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藏族手工编织技艺:氆氇

2019-01-03 16:55:33 来源:贡嘎县政府新闻网_山南市_西藏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氆氇(pǔ lu,藏语:pulu)产生于公元7世纪吐蕃时期的“拂庐”,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其细密平整,质软光滑,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

唐书《吐蕃传》上说,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第一次见面就使松赞干布感到很是难堪。因为文成公主和唐朝送亲官员,包括公主的男女随员,一个个穿绸着缎,衣饰华丽,轻柔绵软,颜色鲜丽。

而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亲贵们,一律是羊皮袍子,又笨重,又粗糙。也说是这个时候起,松赞干布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服装,“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他的后妃臣属们也纷纷改装,穿着中原出产的绫罗绸缎,这是吐蕃上层服装方面的一个大变革。

1.jpg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氆氇织造方面的记载,不过藏地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普遍出现。《唐书·吐蕃传》上说,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坚,亲眼看到他“身披素福,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

根据《辞海》解释,“揭”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市。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罽”的“罽”,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是吐蕃有了粗制毛织品的证明。到了元代,氆氇已作为贡品传入内地。

现在以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的江孜、扎囊、琼结及昌都芒康等地所产的氆氇最为著名。

氆氇花色品种

2.jpg

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1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

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

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3.jpg

氆氇的制作工艺与等级

氆氇,是藏族人民传统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其细密平整,质软光滑,可以做衣服、床毯、鞋帽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氆氇以羊毛为原料,要经过洗毛、梳毛、捻线、洗线、上织机纺织、染色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氆氇花色品种不多,但很有民族特色。普通的氆氇是白色,幅宽20-30厘米,可做男装。但一般都要染色,常见的有黑、红色。黑色氆氇多用于男女式长袍、鞋帮。最有特色的要算色条氆氇,它是用各色彩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彩条呢,可用来做服装或装饰。除此之外,十字花氆氇也十分常见。

4.jpg

织氆氇

5.jpg

晾晒氆氇

氆氇根据质地和做工大致分为五个等级:上等的氆氇是采用绵羊下颌至喉部和背部的纤细软毛纺织而成,因此质地柔软、精细紧密;二等氆氇采用绵羊背部的纤细软毛纺织而成;三等氆氇采用细毛纺织;四等氆氇比较粗糙;五等氆氇是细毛和粗毛混合纺织而成,且粗毛多于细毛。

上等氆氇用来缝制上好的藏袍,也用来制作邦典。一般逢年过节或一些重要日子才会穿上这种上好的藏袍,平常都穿二等氆氇制作的藏袍,三等或四等氆氇制作的藏袍适合在劳作时穿,五等氆氇一般用于做松巴鞋的鞋帮、门帘的内衬及毛毯等。

6.jpg

花色氆氇

7.jpg

氆氇制成的长衣

氆氇这传统的民族手工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良好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致富的重要支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