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赤松茸异“菌” 突起 贫困户甜到心头

2020-06-18 09:25:00 来源:梨树县人民政府 作者:梨树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盛夏未至的林下田园,赤松茸争先从土壤中“探出头儿”。“抬手一拨、右手一握,左手一按,轻轻一旋……”正在林下采摘的“工人”们动作一气呵成,汗水流淌也挡不住嘴角洋溢出的“收获”喜悦。

  在梨树县孤家子镇马家窑村,这样幸福的场景,自赤松茸成功“落地扎根”后,便已成为常态了。“种植松茸周期短,收入也可观,除了合作社的分红,基地还教我技术,让我在这长期工作,额外又多了一份收入,好日子真的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启抱着满满一箱摘好的赤松茸高兴地说。

  小小“扶贫菇”,拓宽致富路。截至目前,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带动全村49户,99人脱贫增收。2019年年底,贫困户得到扶贫产业分红54750元,通过产业助农,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您有一笔新的订单,请注意查收!”“这份是发往沈阳的,这个是一等品的赤松茸,没问题,可以打包。”赤松茸基地的小房子旁,线上的“订单”接连不断,发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选品、称重、打包、装车,经过严格把关,小小的“扶贫菇”坐上“快递车”发往各地,供人品尝。

  马家窑村的赤松茸在初次接触“网络”时便吸引了众多客商的关注。“赤松茸在菌类中属于高品质,它比较娇贵。东北气候环境和南方不同,昼夜温差大,菇质坚挺肥厚,营养元素和口感高于南方菇,颜色和品相也优于南方菇,所以我们的赤松茸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起初一些南方客商的订单我们没有接,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很难保证新鲜品质,后来我们商议,通过真空包装,加装冰袋等多重举措,更新了包装并将运输方式由陆运改为空运。我们的赤松茸供不应求,现在已经成为了南方地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马家窑村赤松茸基地技术员田泽明一边说一边查看着手机里的新订单。

  “由于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全国只有17家专业权威的菌种繁育机构。但是没有一种是针对我们东北地区气候环境类型的菌种。我们基地从南方引进原种,在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农科院进行了改良和扩繁,让高品质赤松茸成功落地。我们基地目前采用三种种植模式,大棚、林地和大田套种。目前,大棚种植8000平方米,林下种植约1万平方米,大田种植约3000平方米,亩产量能够达到8000-10000斤,收入约4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采取温室种植的方式,让‘东北’赤松茸一年四季不在饭桌缺席。”马家窑村党支部书记齐永山说。

  据了解,赤松茸是我国在1982年初由欧美引进的高品质珍稀菌株。近两年在南方省份开始种植,对于东北地区认知度不高。目前全国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东北地区黑龙江有少量试种,总面积不到1千亩。吉林省种植不到100亩。马家窑村赤松茸种植基地是目前四平地区唯一产地。

  赤松茸是宝,不光在其自身的营养价值,更创建了“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产业链。孤家子镇党委副书记于海波介绍,发展赤松茸产业1亩地可以消化15亩地的秸秆,不仅可以消化本地秸秆,更有利于梨树模式的推进。种植后的菌包废料再利用,作为种植水稻优质菌肥,不仅实现资源高效循环的生态价值,更提升了稻米的品质。种植赤松茸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孤家子镇附近村子的稻草、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经过发酵后,按一定比例,不同原料一起搅拌后,再植入菌种。按照“水稻-秸秆-赤松茸”生态循环种植模式,扶贫产业得以增收的同时,也达到了生态环境共治。

  小小赤松茸,现已成为梨树县孤家子镇的产业扶贫“名片”。下一步,梨树县孤家子镇党委政府将多措并举,大力支持赤松茸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赤松茸知名度。采用“经验共享”模式,把成功的经验向全村及全镇周边推广,拓宽产业覆盖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有力夯实产业脱贫成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