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樟木口岸边贸:从“蚂蚁搬家”到车队连绵

2020-03-03 02:34:11 来源:聂拉木县政府新闻网-日喀则-西藏 作者:中新社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每天傍晚6点至7点间,位于中尼边境的樟木小镇狭窄的街道,会被近百辆尼泊尔货车塞满,这些卸完尼泊尔商品的印度产“TATA”牌货车被当地交警安排前往半山腰的停车场过夜,等待第二天装满中国货物返回尼泊尔——这就是西藏目前唯一一个中国一类陆路通商口岸镇的真实写照。

 樟木口岸位于珠穆朗玛峰西侧,318国道的终点,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于1966年就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通商口岸。

 这座已发展成为西藏对外贸易的桥头堡的小镇,素有雪域高原“小香港”的美誉。从1966年樟木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到1983年被批准为中国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之间,在樟木镇居住的仍仅有数百土生土长的夏尔巴人。

 “那时候所谓的贸易仅仅是在本地人和对面的尼泊尔人之间进行,主要是粮食、畜牧以及动物皮毛之间的买卖。”已年近60岁的夏尔巴商人加木措告诉中新社记者。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比较有胆识的四川、青海商人开始过来做生意,本地人也开始有了生意头脑,不过那时交通不便,只能依靠‘蚂蚁搬家’的方式,由人把货物从尼泊尔那边背过来,或者从这边背过去。”加木措说。

 夏尔巴人因为天生的体质优势,素有“珠峰背夫”之称,尼泊尔境内就有不少夏尔巴人从事着登山向导和挑夫的职业。而在樟木的夏尔巴人大都依靠刀耕火种、放牧、打猎为生。

 随着边境贸易的升温,夏尔巴人吃苦耐劳以及精通夏尔巴语、尼泊尔语、藏语,甚至会讲英语、汉语的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越来越多的夏尔巴人开始走向经商之路,就连原在西藏旅游局工作的加木措也于1983年毅然决定“下海”。

 “就是看到村里很多人都挣到钱了,就想试一试,最开始是去青海那边拉货,基本都是洗衣粉、拖鞋之类的日用品,一般拉过来就被尼泊尔商人抢光了。”加木措回忆。

 随着交通日益便利,樟木口岸越发繁荣,逐渐的,夏尔巴人开始有了第一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如今,身家百万的夏尔巴人在当地已随处可见。

 加木措现在就有了一栋四层小楼,每月光商铺租金就有两万多元人民币,他还在尼泊尔开了两家批发店,并于2001年在樟木开了一家超市。

 边贸的繁荣也使中尼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一般情况下,生意都是以两国商人合伙的形式进行,加木措在尼泊尔的店就是跟当地人合作开的。

 “毕竟他们对尼泊尔的政策比较熟悉,尼泊尔消费者也会更信任他们,也有不少尼泊尔人直接来樟木这边打工。”加木措说。

 他还介绍,如今自己的货源广泛,主要来自浙江义乌、广州等地,“这些地方的小商品更便宜,品种也多,在尼泊尔非常受欢迎”。

 加木措的商品最终都是靠那连绵的“TATA”运往尼泊尔,旺季时,每天会有200多辆货车前往尼泊尔。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樟木口岸贸易总值约为16.21亿元,占西藏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7.43%。(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