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阳街道“四强化”聚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2020-10-20 08:00:00 来源:瓮安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十三五”以来,雍阳街道坚持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政治态度,以党建为统领,以农村社区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持之以恒贯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统筹兼顾、上下联动、尽锐出战,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着力“四强化”聚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一)强化统筹协调,建强组织提升脱贫攻坚执行力落实力。

建强组织。建立健全以包保副县长为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为一线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一线副指挥长,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村组道路、安全饮水、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教育保障、资金筹措6个工作专班。建立健全驻村干部脱贫攻坚网格包保制度,督查到各个网格,压实帮扶责任。切实做到扶贫工作优先谋划、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措施优先落实。认真实施脱贫攻坚“四级联动”指挥体系和“五主五包”责任落实体系。落实责任:按照“一格两员”的方式,深化推行“乡村网格化”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好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坚决防止出现错退、漏户(漏人)现象。以拉网式全覆盖进行入户排查,核实农户家庭人员、收入、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等情况,逐户综合分析研判,针对性采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二)强化真帮实助,持续优化提升脱贫成效基础。

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精准推进“五个一批”扶贫政策落地。抓产业扶贫:发展种植优质核桃470亩、葡萄100亩、脆红李639亩、银杏及蔬菜600余亩、红薯396.5亩,发展蜜蜂养殖253户。抓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通村通组入户的水泥路、沥青路12条70余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0户、房屋整治169户、“三改”及附属实施158户,实施“三化”工程安装路灯360盏。 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个、修缮原有水源点18个。2014年以来,对辖区1039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教育帮扶,其中:惠及幼儿66人次、义务教育695人次、高中91人次、中职48人次、高职(大专)49人次、大学90人次。认真落实基本医疗、大病救治、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履约率“达100%”,累计接待门诊病人5.1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552 人次。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498.93万元、特困供养金100.87万元、孤儿生活补助金27.36万元、重度残疾人补贴24.86万元、临时生活救助51.74万元。抓就业扶贫:通过社区培育、联建等方式组建扶贫车间,着力加强就业扶贫,开展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会10余场、涉及贫困户2000余人次,发布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岗位500余个。抓金融扶贫和项目带动:办理小额贴息贷款(“特惠贷”)3500多万元,受益贫困户700余户,实施“天一”磷化工、青坑黄磷聚集区、朵云拓展区等建设项目,征地保险惠及贫困户74户,实施项目建设9个、扶贫资金970余万元。

(三)强化农村产业革命,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效质量。

精选优势产业。按照县“一主五特”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流水养鱼、生态蔬菜、脆红李等特色优势产业,筑牢产业发展中“以短养长”成效,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加强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助力产业脱贫、农民致富增收作用,组建产业扶贫工作专班,选派农技人员组成服务团队,分片区指导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整合资源,围绕城区企业多、就业岗位多、就业机会多等特点,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非公党组织作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培训与解决就业相结合,实现以集中式、分散式、分段式培训的同时做好就业人员的选择,畅通就业渠道。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仙桥惠农专业合作社,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思路,引进龙头企业瓮安县灵峰有限公司建立精品水果、蜜蜂养殖等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进“村社合一”,带动广大农户及贫困群众进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融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

(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

总结“5336”工作法,即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五个体系建设为统领,同步推进公共服务与文化引领,化解环境适应难题,确保群众心安、家安;同步推进技能培训与产业培育,化解增收致富难题,确保群众身安、业安;同步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解综合治理难题,确保群众平安、久安。抓全员培训强素质。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和用工需求大的领域为重点,实现就业人数2537人。抓产业培育促就业。大力引进对技能要求不高且用工需求量大的服装厂、电子厂、超市等扶贫车间进驻小区,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抓阵地建设强支撑。成立社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立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数据库,为搬迁群众提供精准化、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人性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抓文化建设强引领。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移民夜校、乡愁馆等为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常态化开展“星级住户”“勤劳致富”“朵云好人”等评选活动,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抓组织建设强治理。横向绘制同心圆,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为纽带,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共治圈。建成工会、团委、妇联,居民议事堂、邻里互助站等各类组织,着力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构建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和谐局面。突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建在群众和产业上,形成红色楼栋和红色车间,引领安置小区后续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