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花山 流淌在指尖的编织文化

2020-04-22 00:00:00 来源: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景东县花山镇深藏于绵延不绝的滇西大山之中,背靠雄伟的哀牢山,者干河在其中奔流穿行,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勤劳的花山人民将山上采来的扫帚苗通过传统民间手艺,编织成一把把扫帚,在传统的民间编织文化里,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惊蛰时节过后,莺飞草长,大自然回馈给人们丰茂的百草。坡头村大村组60多岁的雷世刚大叔坐在小矮凳上,正忙碌的将收回来的扫帚苗编制成扫帚。

 

    一根长长的竹篾条在灵巧的指尖舞动,通过穿、拉、勒、捆等手法,几个干净利落的动作,将水分已经晾干得差不多的扫帚苗束拢、缠绕、压紧,上部编织出圆圆的手柄,中间竹篾纹路整整齐齐,尾端茅草散开形成漂亮的扇形,伴着稀稀疏疏的声音,一把细致匀称、松紧有度、轻便称手的扫帚就完工了。

 

    雷世刚说:“编织扫帚的技术是祖辈传承的,有句老话说得好,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多一门手艺多一条路。编织的各个环节都很有讲究,竹子和扫帚苗要注重选材,水分干湿度须拿捏好,划篾片要一寸村往前送,划出来的篾片才能薄厚均匀……”

 

   今年81岁的吴翠兴是花山镇文召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擅长竹编已有60余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让他那双饱经沧桑的手长满了老茧,然而就是这双手,一经一纬地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一竹一篾,在他双手的抚捋中,变得光滑、柔韧,在他气定神闲的排理下,清晰了,顺畅了,圆润了。编织出的竹筐、鸡篓、米箩、茶篓……仿佛一件件艺术品,在他手里魔术般破茧而出,结实而质朴。

 

   文召村文笼组建档立卡户蔡中平,家中有肢体二级残的老父亲、精神一级残的母亲需要照顾,近50岁的蔡中平独自一人支撑着这个家庭,因为特殊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蔡中平经常为了家庭经济收支而发愁,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2014年,脱贫攻坚政策给这个困难家庭带来了希望,自纳入建档立卡户后,镇村干部为他家制定了精准的脱贫方案,通过社会保障措施、医疗帮扶、产业扶持、住房维修加固等精准措施,一步步解决着他家的困难问题。

 

    通过多次产业技术、引导性等各类培训,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在知道他有编织扫帚、竹制品的手艺后,镇村干部积极鼓励他发挥特长,蔡中平农忙的时候干农活,农闲的时候开始认真劈竹、晾晒。

 

    扫帚、鸡笼、篮子等都在行,编好的竹制品在街天拿到街上售卖,靠着编织手艺,一年能为他带来几千元的收入补贴家用,一边壮大养蚕、养鸡、养鸭等养殖产业,一边发挥传统手艺优势,日子开始越过越好,对未来充满希望。

 

    “为了能更好发展编织这项产业,我还特意买了个破竹篾的机器,这回我们也跟上时代的步伐啦!”说着,蔡中平脸上露出乐滋滋的笑容。

 

    这样会编制扫帚的手艺人在景东县花山镇坡头村、文召村有20多户,每户平均每年能扎400多把扫帚,每年能为他们带来近7000多元的收入。他们不等不靠不懒惰,用这项产业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王格子阳 杜丽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