东方红”的变迁和对未来无限的期盼。

  刚过完80岁生日的贾克智,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一拖公安处和销售处广告科工作。1964年,他拿起照相机开始了摄影创作生涯。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镜头对准中国一拖的车间、分厂、“小四轮”、“大轮拖”……用光影定格了“东方红”60年间的变迁,忠实记录了中国一拖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历史。

  “影展上展出的68幅照片,是我从3万余幅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昨日,在影展现场,贾克智老人告诉记者,“我拍一拖已经拍了近60年,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能用光影记录下一拖发展的点点滴滴。”(如上图)

  1 “重获新生”的一拖编组站驶出中亚班列

  走进“记忆东方红”摄影展展厅,开篇的几幅照片特别令人震撼——一列满载“东方红”拖拉机的火车,犹如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红龙”,从一拖编组站蜿蜒驶出,奔向希望的田野……(如上图)

  “如此壮观的场景现在很难再见到喽!”贾克智说,一拖编组站1955年建成,担负着当时涧西几大厂矿的货物进出列车编组工作,早已成为洛阳涧西工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过,‘历史文物’如今又成了香饽饽,一趟趟中亚班列让编组站变成了一拖的新窗口”。

  伴随中国一拖奠基而诞生的编组站曾经是涧西区的工业运转枢纽,一拖、洛矿、洛轴、洛铜、洛耐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在这里接收、发运,它也是河南省仅有的一家企业国家二级铁路编组站。

  时光荏苒,转眼进入新世纪。在第35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涧西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多方联手打造洛阳首个陆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项目的签署,让一拖编组站穿越历史尘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郑州)开通、河南自贸区洛阳片区成立等机遇,有着60多年历史的一拖编组站重获新生。

  2017年11月6日,洛阳至中亚货运班列首趟列车从一拖编组站发车。由40节货运平板车组成的专列,满载耐火材料、机械设备从洛阳一路向西,行驶约132个小时后,在新疆的阿拉山口口岸穿越国境线,先到哈萨克斯坦的多斯特克口岸,货物在这里被重新编组后分别驶向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2018年7月5日,又一列满载货物的中亚班列从一拖编组站鸣笛驶出,这已经是洛阳中亚班列成功开通以来开行的第四趟班列。

  亲眼见证一拖编组站沧桑变迁的贾克智感慨良多:“它使一拖不仅多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物流窗口,也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2 我国第一辆5吨级军用越野车从一拖开出

  “想不到吧,一拖不仅能够生产拖拉机,还能制造军用越野汽车呢!”贾克智指着一幅照片向记者介绍。

  画面上是一拖665分厂正在生产风冷式越野柴油汽车,这些车在军民两个领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上图)

  1966年以前,中国没有制造5吨级越野载重汽车的能力,当时部队为大口径重型加榴炮提供牵引的车辆主要依靠进口。

  “中国的火炮一定要用自己生产的车去拉!”国家想到了具有生产履带式拖拉机及各类柴油机经验的一拖。

  “刚开始,有人觉得拖拉机产品都是傻大黑粗的,汽车是个很精致的东西,又是军品,最初的提议曾饱受争议。”贾克智说。

  最后,国家经过权衡,还是把任务交给了一拖。《一拖厂志》记载:1966年3月成立665分厂,总投资950万元,年产1000辆汽车。

  就这样,一拖为国家设计生产首批5吨级越野汽车的大幕正式开启。

  生产军车实践起来并非易事。从车辆涉水深度、爬坡能力,到发动机是水冷还是风冷……问题接二连三,大家一度认为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拖的工程师们没有退缩,他们和军方代表一起天南海北地跑,目的就是要看看各个地方“最难跑的路究竟是什么样”。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就是精心设计。当时的口号是“组织一切力量设计军车”。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3D构图等现代化辅助手段,工程师们就从食堂找来萝卜,先用刀片刻出各种模型,然后再向铸造师傅传递设计意图。

  由于是军品,一拖对“665”军车的制造工艺苛刻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据当年的老油漆工回忆,“665”军车甚至享受到了最先进的“红外线烤漆”待遇。

