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刘杨:“拼命三郎”勇担当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019-11-18 15:01: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杜福建 李彦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程湾镇邓河西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新貌 杜福建 供图

  11月6日一大早,南阳桐柏扶贫干部刘杨就扶着楼梯一路走走歇歇,准点来到办公室。脑血栓造成的后遗症导致他行动略有迟缓、言语含糊不清、双手颤抖地连笔都拿不稳。尽管如此,刘杨仍然坚持每天上班,通过浏览以前的工作记录来帮助自己“回忆”业务,一边看一边记笔记,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每天的学习心得。

  他密切关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就业发展、县级部门综合验收等各项环节进展,经常打电话、发短信了解具体情况。看到搬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贫困群众喜气洋洋住进新居,刘杨的心仿佛也飞到了那里,和他们一起畅享着新生活的快乐。

  这位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挑大梁的“拼命三郎”,自分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 3年间共协调召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25场,撰写各类会议材料35篇、督查通报50余份,每周至少前往现场督导工作进度一次,让1126户4280名贫困人员搬迁安置,推动拆旧生态修复任务、乡镇“五新”等工作稳步推进,得到省、市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检查身体可以等等,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能等”

  提到刘杨,熟悉他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拼”。“拼”到什么地步?9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刚送完学生上学的他就匆匆回到了岗位上。而这一天,距他动完脑血栓手术不过3个月。“无论什么时候,刘杨的工作状态都令我们由衷敬佩。”看到这位迫不及待返回岗位的工作超人,同事们纷纷感叹。

  2016年8月,桐柏县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任县发改委副主任的刘杨受到组织委派负责分管此项工作。“刚接手这项工作不久,经验少,工程各项进度也赶,我们就是拼着一鼓劲儿去干,想着房子盖好了,群众能赶在过年住上新房,过个好年。”刘杨笑着说道。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交叉进行、超常推进成了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的常态。

  从准备申报材料到筹备会议,从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到亲赴现场督促工程进度,刘杨带领着同志们马不停蹄,加班加点,一项一项地落实、推进。“那时候忙得脚不沾地,有时隐隐觉得心脏收缩抽痛,过后没在意,就想着等闲下来去看,检查身体可以等等,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能等。”刘杨回忆道。结果这一等,就又是一年。

  2016年年底,易地搬迁项目安置335户1300人全部入住,拆旧工作顺利完成。刘杨带领着同志们顺利啃下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乡亲们早日搬入新居,累倒一线我也心甘”

  2017年春节刚过,一心扑在工作中的刘杨便立即奔赴岗位开始新一年的奋战。

  “不是没遇到着急上火的事,但刘杨这个人从来都是不提难,只提干,工作求量也求细。”县发改委主任朱盛说,“他干工作采用台账式管理,通过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压茬儿式推进,有思路、有效率。”2017年,桐柏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将朱庄镇朱雀社区安置点进一步打造成县级安置社区示范点。刘杨通过台账式管理,将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形成清单,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时序进度安排,理顺项目建设难点和流程,极大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推进。同时,刘杨和同事们还经常亲赴施工现场进行督促,以便随时掌握项目施工进度。“我带着队至少每周去1到2次,根据建设任务工作量清单一户户查,工程量能如实地反映施工进度,我心里好有个底儿。”经过各方努力,安置点各项工作按质按量有序推进,如今的朱雀社区,一幢幢新房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达山外,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门口贴着颂党恩的大红对联,群众都说,“这里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甜。”

