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以全域旅游思维发展乡村旅游业

2020-07-31 00:00:00 来源:思茅区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 作者:来源普洱日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杜鹃湖(景东县委宣传部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马洁)一边是城市居民旺盛的短途旅游消费需求,一边是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做好了“1+1>2”的算术题。

老达保是一个以拉祜族聚居的村寨,全村119户村民,其中92户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030元。脱贫攻坚打响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党委、政府敏锐地觉察到,可立足老达保村民能歌善舞的特质,结合拉祜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当地整合茅草房改造、打造特色村寨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了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完善了村寨游览道路、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保护和提升改造了特色民居,打造了拉祜文化传承馆等展示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展示区,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在全国各地展示拉祜文化的魅力。

魅力展示出去了,游客也就进来了,老达保也因此成为普洱市重点发展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当地拉祜族群众吃起了“旅游饭”,发起了“旅游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为让更多的“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普洱以生态环境为发展基底,以产业融合为导向,以丰富的文化为特色主题,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取得了“1+1>2”的效果。

“融”上做文章

百余年前,往来于茶马古道的马帮曾在荣发马店驻足停歇,休整一番后再出发。

如今,荣发马店变成了农家乐,并利用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普洱茶招待四方游客。

“家里接手马店至今已有四代人,现在进入了发展黄金期。”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村民李少猛说,最多的时候,马店一天能接待上百名游客,收入是以前种地的几倍。

2007年6月3日,宁洱县发生了6.4级强烈地震,那柯里村民房屋严重受损。为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宁洱县结合地震恢复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特色村建设,将那柯里茶马驿站及沿线村庄纳入小镇建设范围进行打造。目前,那柯里景区已建有百年老店、风雨桥、马掌铺、跳马石、碾子房等17个主要茶马古道旧貌及人文景观;DIY染布体验馆、画坊、茶马驿站风情谷、茶文化体验馆、精品民宿客栈等项目建成运营,初步建成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餐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旅游业年创收超过4000万元。2019年,那柯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61元。

发展中,普洱市深刻意识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顺应的正是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和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何融出“溢出效应”?

普洱提出“1+X”模式。其中,“1”指乡村,良好的乡村环境是基础依托,是普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基本保证;“X”是指自然、文化、风貌、养生、度假、运动、娱乐等。“1+X”模式,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集聚模式,以乡村环境与资源为依托,以产业融合提升为动力,带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以产业集聚营造空间,在普洱市打造多个乡村旅游度假产业集聚区。

“新”上求突破

正午,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黄草岭旅游特色村的山间地头,宁静的空气中隐约传来山对面长臂猿的鸣叫声,让人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意境。“无量人家”农家乐的老板鲁玉明忙里偷闲,跑出厨房,点上一支烟,聊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最近这几年,随着公路修通,我除了经营一家餐馆外,还积极发展种植核桃和梨,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鲁玉明的幸福生活,源于景东县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结合。在积极探索生态脱贫的路子中,景东县争取上级财政在生态功能区转移致富方面给予的扶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为求新突破,普洱市坚持错位发展乡村旅游业,尽量避免出现遍地开花、相邻区域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把每个庭院当作盆景来打造,把每个村庄当作景点来建设,把整个乡(镇)当作景区来规划,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了“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发展趋势。

如今,红火的乡村旅游,已成为普洱人休闲娱乐的一道“主菜”,原本“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普洱乡村游实现“逆袭”。“十三五”期间,普洱市共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示范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39个1313户,接待游客总人数94.3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8亿元,旅游业就业人数达到900余人,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近万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