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栗成为建瓯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2019-05-17 16:07:55 来源:建瓯新闻网 作者:建瓯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5月9日在上海举行。论坛发布了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全国有598个品牌登上5亿元榜单,“建瓯锥栗”位列其中,排名第96名。从“土疙瘩”到上亿元品牌价值,建瓯锥栗通过科技助推、品牌打造实现了华丽转身。

建瓯是中国首个“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栽培品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建瓯锥栗具有“糯、甜、香”的独特风味。据《本草纲目》记载:栗、肾之果也,栗能通肾,益气温胃,久食必强健。早在明代建瓯锥栗就作为贡品,以“贡闽榛”著名一时。“世界锥栗在中国、中国锥栗在福建、福建锥栗在建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江由给予了这样的定位。

为做大做强锥栗产业,近年来,建瓯市大力实施“科技兴榛,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采取了“控制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激活流通、深化加工、提高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措施。该市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先后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全面推广锥栗品种改良、矮化密植、扩穴改土、配方施肥等丰产栽培技术。通过聘请专家来现场给农户讲课,从育苗、防虫、修剪、施肥到嫁接手把手指导,全市95%以上的栗农掌握了锥栗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要领,产量逐年增加。10年前,建瓯锥栗亩产量不过50公斤,产值不过三四百元;到如今,亩产量高达200公斤,亩产值超过1000元。龙村乡吴地村村民余荣烈的80亩锥栗林实施“锥栗生态高效配套技术”,锥栗产量增了四成,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去年,我家20多亩的锥栗产量达到3000公斤,每公斤卖出了20元的高价,扣除成本,还净赚5万多元,锥栗真是我家的致富树、摇钱树。”建瓯市川石乡外洋村村民吴明芳笑逐颜开。

实现生态保护与促进增收并举建瓯发展锥栗产业的“重头戏”。近年来,建瓯累计投入1.38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护岸、拦沙坝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建瓯市锥栗协会负责人说:“我们大力鼓励农户在25度以上陡坡、山顶和缓坡的锥栗山腰,分别改种、套种能够涵养水分、保土保肥的木荷、苦槠等树种。大力推广锥阔混交、锥草共生,从原来坡式管理到简易梯田栽培,开挖鱼鳞状、半月状平台。栗农对锥栗的日常管理从剪草到不除草,从原来使用无机肥到增施有机肥,以促进生态的多样性,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水源乡王厝村栗农陈家钦说。

货好还得巧吆喝。种锥栗的人多了,品质也提升了,建瓯市开始想方设法推广锥栗品牌。近几年,建瓯市先后组织栗农参加上海世博会、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昔日养在深闺的锥栗逐渐为外界所了解。2001年,建瓯锥栗就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6年,《地理标志产品 建瓯锥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2007年,建瓯锥栗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建瓯锥栗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12年,建瓯锥栗获“国家地理标证明商标”,2017年,建瓯锥栗获评“中国驰名商标”。“国字号名片”就像给建瓯锥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飞”向天南海北。

当地还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引资引智,推进锥栗产业升级换代,向精深加工迈进。该市先后成功地完成了《锥栗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锥栗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锥栗生态高效配套技术》等20余项锥栗攻关课题研究。尤其是与浙江大学开展技术合作,研制锥栗脱壳机取得成功,填补了我国锥栗脱壳技术的空白,为锥栗的精深加工开拓了新路。近年来,建瓯按照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走水土保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累计投入1.38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4条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中,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护岸、拦沙坝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促进增收并举,必须大力推广锥阔混交、锥草共生,从原来坡式管理到简易梯田栽培,开挖鱼鳞状、半月状平台。栗农对锥栗的日常管理从剪草到不除草,从原来使用无机肥到增施有机肥,以促进生态的多样性,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建瓯市锥栗协会会长李宏英说,“我们也要重新认识锥栗树,它不是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只要栽培方法改善,锥栗作为落叶的阔叶树种同样能为闽北生态带来福音,让农民增收。”

“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水源乡王厝村栗农陈家钦说。龙村乡吴地村村民余荣烈的锥栗林358亩,其中80亩被确定为锥栗生态修复项目示范片,与上年种植锥栗相比增收40%。

近年来,建瓯按照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走水土保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累计投入1.38亿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4条小流域、32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中,重点推进1万亩锥栗山治理及河道清理、河道护岸、拦沙坝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要实现生态保护与促进增收并举,必须大力推广锥阔混交、锥草共生,从原来坡式管理到简易梯田栽培,开挖鱼鳞状、半月状平台。栗农对锥栗的日常管理从剪草到不除草,从原来使用无机肥到增施有机肥,以促进生态的多样性,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建瓯市锥栗协会会长李宏英说,“我们也要重新认识锥栗树,它不是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只要栽培方法改善,锥栗作为落叶的阔叶树种同样能为闽北生态带来福音,让农民增收。”

“我家30亩的锥栗,通过套种木荷,修建山边沟、蓄水池等措施,水土流失少了,肥力保持住了,锥栗产量每亩平均增加了近60公斤。”水源乡王厝村栗农陈家钦说。龙村乡吴地村村民余荣烈的锥栗林358亩,其中80亩被确定为锥栗生态修复项目示范片,与上年种植锥栗相比增收40%。

小锥栗大产业,科技发力,让锥栗这个“土疙瘩”变“金饽饽”。目前,建瓯锥栗种植面积达57万亩,年产量4.16万吨,年产值6.7亿元,居全国首位,直接参与锥栗生产的人员3万余人、流通和加工企业200余家,流通与销售人员600余人,年加工鲜果8000吨,加工产值2.4亿元;现有新型锥栗专业合作社11家,建瓯因锥栗产业受益人口达23万人,人均年增收3956元。

垦山播种“摇钱树”,建瓯处处有榛市。漫山遍野的锥栗树如今已成为建瓯农民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圆了万千农民致富梦想。(魏剑生 叶秋艳)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