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刘谦初: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慨然就义

2020-05-13 11:04:5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魏晓倩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字乾初,后改为谦初,化名黄伯襄,田庄镇人。1897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作“光”,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有一番作为。

  刘谦初8岁开始,先后在私塾和高等小学念书。

  1913年春,16岁的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任学校青年会干事。

  1916年春,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联合13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后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

  1918年,刘谦初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在大学里,刘谦初继续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对所学功课无不细心研读,他的作文时常成为范文被当众朗读。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游行示威,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后因积极宣传爱国思想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

  1921年预科结业后,因经济困难,无力升本科,回黄县崇实中学任教。因参加征文获奖,被保送去北京燕京大学文理科深造。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在这个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地,刘谦初收获了新友、新知。他发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组织撰写《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颇具才华的刘谦初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北京求学期间,刘谦初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

  1923年,参与组织燕大文学会,任《燕大周刊》副主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

  1925年9月,毕业后,曾在江苏镇江润州中学、广州岭南大学附中任教。

  1926年,刘谦初再度投笔从戎来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任股长,并兼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的副主编。 

  1927年1月,30岁的刘谦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刘谦初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

  1927年7月,被分配到中共江苏省委工作。

  1928年夏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29年初,党中央调他到山东工作,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

  1929年4月,重新组建中共山东省委,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

  1929年7月,他按党中央的指示,和青岛市委的同志一起,领导和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29年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以惊人的毅力,在阴暗的光线下,翻译了《反杜林论》。组织狱中同志学习马列著作,把“监狱当学校,法庭变讲坛”。参与领导绝食、越狱斗争,并运用巧妙秘密的方式写信给党中央和省委,汇报狱中斗争情况。

  1931年4月5日,在刑场上,刘谦初戴着沉重镣铐,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慨然就义。 

  1960年3月,其遗骨迁葬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早年在湖北工作,并和毛泽东结识,与张文秋(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巾帼女英雄,女儿是刘思齐)结婚。(魏晓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