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丹寨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龙永毅: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2021-01-11 00:00:00 来源:丹寨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引导页 作者: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丹寨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龙永毅


龙永毅(左二)走访贫困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往无悔,未来可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题记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便与扶贫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1994年,作为“八七扶贫攻坚”的一名队员,我接受组织选派,挂任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麻鸟村位于镇政府对面山坡,大声喊话都能听到的麻鸟村在雾霭流岚中若隐若现,步行抵达却足足用了三个多钟头。初到麻鸟,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破旧的房屋,煮饭用的是土灶,几块木板铺上稻草就成了“床”,全村会讲汉语的妇女不足5人,村民们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迎着村民们疑虑的目光,我放下背包,安下心来,真正成为了麻鸟村的一员。在共同生产生活中,我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与村民交流,他们紧蹙的眉头,无奈的叹息“我们这里山高路又远,不知怎么才能走出这大山……”都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凝结成了我挂任第一书记的帮扶初心。

实施精准扶贫后,我负责雅灰乡,联系羊高、羊场、上丛三个村,兼任县生态移民局局长,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那些祖祖辈辈深处偏远山区的父老乡亲们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了!我由衷为他们高兴,这可是二十多年前我与麻鸟村的父老乡亲们面对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愁眉不展时梦寐以求的事啊。但是丹寨地处苗岭腹地,山路十八弯,弯弯有人家,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情况实在太多。加之中华儿女一贯有着安土重迁的观念,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能否搬得出,能否住得下,又能否过得好?怎样才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真正惠及民生呢?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令我终日寝食难安。

正所谓“穷则思变”,如何让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思变?如果不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贫困群众的想法,怎么动员他们搬出大山?如果不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怎么能修建好能够把他们留下的房子?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走遍全县所有地质灾害点,每周都带领移民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同事们深入村村寨寨,或入户走访,或召开座谈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适时择机宣传移民搬迁政策的好处。那时,不少群众对移民搬迁很不理解,不愿意配合,生怕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无法养活自己,更担心与外界脱节太久的自己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无法安居乐业。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宣传动员中对他们承诺“住得好,留得下”,同时帮他们算好政策受益经济账、子女教育发展账,一点一点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坚定他们搬出大山的决心。



为了践行对父老乡亲们的承诺,如期交房,在时间紧、任务重、问题多、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与移民局的同事们共同协调业主和项目工程管理部,狠抓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始终按照省、州要求和工程时限推进工作进度。累,忍了,苦,挨了,什么都可以承受,因为,我有牵挂在心,我有承诺在身。

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移民安置房一层层、一栋栋地建起来了,所有搬迁群众如期实现了入住。如今的金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坐落有序,道路四通八达,公共服务体系配套齐全,小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社区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切实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在超过全县贫困人口20%的一万多搬迁者中,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通过对搬迁群众的就业摸排,调查搬迁群众就业意愿,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推荐就业岗位,及时与企业联系对接,实行对口输出,引进制衣、洗涤、蜡染等扶贫车间以及新增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就近安置。

在移民搬迁户中,之前帮扶的麻鸟村超过30户近140余人,我联系的雅灰乡搬迁户所占全乡贫困户比率超过30%,我本人的结对帮扶户中有3户移民搬迁。石荣高是我搬迁户中的其中一户,原先不敢搬迁的他,如今在丹寨万达小镇做绿化工作,妻子平而南在社区扶贫车间找到一份做蜡染的工作,全家月收入稳定在4500元以上,现如今儿子石昌伟也从雅灰到扬武中学就读,全家一起其乐融融;排莫村移民搬迁户李龙,住进社区后,自主创业,妻子就近务工,全家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夫妻俩既能照顾家中的老,又能教育家中的小。在安置小区,每每遇到石荣高或李龙时,他们都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走出农村,当个城里人,真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回首我二十余年的的扶贫路,有辛苦也有欢乐、有汗水也有收获,最令我欣慰的便是,每次来到安置小区,听到乡亲们的欢声笑语,看到乡亲们的安居乐业,凝望着他们的朴实而热忱的笑容,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往无悔,未来可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