  车辆载重公路行车10吨,越野5吨;载重5吨情况下可爬坡30度;连续行车最大里程600公里……

  1966年8月16日,中国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样车在一拖正式下线,并于1970年批量生产。

  贾克智说,中国重型加榴炮依靠“洋车拉”的历史彻底结束了。

  后来,一拖以“665”军车为蓝本又衍生制造出鱼雷吊装车、林业用车、翻斗车等各种用途的汽车。

  3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的“东方红”情结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的名字叫梁军。许多读者都知道一个人物形象——新中国第三套人民币中的一元纸币上那位女拖拉机手形象,其原型就是梁军。

  2010年8月,81岁的梁军第三次来到一拖,在参观现代化的“大轮拖”生产线时,被贾克智的镜头留下珍贵的历史瞬间。(如上图)

  贾克智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当天,梁军还穿上了一拖工作服,兴致勃勃地坐进拖拉机驾驶室。在拍摄过程中,老人不停叮嘱:“有没有拍到‘东方红’?一定要拍到那三个字!我就是奔着它来的。”

  出了一拖厂区,老人兴致不减,又站在厂门口,以大门上方“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几个大字为背景拍照留念。

  1962年,她曾在相同位置拍过照,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

  梁军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1947年,年少的她受一部描写女拖拉机手的苏联电影影响,立志也要开拖拉机。

  1948年,中央计划从苏联进口一批拖拉机,并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梁军第一个报了名,她是7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性。后来,梁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9年11月,第一批13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黑龙江省。在专门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梁军驾驶的“东方红”开在最前面。媒体记者定格了那个经典瞬间,照片随即红遍全国。

  1962年,梁军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她写信给八机部部长杨立功,申请到一拖考察,同时购买拖拉机配件。上级同意了她的申请。

  这年春天,梁军坐上了去洛阳的火车。一到一拖,她像找到了宝藏,一个车间一个车间看,怎么也看不够……

  1995年,一拖建厂40周年。梁军第二次来到一拖,她是应邀来为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剪彩的。那天,她把这台拖拉机开下了生产线,还在试车场里转了几圈。

  前后3次莅临一拖,梁军与“东方红”结下深厚情缘。

  贾克智还记得这位女拖拉机手第三次来一拖时发出的感叹:“这次看到的‘大轮拖’、收获机、播种机、平地机都是前两次没见到的,工人的素质也大不一样了,年轻、有知识、专业技能强,比我们那一代强多了!”

  4 从“小四轮”到“大轮拖”的跨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催生了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拖针对中国农村市场研制的150拖拉机(又称“小四轮”)应运而生。(如上图)

  贾克智当时拍摄的几幅照片,生动记录了全国各地农机用户挤在一拖销售部门,拿着介绍信捧着一沓沓钞票“火爆购机”的场景。(如上图)

  “从1985年开始,一拖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四轮’供不应求,提车现场每天都是人山人海。”贾克智说。

  与之相对应,贾克智最近几年拍摄的“大轮拖”生产线(如上图),则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一拖智能制造迸发出的新活力。

  这个位于中国一拖工业园内占地1.8万多平方米、总投资3亿多元的“数字化工厂”,不仅是一拖智能制造的代表,其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6条自动化生产线,变过去“孤岛式”的生产,为如今的一个“流”——自动上下料,全线加工设备实现无人化操作,自动化桁架机械手自动分配各工序加工件输送……

  从“小四轮”向“大轮拖”的跨越,是中国一拖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进程的一个缩影。尽管在此期间历经曲折,但一拖始终引领着中国农机产业升级的方向。

  采访临近结束,贾克智又给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2019年,中国一拖“大中轮拖”销量比2018年增长17%,市场占有率比2018年提升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参观完“记忆东方红”摄影展,一位市民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这些照片忠实地记录了一拖发展的步履,讲述着一拖人自己的故事,这些源于工厂、源于现场的照片,因为真实而更加具有历史感,更加珍贵。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