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望奎皮影艺术

2019-11-07 10:16:29 来源:中国望奎 作者:中国望奎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精美绝伦的影人、高亢委婉的腔调,黑龙江省望奎县的皮影艺术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感染着人们,在当今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争奇斗艳的今天,人们仍对皮影这一古老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博得众多人的喜爱,这支璀灿的民间艺术的根早已牢牢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心中。

  据记载,皮影艺术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武帝怀念死去的帝后,有侍从入夜教人仿帝后姿态,用灯光把人影照在帷帐上,武帝十分感动。这便是皮影艺术的雏形。到了宋代,这门艺术已广泛流传,明清两代,皮影艺术已远传中东、中南亚和欧洲各地。在国内,河北滦州影戏大盛,清代滦州驴皮影传入东北。

  望奎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大约在1865年前后,就有皮影艺人活动。其艺人以"边外"东北影为主要唱腔。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皮影艺术成为党的宣传工作之一,他们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自编自演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婚姻法为主要内容的《小出子》、《别走错道》、《一支枪》等剧目,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20世纪50年代,是望奎皮影艺术发展的走红时期,也是黑龙江皮影戏江北派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创作见长的皮影戏艺人张继德,以最佳伴奏而闻名的赵乾成,黑龙江省第一位女皮影艺人赵亚芹,以其声腔饱满、吐字清楚、感情细腻而出名,她主唱的《花木兰从军》和《东风吹开技术花》多次在广播电台播放;多才多艺的皮影艺人关兴九,1958年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他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并合影留念。

  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皮影艺术在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风格独具的音乐艺术、巧夺天工的雕镂艺术、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其中,在人物造型上,各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影人,不仅是影戏中的"演员",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国际上也享有"精美绝伦的雕刻"之盛誉。通过运用自如地摆动三根操纵签子,使影人的各种动作都形象、逼真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真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光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望奎皮影艺术比较萧条冷落阶段。皮影艺人被视为"四旧"的传播者,遭受批斗、游街之苦,许多影卷、影人被付之一炬。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望奎皮影艺术发展进入最兴旺阶段。那时,皮影艺术是乡村中主要的文艺形式,在长期的广泛传播中,已经深入人心,征服了观众,农村的文化生活需要它,人们对艺术美的欣赏需要它。所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广大群众对所喜爱的皮影艺术大有"久别重逢之感",在党的重视群众文化工作、积极扶植民间艺术政策的作用下,皮影艺术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不但影班遍布城乡,而且各村屯还兴起了一些"在野派"的小影箱,全县影箱最多时发展到22个。他们演出的节目《杨家将》、《岳飞传》、《秃尾巴老李》和《深港螺号》等非常受欢迎。特别是《秃尾巴老李》连演30天,场场暴满,成为望奎皮影戏的保留剧目。

  望奎"第四代"皮影艺人表演的《三请樊梨花》、《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在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中播放,专题片《望奎皮影》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与世界其它国家交流了同类艺术。

  古老的望奎皮影艺术历经风风雨雨,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目前队伍老化,后继无人,演出活动开展少,基本处于停演状态,这块民间艺术瑰宝正面临着衰竭和失传的危险。

  为把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去,保护好、发展好,望奎县正在采取措施,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县委书记盛威介绍,要广泛征集流散在民间的传统影卷和影人,特别是要把即将失传的优秀影卷和影人挖掘出来,为继承和发扬皮影艺术提供充足的资料。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文化素养好、富有创作才华的年轻创作群体和演出群体,培养建立起一支受广大群众欢迎、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皮影队伍。同时,让这一古老艺术走出望奎,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望奎皮影,喜欢望奎皮影,倾情望奎皮影

,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永远的流传下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