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土布加谐钦—国家级非遗项目

2020-03-03 00:18:17 来源:南木林政府新闻网_日喀则市_西藏 作者:南木林县网信办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土布加谐钦”,使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布加谐钦”得到继承发扬。据史料记载,“土布加谐钦”是五世班禅童年时期的杰作,表演形式极为丰富,用多种肢体语言和唱腔来表现羊群吃草时的动作,并把它们比喻成花草、树木等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放羊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谐钦是一种在盛大或隆重的庆典上表演的歌舞艺术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浓郁的本地特色等。这种表演形式流布藏区各地,特别是在后藏非常盛行,而且在长久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种独具本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艺术。土布加谐庆不仅作为迎接历代班禅大师进行宗教宣讲时的迎接舞,而且每年藏历6月10日,都在五世班禅的出生地土布加乡冲西村进行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认为该民间舞蹈具有迷信色彩,曾禁止跳该舞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布加谐庆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得到恢复表演,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2008年2月,被列为自治区第二批文化遗产,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2012年参加藏历水龙新年电视联欢晚会,获得金编奖!

简介

谐钦,意为大歌,它是一种庄严的歌舞,也是一种颂歌。谐钦只能在隆重的仪礼中表演,一年或几年一度的宗教节日往往也要跳谐钦。歌舞是大型的,一般男女各30人,有的更多。

服装

他们的服装有严格的规定,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过去跳“谐钦”是一种“差”事,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现在由民间传承人担任教练。

表演程序

舞蹈者从当地少男少女中挑选,表演程序是先唱后跳,歌声缓慢,时起时伏,伏时声音低沉浑厚,起时高亢悠远,句句唱词拉得很长,唱完一段之后开始起舞。

舞步

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脚下发出不同节奏的声音。西藏各地都有“谐钦”,表演形式类似,但歌词完全不同。寺庙属民表演的“谐钦”,大都歌颂寺庙的辉煌;贵族属民表演的“谐钦”,大都歌颂所属家族的功绩。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聚集于宽阔的草地或家院里,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歌舞已成为藏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那里有藏族群众居住,那里就有藏族的歌舞艺术。藏族舞蹈有其独有的审美特点 :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