  工程推进总是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常常是天气、交通、人为阻碍等复杂因素交织,刘杨总是能从实际岀发,灵活变通解决各种问题。2017年10月建设的固县镇张畈村鸭子口安置点是同期开工最晚的项目,又赶上阴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多月。因为位置偏远,雨天路不好走,材料运不来,工人开工难,这可急坏了数次前来督促工程进度的刘杨。开不了工怎么办?大家伙围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刘杨和县搬迁办的工作人员们一边想方设法解难题,一边和工人们商量各项细节。晴时抢着干,雨时搭起塑料棚冒雨上,就这样,大家一鼓作气,斗白天、熬黑夜,斗雨天、赶晴天。看着工程稳步推进,刘杨心里高兴,这意味着贫困群众距离搬进新家又近了一些。“千难万难,找到方法就不难。这难关,那难关,豁出命来无难关!为了乡亲们早日搬入新居,累倒一线我也心甘。”刘杨说。

  2017年12月,正值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扫尾入住紧要时期,刘杨开完一场工作会议后突感心跳加速、绞痛难忍,只能暂离工作岗位匆匆赶到郑州进行检查,因病情严重,他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并暂时住院休息。然而,始终挂念着易地搬迁工程进度和搬迁户安置入住情况的他,术后仅仅休息了20天,就不顾医生的劝告,返回工作岗位,转身投入到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前期谋划、积极推动中。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钉钉子态度,工作再苦、再累,刘杨从不轻言退缩,反而迎难直上;业务再忙、再愁,刘杨未有丝毫懈怠,总是严谨细致,追求完美;成绩再多、再好,刘杨也不贪功急进,而是沉默着迈步向前。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极为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在乡镇政府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确认房屋安全适用的基础上,发改、扶贫等相关部门需要经常深入项目覆盖的乡镇、村组调研走访,通过逐户现场核对,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识别、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3年多,1126天,刘主任带领我们分东西两片,几乎将所有的安置点都过了4遍。”检查验收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拆旧、生态修复工作的压茬推进,集中安置区的规范打造、管理运行,搬迁户“五个一”后续产业的发展,安置点工程质量的排查整改,一系列工作都在刘杨的积极推动下稳步开展。

  对刘杨而言,忙到忘我向来是常态,自己的身体他总是抛在脑后。从2017年开始,刘杨的身体就出现了心脏抽痛的征兆,2018年他因为过度疲劳做了心脏搭桥手术。2019年5月初,在上班过程中,他的身体再次出现短暂性右半侧不受控制。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这些现象没有引起刘杨足够的重视。2019年6月9日,到市里参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刘杨感到身体强烈不适,在县人民医院输液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半侧肢体麻木的症状,不得不转送到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临出发前,他放心不下手头正在推进的各项工作,拉着同事再三交待,“三五天我不一定回得来,工作上的事你们要盯紧点。”得到同事们的肯定答复后,他才安心坐车离开。在省医院,刘杨被确诊为脑梗,幸运的是,因为发现及时,在医院救治23天之后,他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

  “我这两年扑在工作上,对家里操心的少,好在一家人都平安健康,孩子也聪明听话,我觉得挺幸福的。”在病床上醒来,看着陪伴在身边的妻子,刘杨既感安心又深有愧疚。这些年忙于工作顾不上家,两个孩子都是妻子一手教养,如今自己又累病了,成了她的新负担,刘杨不知道妻子是否在背后哭过。“她说她哭过,但我没看到过。”回忆起妻子时,刘杨蓦然发现,这个柔弱的肩膀竟然一直是他最坚强的依靠。靠着自己那股“拼”劲儿,刘杨咬着牙在医院进行了五个星期的康复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让关心他的家人和领导同事们都松了一口气。

  “我还是要上班,”刘杨说,“哪怕先做点简单的工作,身体可以慢慢恢复。”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后,闲不住的刘杨像开学的孩子一样,怀着雀跃的心回到自己的岗位。如今,刘杨每天有计划地熟悉过去的工作的同时,定期做一些康复锻炼,加上领导同事们的大力关心帮助,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转。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脱贫攻坚这个干部强筋壮骨的“大熔炉”,刘杨练就了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跨出了忠诚担当的铿锵脚步,表现出一名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为螺丝钉,勇当脱贫攻坚排头兵的可贵品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