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脱贫故事】 龙瓦河畔

2020-12-17 08:00:00 来源:惠水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陈家华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我叫陈家华,现年48岁,出生于惠水县涟江街道龙瓦村,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土里刨食却入不敷出,负债累累。初中毕业后,我便到广东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直至爱情降临,我便回到惠水在周边打短工做安装。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变苦熬为苦干,终于让孩子读上了书。2014年,党和政府在我生活的苦水中添加了“幸福和希望”,让我从一个苦命人成为一名幸运者。我暗下决心:“现在政策这么好,我的生活过不好,太丢脸了,我一定会靠双手让一家老小脱贫的。”

2016年,为了建设家乡,我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放弃了在外务工每天200元的收入,回到龙瓦村,成为村里的知识青年。我对家人说:“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自己有事业发展才有资本带动村民一起奔小康。”作为村知识青年扶贫干部,为了解全村的情况,我走遍了龙瓦村。我知道,浇树要浇根,扶贫要扶心。为了让“智志双扶”落到实处,我将政策转变成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土话,有针对性地宣传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以及惠农扶农富农政策,用实际行动激发乡亲们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意识。皇天不负有心人,2017年10月,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里成立了龙瓦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表决通过了合作社相关制度,并通过了103户合作社成员名单,73户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同时,在乡亲们的支持下我挑起了合作社理事长的这副重任。

合作社成立后,必须有一项支柱产业才能保证合作社的基本运行,但通过多次理事会协商,都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一是大家心里对合作社发展没底气,怕投进去的钱亏了;二是骨子里的“病根”及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作怪,甚至还有社员说“不忙不忙,国家会拿钱来扶持的”。我告诉他们:“扶贫外部条件再好,资金再多,也只能管一时,管不了长久,要靠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国家不能养你一辈子。”

为了不让合作社垮掉,我与家人沟通许久,向亲戚朋友借了数万元,在合作社旗下成立了豆腐加工厂。从2017年10月开始,我跑资金、修厂房、建设备、跑销路。白天黑夜守在厂里搞加工,半夜守在烤房烘豆腐干。通过大家的艰苦努力,豆腐产品供不应求,还没出厂就卖完,连预定的都做不完,豆腐加工厂经营取得了成功。守到大年三十卖完最后一批豆腐后,我才发现每月竟然有上万的效益。握着手中的钱,泪花在我眼中打转,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呀!

年后我召开了社员大会,会议进行得很顺利,社员们说:“家华,我们信得过。”面对大家信任的目光,我暗下决心:在扶贫攻坚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一定要引导大家形成‘摆脱现状愿望强、不等不靠动力足、勤劳致富步子快、致富点子提得多、诚实守信品行好’的观念,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推动扶贫工作进入快车道。

会上,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并主动报名入股参与项目。在合作社旗下,各项目负责人积极投身到各自分管的项目中去。积极跑项目资金扩大豆腐加工厂生产线;烤酒作坊生产线每月销售数百斤;生猪养殖项目已出栏;生态土鸡养殖现已供不应求;大棚育苗已完成全阶段育苗任务,后续蔬菜种植正在进行中;草果、蜂糖李种植已覆盖500余亩,后续管理收购销售框架已经达成。

现在,合作社形成了豆腐加工这一主体支柱产业(月平均利润1万元)支撑合作社基本运行,通过不断落实配套项目实体如烤酒、生猪养殖、生态土鸡养殖、大棚育苗、蜂糖李种植等,壮大了合作社实力。加工-养殖-种植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覆盖全体建档立卡户,产业扶贫成效初步体现,贫困群众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