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地入股,宁阳县这个村“撂荒地”变鸟语花香,贫困户一份土地三份收入

2020-06-11 09:05:15 来源:宁阳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2020-06-10 16:59:1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吃穿不愁,每年还给发分红。”5月27日,说起眼前的好日子,宁阳县华丰镇湖村4组贫困户范怀行十分感激。

分红从何而来?这还得从村里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说起。

撂荒地“盘活”了

“近年来,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土地闲置撂荒,大家都想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发展产业。”湖村支部书记王瑞增说。

2015年,湖村借力国家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政策,决定在村东荒山发展苹果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不相信大山沟里能开荒种果树。为打消村民顾虑,湖村召开了7次村民大会,反复给村民算经济账,通过不断沟通,大家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渐转变。

2015年10月,由村两委牵头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成立湖村瑞增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扶贫项目资金96万元,集中流转土地1600亩,栽植果树9万棵。

据悉,苹果属于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果树栽下去后,至少要3-4年才产生效益。为了增产增收,该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其行间套种生姜、地瓜等“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实现“以短养长”。

记者在湖村采访看到,果园内9万棵苹果树长得郁郁葱葱,一片茂盛,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王瑞增说,正是这片果园盘活了撂荒地,将闲置资源变为资产,村集体和村民成为股东,让范怀行这样有劳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领工资、拿分红。

贫困户变“股东”

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土地流转出去了,农民靠什么养家糊口?“我们不但有保底收益,还优先返聘流转土地农户务工,让农户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王瑞增说。

该村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制定统一标准,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村民以土地或者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合作社优先吸纳被流转土地农户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长期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保证村民租地不失业、流转不减收。

“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如何分配?村里的股东个个说得清。保底收益就是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每亩600-1000元的租金保底分红,按股分红就是根据合作社每年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利润分配。合作社占30%作为公积公益资金、村民占60%、村集体占10%。这样一来,农户不仅能收租金、挣薪金,还能分红利,一份地挣出多份钱。

据介绍,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苹果产业,从2016年开始,该村已经连续四年为村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分红款。全村28户58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共领到分红资金15万元,部分拿到分红的村民,又二次入股合作社,来赚取更多的收益。村民不仅摇身一变成了“股东”,村集体经济也由此告别了以往多年来“零收入”的尴尬。

一份土地三份收入

今年58岁的村民范怀行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二口人,因病致贫,零散种些玉米、小麦维持生计,经济收入低微,生活困难。自从将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发展苹果产业后,范怀行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股东身份的转变,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劳动力工资、合作社分红三份稳定收入,摆脱过去靠天吃饭的困境。

他掰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幸福账”:第一份收入,他家2.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租金1000元,每年可得到土地流转金2800元;第二份收入,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去年分得525元,今年估计能分1000元;第三份收入,他到果园长期务工,每年收入3600元左右,三份加起来每年总共收入6925元。这位淳朴的老人逢人就说:“我现在不仅脱了贫,还享受到了许多党的惠民政策,真是太幸福了。”

“在湖村,像范怀行一样有着多份收入的村民还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领分红,收入都比过去翻了两三倍。”王瑞增告诉记者,今年,9万株苹果树已经进入盛果期,从目前长势看,预计能产5万斤苹果,总产值能达到1600万以上。随着果园日渐壮大,更多村民将成为‘产业工人’,他们一手赚租金、一手领工资、一手拿分红,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言明 刘涛 通讯员 韩宁 王娜 报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