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那县勒门巴族乡:小康村圆了群众安居乐业梦

2020-03-03 00:18:00 来源:错那县政府新闻网_山南市_西藏 作者:山南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本网消息 勒门巴族乡简称勒乡,是西藏乃至全国重要的边境乡镇,也是我国较少民族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境内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多、群众住房条件差。错那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政策扶持力度和自治区、山南市两级党委、政府实施小康村这一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克难攻坚,持续推进,经过3年的努力,奋力将勒小康村这一惠民工程干到实处,提到心上,勒小康村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等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宜居宜业宜游的勒小康村基本建成,群众有望在2018年藏历新年前搬迁入住。

高标准推动吸引群众搬得出

2014年,错那县委、县政府开始积极谋划勒乡勒村城镇化建设,2015年8月勒乡勒村特色小城镇成为自治区首批特色小城镇试点之一,2016年9月一期总投资7765万元的勒小康村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安置群众31户。

建设勒小康村伊始,县委、县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五个好”工作思路,即:把握好机遇、组织好领导、编制好规划、发动好群众、实施好项目,“六个三”工作要求,即:抓住“三个节点”,确保有序推进;制定“三个标准”,确保合理合情;开展“三项评估”,确保安全有序;明确“三条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发挥“三个作用”,确保步调一致;实现“三个到位”,确保取得实效。围绕“居住集中化、设施城市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服务化”目标,注重统筹建筑风貌,协调景观风貌,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一本蓝图绘到底”,分步实施,统筹规划了民房建设、综合商业街、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根据勒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合理布局用地空间和建设规模,民房建设采取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监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施配套、统一装饰装修,且有187平方米和218平方米两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同时配套建设了道路、管网、供水、供电、通讯、银行和邮政服务网点、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服务室、停车场、公厕、商铺等基础设施,满足群众入住后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精细化服务确保群众稳得住

群众是小康村的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为确保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小康村建设,县委、县政府成立勒小康村指挥部,指派3名同志长期驻点驻扎在项目建设点,抓协调抓推进,县乡村三级组成工作专班多次走村入户,重点就群众关心的建房成本、房屋结构、自筹资金比例、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等现实利益广泛深入进行宣传,使小康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及时出台了“十五项原则”,对规划设施、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拆迁、搬迁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明确和细化,在具体工作推进上出台了更加科学的群众自筹资金工作原则,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帮助群众树立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勒村群众不等不靠在较短时间内筹措建房资金347万元,自筹资金比例高达65%以上,政府出台“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群众还本”措施,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政府积极与银行对接,帮助群众争取贴息贷款318万元,确保了民房建设资金所需。为加快群众还款渠道,政府加强与施工单位联系安排群众在项目建设区务工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对项目质量起到监管作用,得到了群众积极响应。同时还将勒乡整乡纳入“固边富民”试点工程,仅此一项群众人均增收3418元。

产业化配套促进群众能致富

为了确保勒乡广大群众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奔头,结合勒布沟旅游产业发展,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商贸、茶叶等二三产业,推动群众增收步伐。2015年以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发掘特色民俗文化、开发地方特色产品,积极建设涵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化古迹、红色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勒乡旅游休闲度假区,先后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施了森木扎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了旅游景区专用公路,游步道,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成效明显,全年接待区内外游客44769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总收入实现1671.2万元,同比增长5%。

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加大勒乡茶场扶持力度,加大勒乡茶叶产品研发、设计、包装、销售,将勒乡茶场面积扩大至800余亩,对厂房实施升级改造,勒乡茶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了定位,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区内名声远扬、供不应求。今年以来茶叶实现销售收入18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50万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